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真的都能给教师带来“改变”?如何避免培训成为组织者一厢情愿的事情?怎样的培训才能使培训的效能最大化,使受培训的教师真正受益?这些都需要我们做细致、有深度的思考与研究。
一、学科培训中的效能与受益的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一:对某区55位品德学科教师的任职及学科发展情况做了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分析: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担任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仅占5.45%。老师们除担任主学科(占92%)的教学外,还兼教2门或2门以上(占82%)的综合学科,大多数还担任班主任(占90%)工作。平时工作量大,事务繁重,受时间和精力的影响,无法潜心研究品德学科的教学,因此,大多数教师急需专业培训与指导。但同时,市区主学科的培训时间和品德学科培训的时间相一致,老师们面临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参加主学科的培训(占93%)。
调查二:2011年某区品德研修网在建网初始,针对144名品德学科教师做了一个教师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分析:从教师需要来说,品德教师更多地关注完整的教学资源、好课的教案,而在学科评价、课题研究等方面没有强烈的迫切感。良好的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和探索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以上种种问题,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培训势在必行,效果更应专注,培训效能与受益必须成为思考的重点。
培训效能主要指培训的效率和培训者工作的能力。培训效能是衡量培训计划与目标的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而学科培训效能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培训者与参培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尤其是学科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
培训中良好的效能表现在于培训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有足够强大的新知识新理论支持,有足够强大的指导方法与模拟,让培训者从中实实在在地提升实践能力。这里最为重要的两个载体是培训的价值与吸引力,如果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会让培训者从自身出发获得良好受益。
二、提高品德学科培训效能与受益的有效策略
面对现状,究竟该如何让品德学科的培训吸引教师参加,让培训走向有效呢?笔者作为学科教研员,紧密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相应的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策略之一:精心预设,备好培训方案
1.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针对区品德学科教师兼职居多的现状,努力与主学科协调好区教研活动的时间,保证任教的学科教师能够参加。每学期初在制定学科培训计划时,主动与主学科教研员沟通,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研员。同一周次的培训活动,两个学科一定是安排不同年级的任教教师参加,如果语文安排的是一年级、六年级,那品德就安排四年级。
2.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能让参加培训活动的老师有所得,是吸引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关键。每办一个培训班之前,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对一线品德老师进行调研,了解一线老师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教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例如,鼓楼区品德教研组长暑期研修班于2012年7月12日开班,全程6天。让老师们放弃假期休息的时间参加培训,可能有的人会心不甘情不愿。为了让老师们有所得,我在制定培训计划前首先进行调研,把老师们提出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再针对培训的内容,邀请相关的专家,与专家们反复沟通,确定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在培训专家中,既有理论性专家,从一定的高度对一线教师进行引领;也有一线教师,从一个个课例中带领参训老师回归课堂,解读教材;还有草根型培训班里的同学,展示课堂,供大家剖析。六天的培训中,有理论型讲座、实际操作型指导、漫谈性讨论、教育科研指导、金陵学堂游等等,学员们普遍反响较好。
策略之二:挖掘动力,创新培训模式
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同样的道理,在开展学科培训时,也应该以受培训教师为主体,创新培训模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对公民教育研修班的老师们开展培训时,我们就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把培训作为实践课程来开展,运用学科课程理念,努力提高培训活动的有效性。
所谓实践课程,就是将培训的内容课程化,以课程形式组织和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真实教育情境)中有意识地研究和学习,以提升教育教学智慧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具体做法是:
1.培训内容主题化。把培训作为课程来开展,就要明确主题,划分单元和课时。在研修过程中,按照开展公民教育的六个步骤,我们把研修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第二单元: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第三单元:收集研究问题有关资料;第四单元:制订班级方案;第五单元:报告方案(听证会);第六单元:总结反思学习经验。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课时。第一单元安排2课时,第二单元安排2课时,第三单元安排3课时(2课时课内,1课时课外),第四单元安排2课时,第五单元安排2课时,第六单元安排1课时。一学年的培训活动都按照一个个专题来进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因为每个单元是彼此关联的,所以,研修班的教师都尽量做到不缺课,保证了出勤率。
2.培训对象主体化。把培训作为课程来开展,就要面向全体学员,调动每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员都要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本次研修班成员的构成是区公民项目中心组成员和新参加项目研究的实验教师,为了调动教师们已有的经验,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首先把区公民项目中心组12位老师两两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根据他们的擅长分别承担六个单元中的一个单元指导任务。事实证明,12位老师在研修课堂上各尽其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参训的老师们分享,他们或明晰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领,或提醒注意事项,或提供锦囊妙计,令新教师们受益匪浅。同时,这些骨干教师也通过指导别人,认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有了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3.培训形式多样化。把培训作为课程来开展,就要注重学员自己的体验过程,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他们能够生动、主动地学习。本次培训采用“模拟课堂”的形式,全体学员都扮演学生的角色,采用理论指导、主动体验、活动参与等多种形式,让学员们亲历公民项目六个步骤过程,并通过分组合作、交流,阶段反思推进学习进程。活动中老师们从了解什么是公共政策问题,再到选题、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制作展板,最后到活动反思,一步一步地参与体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培训评价多元化。本次培训采用了展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活动结束前,给所有学员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如举行公民听证展示活动,让每一位学员都走上讲台,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请每位学员撰写培训心得,进行自我评价,真正使参与的每一位教师有所得,有所悟。
策略之三:培训延伸,用好现代平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同样的道理,在开展培训工作时,也应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针对教师平时工作繁忙,集中培训时间有限的现状,要想进一步巩固和补充培训内容,就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平台,把培训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1.网络。利用学科网页与QQ群,让受培训的教师在巩固与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网络犹如一个巨大的课堂,大家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受地域、场合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可以畅所欲言,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获得认识的提升。例如在鼓楼区2012年暑期品德教研组长研修班中,老师们白天有大信息量的理论学习、课堂讨论、灵动的随机发挥,晚上则通过上网跟帖进行网络学习研讨,进一步巩固培训学习的内容。QQ群里“滴滴滴——”,任务栏头像不断闪动,大家用手指敲击出品德人的善思和好学!
2.手机。开通微博与飞信,在新颖灵活的形式中促进教师的思想提升。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其信息发布速度之快,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互动起来,甚至可以影响到区、市、乃至省及全国。因此这种形式的利用,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品德教育的全面提升,也使得每一个教师在相互及时并有深度的信息指导下,获取更多的收获。
学科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达成培训的目标,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应该运用学科课程理念,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开发运用培训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学科培训的效能,让每一个受训教师受益,使其在自发自愿的改变中获取培训的力量,真正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王俊梅,南京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