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2-04-29 12:26周颖
理论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群体政治思想

周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生活领域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其组织和成立在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出发,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引导其健康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增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联系是我们现阶段正确引导和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64 — 02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由学校的权利机构所建立,也不是出于高校机构的要求,而是在大学生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群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背景经历,甚至是相同的地理位置等,如高校内自发形成的一些学生团体、兴趣小组、驴友、老乡会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高校大学生这一正式群体当中,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一部分,其组织和成立在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丰富,突出表现在他们不再被动的满足于单一的群体要求,而是渴望在多种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获得不同的能力锻炼,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生活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以及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群体凝聚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因此,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不仅具有受教育的客体性,同时又具有主体性。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再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教育客体和教育输出对象而存在,而是真正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表现出特有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青年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情感丰富、意志不稳定是其特有的年龄阶段特征。当处于相同阶段的大学生以情感为主要纽带结成非正式群体,该群体本身也将反映出诸多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征。

(一)自主性与趋从性并存

自主性在这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对于自己活动具有自主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1〕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作为有别于个体形式的群体组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具有自主性。一方面,从群体需要出发,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自主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向、计划和程度”〔2〕;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群体讨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会“独立的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3〕。然而,大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渴望迅速成长、渴望独立,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尊重、渴望有所归属。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这样一个主要依靠感情逻辑来维护的组织当中,大学生之间容易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短暂的趋从现象。这种趋从现象或者说从众现象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思维情感化、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之所以说这种趋从现象是暂时的,是因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内部和外界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具有外部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这一矛盾做好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二)能动性与盲目性相交

能动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群体对象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和有所选择的特性。”〔4〕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个有着自身价值观念和热情感共鸣的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从群体的需要出发,能动的、有选择性的接受教育。当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心理氛围相一致时,教育信息往往比较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反之则难以接受。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能动性表现的另一个方面就在于群体自身教育功能的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不仅仅是能动的接受教育,同时在接受的过程中,群体也会对原有的思想信息按照一定的需要和习惯加以理解和创新,这种被改造后的思想信息经过群体成员的认同和传播,不但会对每个群体成员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由于组织结构松散、情感化成分浓重,再加之大学生群体自身心理不成熟、理性思维欠稳定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这种能动性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成分。在非正式群体中,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信息的选择更多的是以自身的感性经验出发,缺乏对信息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求证,在信息的内容和方向上也常常会出现随意剪裁,无意曲解的现象。

(三)自发性与情感依赖性更强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群体,而青年时期也是人生最具有活力的时候,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对事物总是最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更容易在交往中主动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也会更容易结成群体。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相关论述,大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社会人,也会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如果说大学生在正式群体中获得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那么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就是满足大学生归属、尊重以及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众多的非正式群体中,大学生已经将其视为扩展人际交往、培养兴趣爱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群体本身可能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责任义务,整个群体主要是依靠成员之间的情感因素来维系,这种情感上的默契化为一种软性约束力影响着每一个群体成员。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这种情感依赖性或者说情感约束力会表现的更强,因为任何人都不想成为被群体排斥的对象,由此,这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

二、如何正确引导和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育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引导其健康发展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既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来自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有其深刻的主客条件,它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渗透,这不仅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需要。而且,正视和尊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同样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尊重,这对于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正式群体自身所特有的自发性、情感依赖性等特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可以发挥满足个体的正常心理需求、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增强群体凝聚力的积极功能,但也可能存在干扰正式群体目标、破坏正式群体规范、滋生“小团体”等不利于群体团结的消极功能。面对非正式群体的这种矛盾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力图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扬长避短。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正式群体现象,我们既不能一味的打压取缔,也不能使其放任自流,而是要针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将群体心理方法引渡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从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

首先,尊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将其与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开。许多时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效果不佳,其原因就包括对非正式群体不够重视。不了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是不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会使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的之箭,永远也无法贴近大学生,无法解决大学生最现实、最实际的思想问题。此外,在教育方法上,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该区别看待。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简单的将适用于正式群体的工作方法套用在非正式群体当中,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遭到来自非正式群体的排斥和抵制,也会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效果。前文曾提到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个情感依赖度很高的群体,面对这样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群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不伤感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软化的效果。

其次,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心理功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组织凝聚力和信息沟通方面都有着正式群体所不及的功能优势,正确的利用这些优势,发挥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依存关系,引导其加强团结、互帮互助,使这种团结凝聚力扩散到正式群体,从而到达整体团结的效果。也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特点,把一些任务和工作交给非正式群体去做,增强其存在感和价值感。

当然,非正式群体优势功能的展开,必须建立在非正式群体的目标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基础上。所幸的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都是以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经历背景为扭带建立起来的力求实现大学生自身个性发展和价值追求的组织,它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面对少数具有不良影响的消极性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加强教育和管理改造的义务,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最后,重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权力授予往往来自群体成员内部,它不同于正式群体中由上级部门直接授予的方式,因而少了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该群体的权力主导者,同其他各种非正式群体一样,“核心”人物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整个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行为以及群体成员的行为影响很大,因此,要改进和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

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并突出对“核心”人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科学方式的有力体现。在平时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特别关注那些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思想动态,在生活和学习上也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并注意有意识的提高他们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培养其正确的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使其能在非正式群体中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能运用暗示、模仿、从众、服从等心理来达到对群体成员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强化大学生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增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联系

大学生正式群体是通过学校上级组织或职能部门决定成立并组建的群体,学校班级、学生会、团支部以及各种学校社团等都是典型的大学生正式群体。大学生正式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做好大学生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面对新时期青年大学生个体意识、独立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高校学习机制的调整,服从意识已经不再是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理想信条。在学校,大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实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吸引力。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之所以趋向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高校正式群体的发展存在着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正式群体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例如,针对正式群体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出发,开展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强化正式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广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载体和新领域,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更好的为今天的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2〕 〔3〕 〔4〕 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群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