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市示范性高中,因为我校一直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学校的艺术生特别多。我所教的两个班都是艺术特色班,他们的专业类别也特多,比如有拉拉队、摩登舞、拉丁舞、民族舞、击剑、体育舞蹈、美术、传媒、武术、篮球、乒乓球,等等。目前,对于艺术生的教学还没有专门的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在教学目标、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没有现成的经验。而艺术生的高考试卷则与普通班完全一样,因此,艺术特色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艺术生数学教学的看法。
我认为艺术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艺术生学习基础相对差,数学基础更差;(2)艺术生数学学习热情普遍偏低;(3)文化课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因为对这样一群活力四射,充满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理性的数学无疑与其格格不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学生没有学习数学的意识,听课的学生很少,课堂秩序混乱。维持课堂纪律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经常因此浪费一定的课堂时间。再加上学生不配合,使得课堂效率非常低下,课程进度非常缓慢。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存在消极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不听课、听不懂、提问时反应不良、课堂上学生情绪低落、课堂秩序差等不良现象,易导致教师产生消极心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惑自然是家常便饭。但是我认为,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做基础。所以非常有必要使艺术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起来,学习态度端正起来,学习热情高涨起来,真正地让自己的艺术特长在文化的基础上放飞。
一、要降低标准,分层次教学。
由于好多艺术生从初中就开始了专业训练,因此艺术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是必然的。好多学生不只一次跟我讲:“老师,我初中数学还行,就是一提到函数就懵了。”我一听也懵了,函数可是数学学习中的重头戏啊。所以高一一开始我就没有讲新课,而是先给他们上了两周初高中衔接教材,同时尽量多补充函数的相关知识。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高考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降低要求,下调难度。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我坚持少讲、浅讲,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让学生感到数学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课堂上,我提问多,学生起立讲解的多,来黑板前板演的多,合作讨论多,展示多,反馈多。课堂提问采取分层提问的方式,按易、中、难的问答让学生在作答时“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想让艺术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基础差、时间少是现实,所以就得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难点处。而对于学生来说讲一遍效果很差,而且遗忘特别快,所以,我每次上课之前都边复习边提问。在重点部分多重复多下工夫,直到大部分同学掌握,一点一点突破。我平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们明白吗?”这样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高中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艺术特长生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对艺术课的学习情有独钟,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所以上课时我们不能只顾师道尊严,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激励,目标激励。让他们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课。所以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让他们学好数学的一个前提。
艺术班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记住公式、结论等机械性的东西,但疏于推理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急躁,而是要想办法帮他们培养起抽象思维。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他们对函数图像等感到不可理解,所以我就找到了带点弹性的很像正弦曲线的实物,演示给他们看。并不断指导他们看着去观察、去想象、去分析和探究。这样一来,他们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就不再思想开小差,不再因课堂内外的一些小事而浮想联翩,受到干扰时,也能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另外,作业最好分层次,尊重学生的选择。提一个最低标准即必做题,剩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让学生也享受到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这样他们自然更主动,更有激情,更亲近老师。平时单元检测题,我从来不拿现成的套题给他们做,而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反馈,收集整理自编题。这样针对性较强。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差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学习尽管很努力,但效果仍不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不少同学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事倍功半。针对艺术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在上课时,注意学法指导,下课后多做心理辅导。学生自暴自弃时要多鼓励,告诉他们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会太晚,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数学通讯,2008.
[2]谢明初,苏式冬,徐勇.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章建跃,曹才翰.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