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吟
摘要文章在分析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专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讨论了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模式方面探索了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舞蹈教育的逐步完善,大部分高校先后都创办了舞蹈编导专业,并且随着专业办学实力的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肩负起了培养社会所需的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针对时代与社会因素,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育实践上不断套用、借鉴、反思与完善,探索着更为适宜的教学模式。
1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戚戚相关,舞蹈编导专业的创办体现了时代的人才需求。现今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来自中小学学科教育的需求,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和实现素质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舞蹈专业教师的引进成为中小学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物资条件的极大丰富,大众对于精神消费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艺术领域的活跃,各种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些活动中具有节目创编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策划导演能力的舞蹈编导人才就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三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基层群体,在全民健身的舆论引导与带动下,社区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形式多样的健身舞成为社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避免损伤、符合不同年龄段运动规律、科学的舞蹈活动才是适合群众的,只有专业的舞蹈编导人才才能担任起社区活动策划与编排导演重任。
那么社会对舞蹈编导人才的专业素质又有哪些要求呢?舞蹈编导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对现实生活和对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舞蹈创编者的专业,旨在让学生掌握不同舞种、不同舞蹈形式创编的技能,具备表演、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舞蹈编导人才应在具备舞蹈编创能力的同时,又具备舞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策划群众艺术活动的能力等复合型素质;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具备深厚的专业编导表演技能,对生活美有较强的敏感度,有较强的创作欲和综合表演能力,有良好的音乐把握能力和舞蹈技巧水平;有独具匠心的创造性特征。
2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现已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在社会经济和舞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舞蹈编导专业的发展和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
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市场需求脱钩。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内容分为专业课与公共课两部分,其中专业课包含专业课堂实践课如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编导技法等,专业理论课如舞蹈运动原理与解剖学、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舞蹈教育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如钢琴、声乐、美术等;公共课包含公共必修课如英语、体育、心理学、教育法与教学论等,系外选修课如美学、文化入门、人文地理等其他院系的选修课程。这样丰富的课程体系,技能与文化并重,实践与理论并肩,应该说为舞蹈编导专业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课程上的保障。但实际上,由于教与学禁锢在课堂中,即便是偶尔有舞蹈比赛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不能充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常规课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能力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课堂所学内容没有转化到明确的目标能力上,凸显出课堂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
在舞蹈编导专业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舞蹈教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也在这种思维定势中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他们主体性发展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特征的培养。其次是教学过程授课形式的单一僵化了学生的思维,理论课中灌输性的授课方法以及实践课中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与思维认知能力的变化与发展,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3创新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探索
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要很好地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培养出技能与文化深厚的综合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模式才是关键。
3.1压缩课堂教学,加强实验创作环节
在各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具体年级年度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专业课程安排时间松散,周一到周五有大量的小块段时间被闲置,而且课程类别的区域时间段不适合舞蹈专业动与静(专业课和理论课)的特点,使得教学战线拖得太长,效率低。这样的课程安排没有考虑到舞蹈编导的专业实践性特点,应在不减少课时的基础上,压缩一周的课堂教学天数,将压缩精简后的时间用于实践环节。精简课堂教学天数,让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用于实验创作环节,紧密结合编导理论与技法,围绕所要表现的主题,亲自创编舞蹈作品。实验创作环节的强化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法的转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应用其他形式补充实践教学,如采用电教设备观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舞种和文艺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就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纵深拓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理论素养;举办作品分析讨论会,可以观摩知名舞剧或舞蹈家的作品,也可以欣赏与点评学生自己的作品,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反思、促进与提高。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与创新,如在舞蹈实践课上采用强制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强制性的舞蹈教学中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辅助教学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不能让教学流于形式。
3.3多渠道提供舞蹈编导实践途径,延伸教学环节
提供充分的舞蹈编导实践,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舞蹈编导实践的把握,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舞蹈编导的实践机会:第一是即兴训练。在学生对音乐的风格、旋律、基调以及表现的情感与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迅速组织舞蹈动作去刻画,并有情感地即兴表演出来;第二是剧目训练。剧目训练可以促进各门课程的训练成果的融合,让学生边学边用,在剧目训练中检验各种技巧技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反思舞台动作与课堂训练的差异,不断修正技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综合能力;三是校内各种展示机会。如舞蹈专场晚会、舞蹈比赛、学生任编导的其他校内娱乐活动等,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与创意,以个人、小组、集体的形式进行组织、创作与表演,通过舞台实践激发创作与表演潜能,提高技术能力;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如可成立学校舞蹈团,成员来自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教师组织团队和指导,以市场化的形式操作,演出剧目根据社会的需求编排和表演。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创,以市场为检验标准,使舞蹈专业教学实效化,很好地将教学、剧目编排和表演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水平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玫.舞蹈编导教学手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14-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