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影
一、体育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从国外中学的体育课教学情况来看: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也早就提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于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措施。现在的体育课程,不局限于只是按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的体育教学课,也不拘泥于原本只为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锻炼”课,而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
1.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要脏器无疾病,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2. 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切器官的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指挥下进行的,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大脑神经系统的潜能就会有所提高,反应就会更加灵敏、迅速、协调,而且不易发生疲劳,为中学生从事较为繁重的脑力劳动提供支持。
3.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加速中学生的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心脏的收缩力量加强,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样心脏就能以较少的跳动次数来完成所需的输血量,并得到比较充分的休息。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中学生,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同龄人要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强健的心脏还可以保证人体从事各种长时间、大强度的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
4.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经常运动能使中学生的呼吸肌变得较为发达,呼吸慢而深,且每次吸进氧气较多;同时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这就使呼吸器官得到相应的休息,即使在劳动强度大、身体需氧量高的时候,也不至于呼吸过频,气喘嘘嘘,过早的出现疲劳。良好的呼吸系统是身体强壮的标志,能为中学生适应各种脑力和体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名目繁多的考试和家庭作业的压力下,会产生各种焦虑反应以及忧郁压抑的不良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伴随人的日常活动,对其行为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控中学生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 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智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身体活动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
3.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有资料显示:“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比,不断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中学生的自信心显著增强”。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中学生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进而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中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常伴随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中,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意外障碍、胆怯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困难,学生越能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优秀品质就会对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5. 消除疲劳,防治心理疾病。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可见,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果这些心理障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治疗,致使不良心理进一步恶化,就会出现逃学、休学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防治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当中学生在封闭的教室进行学习时,时间一长会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心理紧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过后大脑放松、心情舒畅、疲劳感消失,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使良好的心理效应不断增强,同时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6. 培养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在体育课教学中可以渗透团队精神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各方面的适应力。由于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的实践活动,在各种共同协作、相互配合的集体活动中,中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满足了中学生交往的需要,又发展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且能培养中学生的同情心、合作精神以及今后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体育课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中学生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锻炼也能促进智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对中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