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实现幼儿绘画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对色彩反应敏锐等特点,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的最佳时期。本人经过实践探索,发现以“激趣”为突破口,以“添趣”为生长点,以“护趣”为稳定剂,是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以“绘画语言”激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绘画内容主要以单一线条、简单图形和块面涂色为主。怎样使简单内容的活动变得鲜活而灵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常看到一些很喜欢画画的幼儿,在作画时会不自觉地“自言自语”,甚至“手舞足蹈”,如果我们多为幼儿创设“绘画语言”,或许能对激发孩子绘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儿歌语言明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绘画内容常常蕴含着全新的方法。于是,我让他们通过“语言”来强化“方法”的感悟、运用和记忆。如在绘画“小鱼”时,每画一条小鱼,引导他们边画边说:“上面一弯,下面一弯,分出脑袋,装上尾巴。”幼儿边说边画,各种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小鱼跃然纸上,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绘画活动的情趣感。
2.节奏语言控线形。小班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活动能力刚刚开始萌芽,在绘画活动中他们常常会出现“线不达意”的困惑。比如画一个圆,常常不是封不上口,就是过了头。若在画“圆”时,配上“圆/圆/圆,手牵手”的绘画语言,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再如,在“下雨啦”的绘画活动中,画长短不同的直线时,孩子一边唱着:“滴嗒/滴嗒/下小雨了。”“哗—啦—哗—啦—下大雨啦!”两种不同节奏的语言,就可以帮助幼儿较好地控制手部动作,成功地控制线条的长短。
3.欣赏语言助信心。涂色是小班幼儿的一项主要绘画内容,它除了发展幼儿的涂色能力外,还能较好地锻炼幼儿的腕部力量和手部各小肌肉的协调能力。涂色活动动作或上下,或左右,或螺旋形,还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感而失去持久性。这时让孩子一边涂,一边说着:“上下上下涂呀涂,红红绿绿真漂亮”“左右左右涂呀涂,红红的苹果香又甜”等欣赏性语言,就会让幼儿增强画好画的信心和耐心。
4.情境语言增乐趣。很多单线条练习,如“小篱笆”“小梳子”等,幼儿很容易半途而废或马虎了事。这时配上一些情境性的语言,活动马上变得丰富而鲜活起来。如在直线练习“做篱笆”中,设计这样的情境语言:“长长的、直直的,长长的、密密的,大灰狼,进不来。”富有游戏性的情境语言使绘画活动趣味盎然。
二、借“艺术展示”添趣
培养小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良好态度远比画像了一个具体的东西更有意义,结合环境的布置,让幼儿的作品进行充分的展示,不失为满足幼儿内心需要的好办法。
1.巧妙拼接。常规的、以幼儿园单个作品陈列的作品展示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家长在技能上的比较和攀比,而挫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如把他们的作品用拼接的方法巧妙地组合起来,不仅能保护所有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能让作品的展示精彩纷呈。我主要采用三种拼接方式:一是“实物拼贴法”,如把幼儿的涂色作品苹果沿着轮廓线剪下来,拼贴组合成一棵棵各不相同的苹果树,就组合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果树林;二是“图案组合法”,如把有趣的脸谱图围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大脸谱,就能欣赏到远近左右各不相同的奇特效果;三是“原图连接法”,如把小篱笆连接起来围在小房子的周围,拼成一个长长的大篱笆,会使画面形成一种立体的视觉冲击,震撼小作者的心灵。
2.巧设背景。好的背景能使主题锦上添花。把幼儿的作品布置在适宜的、美丽的背景中,能让这些作品在背景的衬托下流淌出美的旋律,给幼儿带来更多美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在线描画《美丽的热带鱼》活动之后,老师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配有色彩斑斓、灵动各异的鱼泡泡、水草背景的版面上,并将幼儿的作品艺术地摆放,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二鱼戏珠,有的花纹美丽,有的线条流畅,当他们猛然间看到自己的作品版面时,不禁惊呼:“哇,好美呀!”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亮了,表现美的能力自然强了。
3.巧分层次。在展出幼儿作品时,对不同内容的作品,进行巧妙地分层分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避免幼儿因“货比货”而产生差距感和自卑感。可以按“颜色深浅”分层,比如在利用实物拼贴法布置幼儿作品的时候,把颜色深浅不同的苹果分别布置在不同的苹果树上,同一棵苹果树上,也按由中心向四周渐变的顺序,这样减小对比,使不同的作品展现不同的魅力;可以按“形状大小”分层,在用衔接法布置“小篱笆”时,根据近大远小连接成一个大篱笆,遵循了由近及远的美学原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使画面和谐、美观;还可以按“姿态异同”分层,如小鸡、小鸭等小动物作品,可以根据其姿态特点灵活布置,使画面产生一种情景性效果。
三、用“作品配音”护趣
三岁左右的幼儿刚刚开始尝试用图形表现经验,表现动机和信心十分脆弱,对成人的反应尤其敏感。在这个阶段,来自家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向家长介绍孩子作品时,对于不同的孩子应该采用不同的“配音”方法。
1.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孩子的作品多用“自我解说”
每个孩子学习的初衷都是向上的、向好的,学画画也不例外。有些孩子由于动作发展、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其作品质量不高,但他们也有良好的愿望,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愿望,避免因攀比心理造成对孩子埋怨和责怪而挫伤孩子的进取心。我就把幼儿的这种愿望写在作品解说里,如:“我给太阳宝宝穿一件彩色的衣服,先用蓝颜色涂,再拿橙色涂,呀,不好,太阳宝宝成小花脸了,原来彩色衣服不是这样做出来的。老师告诉我,做彩色衣服的方法呀,很多,我一定要找到它的秘密,做出很多漂亮的彩色衣服。”这样一解说,家长就能了解到孩子不是胡闹才画出了这样“脏乱”的作品。很多看似“糟糕”的作品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的一个个稚拙但美丽的创新动机,只要老师用心观察,读懂孩子的这些创新举措,就能拨开迷雾,让美丽重现。
2.对于学习力中等孩子的作品多用“过程实录”
一个班孩子的能力往往呈橄榄形,对于占据重要比例的中等孩子,人们称之为“灰色儿童”。这些灰色儿童的家长既没有“劣等”作品家长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也没有“优秀”作品家长的那种“子贵母(父)荣”的激动,他们大多数对画展比较漠然,或者为了应付孩子而走马观花地看一圈,或者跟着孩子来到自己的作品前敷衍一句“嗯,好的”了事。这样平淡甚至冷漠的表现,常常似一个隐形杀手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孩子的绘画兴趣,阻碍了孩子绘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用心观察这些孩子绘画的过程,给予他们适宜的帮助,并把这一过程记录在孩子的作品旁边,可以改变家长的冷漠态度,共同帮助孩子突破“灰色”这个瓶颈,登上新的台阶。“开始给太阳宝宝穿衣服啰,我要用最快的速度给太阳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呀,怎么这么乱呀,还有好多边角没涂到,怎么办呢?这时,老师走过来,一边扶着我的手和我一起涂,一边告诉我边上要顺着轮廓线的方向涂,这样颜色就不会跑到外面去了,看上去也很光滑、很漂亮。试一下,这办法真灵。看!我的太阳宝宝是不是变漂亮了!”这段实录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通过孩子进步后的喜悦,来感染家长,让他们对孩子的进步充满希望和期待!
3.对于优秀孩子的作品,多用“教师寄语”
有些家长片面理解赏识教育,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甚至来不及仔细看上孩子的作品一眼,就会迫不及待地竖起大姆指:“太棒了!”赏识教育的精髓绝非是简单的“你真棒”三个字,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它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言语和实践去诠释它。因此,给孩子的作品“配音”时,在挖掘、肯定“闪光点”的同时,用“寄语”的形式客观地指出不足,以此来启示家长,让他们克服评价孩子时只顾肯定、不问不足的弊端。例如:“你的太阳宝宝涂色有力、均匀,颜色鲜艳,真漂亮!如果把边上涂满,那就更好了,下次努力哦!”有些孩子的作品的确非常优秀,甚至无可挑剔。但需要引导家长在充分表扬的同时,更多的予以激励,因为空洞的表扬会使孩子乐不思进,唯有加上“激励”这种营养素,才能唤醒孩子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于是,我就给孩子的作品加上这样的配音:“你的太阳宝宝颜色密密的、深深的,真精神! 相信你以后会用不同的办法把太阳宝宝打扮得更漂亮,更可爱!……你的小手也会越来越灵巧。”
(张惠霞,张家港市白鹿幼儿园,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