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近些年来陶瓷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在现在的大型展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它、关注它,陶瓷工笔人物画也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画者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去客观地审视这些是否符合陶瓷绘画的真谛,不跟风是艺术家应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本文试从如何认识工笔人物画、继承、发展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如何认识工笔、如何认识陶瓷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是相对于写意画而言的,它的特点是工整细致。本文要把工笔画仅限制在人物画的范围来讨论。既然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的一个分支,那它就脱离不了总体的属性,也就是说,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也应该是工整细致的。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工笔画又同样脱离不了中国画的属性。它的衡量标准应该以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为依据。在此我们重温一下中国画品评标准的部分内容:
1、气韵生动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被列为首位。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历代名画记》中有“鬼神入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的记载。我理解的气韵生动就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面貌的感人之处,是通过画面传达的一种生气。我认为这是工笔人物画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因为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情感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诉说。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死气沉沉。
2、格调
格调的含义何在?一曰艺术本身的档次即艺术性的高低;二曰艺术内涵的深浅与价值;三曰与艺术形式、表现、内涵相联系的人格层次。概言之,格调是一种批评标准,它坚持艺术与画家人品、人格相一致的原则。格调既是画家追求的目标,也是理论家对绘画作品评价和分类的一种重要的依据。
3、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出现最早见于唐王昌龄的《诗格》。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在古画论中意境一词最早发端于郭熙的《林泉高致》。在明末唐志契《绘画微言》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
二、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基于继承
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技术语言。例如,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追求神似胜于追求形似的艺术目标,题材主要以帝王将相、仕女、佛教为主,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的陶瓷工笔画中的人物脸部,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表现程式。古代的设色工笔人物画,以工笔重彩为主,以浅绛(淡彩)为辅,重彩多画在绢上,色彩浓重艳丽,用笔工细严谨。但在其后的发展中,写意画渐渐兴起,其笔墨趣味影响到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出现了笔墨趣味浓厚,设色淡雅,风格多样的作品。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物画家们在技法上吸取山水、花鸟画中的各种皴法和笔墨技巧。虽然中国传统工笔画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一直在不停地改变,但这些改变都不及在新时代中国画的变化大。这些传统的东西都面临新的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到了中国工笔画家的面前。
首先,是这个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衣着举止乃至精神状态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对传统的中国工笔画提出了发展的要求。例如工笔画的造型语言——线描。线描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础和精髓,线描技法丰富多样,发展到明代已总结出18种描法,以后更有许多新的创造。但是我们看到,古人的线描主要表现方式还是产生于古人长衣大袖的着装特点,现代人的衣着有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服装的质地也变化多端,所以,古代线描在今天面临着发展新的技法的问题。
其次,是西方造型艺术对传统中国工笔画的冲击。西方传入中国的解剖、透视等科学知识,尤其是西方艺术观念,对陶瓷工笔画的影响十分巨大。例如素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物画家,多经过美术学院的学习,基本上是属于从素描教学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教学原本是徐悲鸿、蒋兆和先生为代表,强调西法中用。人物画要塑造形象就必须有素描基础,这是训练造型能力的科学方法,进
一步,素描所代表的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传统工笔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近现代的人物画出现了满构图,人物画要求造型准确生动,这和传统中国画对空白和神似的强调有所不同。西方现代艺术对形式的解放也冲击了传统陶瓷工笔人物画。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出现了变形、夸张、观念性、装饰性的作品。
三、陶瓷工笔人物画该如何发展
在当今中国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发扬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和谐理念,更要创造一个和谐的艺术生态环境,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同时要宽容不同的艺术见解和追求,努力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
多少年来画家们困绕着一些十分焦虑的对立命题,比如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继承与创新问题,雅俗问题,写实与写意问题,复古与现代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甚至还包括笔墨与造型问题,水墨与色彩问题。我们要尽量找到其矛盾统一的途径,全面认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主张,创造一个宽松的艺术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