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新版历史教材有大小字之分,大字部分无疑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字部分也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是大字内容的补充。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用好小字部分内容呢·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驾驭好教材的问题,本文试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导语类小字内容的应用
导语是每节课的第一部分,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好的导言一开始就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促进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1. 故事类导言的使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的导语是这样写的:“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的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复述或由老师讲述之后进行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激发继续学习愿望的目的。
2. 史实类导言的使用。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导言中,对于这种类型的小字,一定要与故事类的相区别,分辨好。对于史实类型的小字,应该由老师把这段历史生动地讲述出来,毕竟它是历史史实,不是故事,要严肃对待,不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为什么一定要生动呢·因为如果开篇死气沉沉就会失去导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这类小字不要求学生掌握,虽然它是史实,但是它只是作为导言出现的,只是一个引子。
二、人物介绍类小字的应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九课中的一段小字内容讲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学生来讲这个故事,让大家对此先有一个印象,然后再设计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他们会深刻地理解赵匡胤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措施。
三、描述类小字内容的应用
设置描述类小字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课文内容,创造历史情境,从多方面给学生以感性材料。这类小字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设置了一个自由阅读卡栏目,题目是《中国近代的公园》,其具体内容讲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是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的。现在南湖公园已经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上仍停泊着一艘根据原船复制的游船供人们参观和瞻仰。在古代,我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只有少数富人拥有私家花园,供自己家人享用,比如《红楼梦》里描绘的大观园等。自由阅读卡的知识关键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因而对这类内容的阅读,教师要加强指导,要进行督促检查,还可以以自由阅读卡为基准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掌握的知识系统化,为课堂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四、结论、阐释类内容的应用
结论、阐释类的小字内容基本上是说明大字内容里面的重要观点,这类小字总结性的语句很重要,是对大字内容的总结。对这种小字内容要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要使学生充分理解、认识这些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知识背景类小字内容的应用
知识背景类小字大都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所作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与大字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小字与大字的配合,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充分地表述了历史知识内容。人教版中国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有段小字书写了《七子之歌》的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七子之歌》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去仔细分析歌词,围绕为什么说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与祖国的分离·中国政府是怎样收回对澳门的主权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段历史知识的大背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