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困境
肯尼迪·H·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但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时常常会陷入困境,难以突围,甚至于退却、放弃,不再主动出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解惑能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质疑的动力不强。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具有易于操作的惯性力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明显的弊端,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利教便学,师生都很习惯,且有效率高的优势,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没有勇敢的探索精神,教师常常不愿尝试让学生质疑,不能实现由“教师定向”向“学生定向”的转变。
2.质疑的目的不明。阅读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阅读能力。可实践中却常有两种现象:一是教师设圈套。即要求学生质疑,先叫一两个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正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导学问题。二是师生各一套。即学习前,让学生热闹提问,充分质疑;教学时对其“疑”置之不理,照样是“你提你的问题,我问我的问题”。这样一来,质疑的目标就落空了。
3.质疑的对策不清。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据弗雷斯和施瓦茨研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90%是一些低级水平的问题,而且数量很大。一位老师在教学《一路花香》时,我给她做了统计,一节课教下来,大大小小的问题有41个,涉及字、词、句、段、篇以及各类常识和联想到的问题。面对大量内容不一、层次不一的问题,教师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或陷入重围,冲不出“问题阵”;或跳出圈外,置之不理。没有制定好对策就盲目放手让学生质疑是绝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质疑的信念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创新性,其核心是创新性。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再形成新问题”, 只有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自主阅读能力才能形成。只有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悟”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才能起到唤醒、激励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悟”中提高自己。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教学目标的定位才能真正离开“模糊教学”,产生质的飞跃,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才会好。
2.要制定好培养学生质疑的策略
如何解决学生“无序混沌”提问和教师“有序清晰”导学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除了应十分重视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理解、包容、鼓励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单向的输入式教学方式外,还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质疑的现状、特点,探索和把握学生质疑在阅读教学中的规律,寻找对策,走出困境。
首先要注意问题类别。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虽然在一致性很强的班集体中学习,但是他们的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他们关注的内容各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必须一一加以甄别,个个妥善处置。实践中,我常常按下列原则分类处置:1.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影响不大的自然、社会知识类问题,立足于当时解决,“点”到为止。2.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影响不大的语言知识类问题,如字音、词义等,立足于及时纠错,强化训练,为后续深入阅读做好铺垫。3.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作用较大的问题,必须给予肯定、表扬,在适宜时候展开讨论解答。
其次要注意问题水平。问题可分为高级水平问题和低级水平问题。高级水平问题有的需要运用重新组合所获信息来创造答案,有的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出证据来支持答案,这类问题涉及解释、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低级水平问题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只需要再现或辨认有关信息。此两类问题价值不同,应区别对待。低级水平问题具有吸引注意力,调节课堂情绪,帮助学生复现回忆的价值,运用得当能体现其价值。高级水平问题价值大,难度也大,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和把握程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贸然运用,那样只能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第三,要讲究析疑的时机和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要相机析疑。这里的“相机”主要指应把握学生提问的类型和水平与学生阅读过程的契合度。初读阶段、复读阶段主要解决低级水平问题中自然社会类问题和低级单位的语言知识类问题,常常运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有关部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释疑、教师直接讲授释疑”等方法,释疑过程简捷,不绕弯子,直奔主题,大量低级水平问题可以省事省力地解决。到了精读阶段、熟读阶段,主要是解决与文章重难点相关联的高级水平的关键问题。这时的析疑应充分展开过程,让学生多读多想,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展开讨论,充分发展集体力量,调动集体智慧,在交流碰撞中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又调动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研究状况,寻找对策,才能走出培养学生质疑的困境,突破意识的、目标的、策略的重围。唯有如此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张云,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培训中心,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