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珩 张卓 刘洋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而不是一门单纯的历史课程。因此,这门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正确导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这个规定,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是以“一个主题”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以“两个了解”作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以“三个选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告别革命”的错误思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纲要”教学以“三个选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究竟哪一种可能性会实现,不仅取决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基本国情,而且取决于一定社会主体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或客观规律决定的可能性空间的制约。由于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发展道路”可能,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为了实现这两大任务,近代中国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的趋势不存在于个别先知先觉者的头脑中,也不存在于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社会的未来只存在于它既有的社会结构所孕育的各种可能之中。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110年里,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中国选择什么道路,走向哪里的问题。当时有三个前途、三种命运,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必须作出选择。
第一个前途,第一种命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完全沦为外国资产阶级的殖民地。
第二个前途,第二种命运,模仿西方,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个前途,第三种命运,也就是被历史所证明所检验的道路。这就是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所谓选择当然是指人的主观愿望起了作用。历史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抱着一定的主观愿望、意志去创造历史的。历史从来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活动。然而历史绝对不是按照随便什么人的主观愿望、意志演变。如果历史真的可以由人任意选择,由人主观愿望、意志去决定。那么中国当初最不可能出现的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仅有几十个人,它面对的是强于它几十万倍的敌人。为什么力量最初微不足道的共产党人的愿望能够实现,而那么强有力的反对者的愿望却都落空了呢?这是因为少数共产党人的愿望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样少数共产党人主张就变成了多数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的历史潮流。这个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非顺应它走下去不可。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来历。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的需要的革命。”
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伟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最好的东西,即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首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由此决定的阶级利益关系斗争结果。其次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机遇的把握。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三是民众的选择。这种民众的选择直接制约着其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被历史业已证明的选择。
2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这种错误观点是歪曲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的国情。
1840年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不断分解,显著地加快了自己的解体过程。同时,产生了相当规模的买办资本主义和力量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从独立的主权国家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这是一个倒退。而从一个封建国家变为半封建国家,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又是一个进步。近代中国既有倒退又有进步,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对立的统一。
因此,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在这种社会矛盾尖锐发展的基础上,爆发了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这场革命原是以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所以又称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的阶级关系,中国革命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大发展,这场资产阶级革命的结局是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从而为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认为这是“自然的发展阶段”。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卡夫丁峡谷”论。跨越的方向要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相一致;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中国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直接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3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通过社会进步表现出来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一次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都是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把社会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级的发展阶段。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最深刻的根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列宁说:“如果从实质上来观察问题,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生产方式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毛病而一下子就确立起来的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40年,战胜国王后,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接着是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所谓的“光荣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才基本稳定下来,前后共历时4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789年,中间经过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灭,到1814年路易十八复辟,后来复辟王朝又于1830年被七月革命推翻,前后共历时40年。
恩格斯说:“为了争取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不是经过了四十八年,而法国资产阶级不是经过了四十年空前的斗争吗?资产阶级不正是在复辟了的帝制以为自己的地位比任何时候都巩固的时刻才最接近自己的胜利的吗?”人类历史是曲折地前进的,有时也会出现倒退现象。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虽有倒退,但终究说来历史还是向前发展的。
邓小平同志依据人类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他充满信心地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结论正是在总结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使他们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所遭到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结局是不会改变的。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没有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要教会大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