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 徐卫红
陶瓷釉上彩源于宋金时期,初期的工艺落后影响其发展,加上釉兰彩未发明、发展的趋势一直缓慢,到清代以后,西方文化艺术和较先进的轻工业不断引入到陶瓷釉上彩的制作之中,使中国陶瓷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受西方工艺和绘画技法的影响,使清代陶瓷釉上彩风格与传统陶瓷釉上彩产生了显著差异,清代陶瓷釉上彩风格转型对现当代陶瓷釉上彩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演变轨迹颇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清宫珐琅彩瓷引领陶瓷釉上彩
在清代之前,陶瓷釉上彩基本上呈独立发展趋势,其装饰风格保持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釉上彩源于北方宋元时期的五彩瓷,元代传人景德镇,并在明代发展为五彩瓷,此时的五彩瓷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五彩瓷,蓝色还必须由釉下青花来代替,完整的釉上五彩瓷到清康熙时,由釉上蓝彩的发明而达完全成熟。釉上五彩迈向极盛时期,此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较完整,与传统釉上彩有着显著差异的清宫珐琅彩瓷又闪亮登场,开始了中国陶瓷釉上彩的全新时代。
清康熙帝对西方传教士带入清宫的珐琅彩器产生了极浓的兴趣,萌生了将珐琅彩绘制于瓷器的想法,康熙帝令清宫专门设立了珐琅坊。经过约三十年的努力,终于圆满成功陶瓷釉上珐琅彩。
清宫珐琅彩是一种全新的釉上彩瓷,与传统的釉上五彩相比,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同。珐琅彩瓷所用原料在雍正六年前均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后实现国产,颜料特征和传统五彩有很大差别,绘制技法也不同于五彩,康熙珐琅彩瓷绘画艺术取法并形成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很不相同的中西合璧风格。清宫珐琅彩瓷只供帝王玩赏之珍物,并未传播,但标志着陶瓷釉上彩全面转型时期的到来。
二、陶瓷釉上彩从珐琅彩到粉彩的新风格
陶瓷釉上珐琅彩所形成的新型艺术风格由清宫传到景德镇官窑,再向民窑迅速扩展,从而促使传统五彩快速走向衰败。珐琅彩的扩展使得又一釉上彩瓷粉彩瓷得于实现。粉彩瓷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深入影响发展而形成的,早期粉彩瓷在清康熙晚期已出现,但只是引入了胭脂红等少数西洋颜料点缀于花头等处,大部份仍以五彩绘制,早期粉彩可以说是景德镇窑主动仿效珐琅彩瓷风格的开端。雍正时期,随着更多的西洋彩料与技法被引入用以替代传统五彩、粉彩全面成熟并风行。成为釉上彩瓷主流产品,而传统五彩瓷则趋于消亡。粉彩与珐琅彩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粉彩中的全红、弟黄、坤白以及标准的紫彩等等,其制作技法均来自于珐琅彩。在艺术风格上,由于珐琅彩为清宫珍品,因此粉彩瓷具有显著的模仿珐琅彩瓷风格的特征。粉彩借鉴西方油画技法,使用油料进行细致渲染,雪白,从而形成鲜明的主体层次感,因而,粉彩具有与珐琅彩一脉相承的中西合璧艺术特色,并使这一新型艺术特色成为主流,从而全面实现了中国陶瓷釉上彩风格的大转换。
三、清末陶瓷釉上新彩的来临和画风的深化
新彩因曾称为“洋彩”有着更为浓郁的西方色彩,主要以油料绘制。工艺较粉彩简便,品种更为丰富,并可自由调配。清末新彩引入后,新彩瓷画师使用油画扁笔进行创作,主要用以绘制日用瓷,少量绘制艺术瓷,具有显著的西洋风格,并出现了极为逼真模仿油画和瓷画像艺术。新彩的引入使中国陶瓷釉上彩风格发生进一步转变,而这种转变与珐琅彩这一转变脉络是属于同一体系的,都是不断融入西方艺术元素而发生的风格转型,只不过清末将中西合璧这一风格发展至更深层次。
四、探索粉彩人物肖像
粉彩瓷发展到今可以说是风格独特,人们普遍喜爱,但是画人物的脸部和手部时,长期以来用的材料却偏偏是新彩,我个人认可这是粉彩瓷画的缺陷,为了圆粉彩梦,笔者仔细研究粉彩颜料的化学特征,终于找到了几种矿物质,几经手工打磨与反复实验终于可以画出完完全全的粉彩人物,更令人高兴的是笔者不仅可以在陶瓷上面画出粉彩人物肖像,而且做到层次分明色彩丰富。
清代釉上彩是中国釉上彩瓷发展的关键时期,珐琅彩、粉彩、新彩等釉上彩瓷新品种相继涌现,形成中国陶瓷釉上彩的发展高峰,同时,清代釉上彩瓷在艺术风格上也与中国传统五彩瓷有很大差别,发生了显著转型。清康熙时期在宫廷中创烧的珐琅彩瓷引领了这一风格转型潮,粉彩瓷因此产生。粉彩瓷在雍正时期完全成熟,将珐琅彩引领的新风格进一步扩展成中国陶瓷釉上彩的主流风格。清末时更新型的新彩颜料从西方引入,使中国陶瓷釉上彩风格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纵观清代釉上彩瓷的发展演变脉络,使我们能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不断融入新的工艺元素才能促使陶瓷艺术不断创新和变代,才能使陶瓷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徐卫红笔名云逸,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会员。从艺二十余载,毕业于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专业,后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主修山水专业。参加工作期间得到王锡良、潘凯声、白海等前辈大师的指点、教诲。 作品以山水为主,师法自然。常于大山峻岭中写生,从中领悟自然之美,发之于笔端,云蒸霞蔚,浩浩然也,设色秀美,雅俗共赏,为收藏界人十所钟爱,竞相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