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顾氏与苏州光福

2012-04-29 08:42李嘉球
寻根 2012年4期
关键词:顾氏江南

李嘉球

江南顾氏:原来都是越王后裔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农历二月初,一场罕见的龙卷风侵袭了西太湖东岸的苏州吴县光福潭东、窑上等一带。龙卷风过处,小树漫天飞,大树连根拔。聚坞村村头顾家古墓上的一棵几人合抱的古树也未能幸免。风过雨停之后,人们在连根拔起的古树下发现了一只古朴的石函,里面竟藏有一部《顾氏家谱》,它记载了顾氏与光福以及整个江南顾姓氏族的渊源关系。

顾氏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大姓,繁衍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都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帝国境内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首领安朱被迫臣服于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安朱,姓“姒”,是越王勾践的第12世孙。

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记·孝惠本纪》记载,驺摇为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功封为越王。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安朱之子摇被封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叫东瓯王。后来,东瓯王姒摇迁至吴地,居住在今苏州古城东南的澄湖旁,并修筑了一座摇城(今苏州市吴中区车坊镇东南有个大姚村)。汉文帝时,续封摇的儿子期视为“顾余侯”,其子孙于是以顾氏为姓。

汉朝时,顾氏已经是吴地的名门望族,与陆、朱、张并列为“四姓”(或称“四族”),其中顾、陆两大家族尤盛。三国东吴时,顾氏有顾雍,陆氏有陆逊,均官至丞相。顾余侯期视为顾氏的得姓之祖(又称“赐姓之祖”)。而后世编纂谱牒,则将安朱追为顾氏始祖。最早记述顾氏源流的是三国东吴名相顾雍,黄龙二年(230年),顾雍辑有《顾氏纪姓源流略》,称安朱为一世祖,摇为2世祖,期视为3世祖,顾雍为顾氏第18世。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亭林)曾经写过一篇《顾氏得姓考》的文章。据他考释:全国的顾氏分为二宗,一宗是“易已姓为顾”,一宗是“易姒姓为顾”。其“已姓之顾,以国为氏”,《诗经》中有“韦顾既伐”之句,《国语》中有“昆我苏顾温董”,指的是此顾。而“姒姓之顾,以封为氏”,即指汉文帝封东海王摇之子期视为顾余侯,世居会稽。顾炎武经过详细考证之后,说道:

至我宗顾氏乃自东汉著闻,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一也……而顾氏乃世居会稽(汉会稽郡治,今苏州府吴县),至孙吴时成为顾、陆、朱、张四姓,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二也。况顾氏世谱,自吴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东海王摇之父安朱为一世,以后鳞次相承,传代不爽,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三也……其登仕籍者,大半皆三吴、两浙之人,故相传以为“江南无二顾”云。

所谓“江南无二顾”,意思是说江南姓顾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其老祖宗是越王勾践,始祖是东海王摇之父安朱。

根据顾氏家谱记载,顾氏始祖安朱之后,经过了摇、昭襄、建。顾建有三个儿子,长子顾省,早卒,无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东瓯王;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进攻东瓯王部族,顾贵向汉求援。汉朝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即严助,吴人)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顾贵因功封为“驰义侯”。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叛反,偷袭汉地,并杀了3个汉朝政府的校尉,自立为帝。汉朝派出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渡海攻击,还派楼船将军杨濮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多路进击。在这次平定叛乱中,顾贵协同出力颇多,被封为吴侯。

顾建的小儿子顾敖(或作顾教)虽然也因为伐东越有功而受封,但在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因“巫蛊事件”中同情蒙冤的卫太子而被贬废,在史书中也就失去了踪迹。

汉末动荡:顾通、顾融隐居光福

顾贵的儿子顾翱,生有顾经、顾纶二子。顾经事迹无考;顾纶颇有德能威望,汉宣帝时受政府诏举贤良。顾纶生有顾龙、顾鲲二子。顾龙在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任都尉一职。顾龙之子顾大成,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受诏举贤良,授光禄大夫一职。顾大成之子顾邦,品行端正,通晓经典,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官至大司马。顾邦的儿子是顾安。顾安之子顾综,官至御史大夫、尚书令。顾综有子顾林,在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顾林之子顾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出任颍川太守。这样,顾贵一支便成为今天江南顾姓的正宗嫡系。

顾氏何时开始定居吴县光福?据顾氏谱牒记载,第一个是顾奉的儿子顾通。而有关资料表明,西汉时顾氏祖先就有人居住光福了。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十一)载:“大姚村,汉初越君摇隐此,古名摇城。按摇字母馀,安朱子,已姓顾,实顾氏迁吴始祖。曾孙(顾)贵移居横山,贵子翱,以孝行载志书,居太湖滨,10世孙融,徙居光福山。”又卷十四云:“顾融,字仲容,窦武征不赴,隐居光福山。”

东汉末年社会十分黑暗,官居光禄勋的顾通不愿同流合污,又难有作为,于是心生退意,辞去了原来的闲职,退居老家光福,归隐于太湖边的聚坞(今属潭东村),合家团聚,耕读度日。顾通之子顾融,颇具其父之风,无心功名富贵。当时大权在握的外戚兼执政大臣窦武为了壮大私人势力,征召在江南素负名望的顾融出任荆州刺史,荆州雄居要冲,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顾融依然委婉拒绝,举家归隐于光福龟山。

顾融有顾向、顾淑二子,长子顾向是一个饱学之士,精通卜筮,声名遍布江南。曾经出任过孙权的四任县令,政绩较好,先后被任命为前将军和尚书、屯田郎。顾向有二子,大儿子就是东吴名相顾雍,小儿子顾徽。顾向的弟弟顾淑曾任孙吴的西曹掾,他有一子,名顾悌。顾雍生有三子,长子顾邵,早卒;次子顾裕有笃疾;少子顾济,无后。顾裕的儿子顾荣,字彦先,仕吴,官黄门侍郎,在晋历仕显位。顾徽的4世孙顾和,顾悌之孙顾众(顾秘之子),官至尚书仆射。

顾融12世孙顾子乔,曾任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13世孙顾垣,曾任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于世。曾任建安知府,多善政。顾垣的儿子顾野王,陈朝时官至黄门侍郎,以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顾氏家族的“中兴之祖”。

十二分宗:迁徙江南四面八方

顾野王生有五个儿子。长子顾盛南,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5年),官南安刺史,曾参与讨平陈宝之乱,以功任左卫将军。次子顾鸿南,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以侍御史出镇临淮,建有功勋。三子顾周南,官辅义都尉,镇守吴兴。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隋军伐陈,连取浙闽郡邑,他独与弟夏南坚守吴兴。城陷不屈,兄弟俩自刎而死。五子顾允南。顾盛南曾携子顾彪迁居浙江余杭,顾夏南曾携子顾修期迁居浙江海盐,允南、鸿南、周南三兄弟则居光福山。顾盛南兄弟五人去世后,都归葬苏州光福潭西黄公坞,人称“五侯坟”。其子孙亦都附葬于此。

隋唐以后,采用科举选官制度,作为文化昌盛的大姓,顾氏很多成员都进入政界,四处为官,举家跟随;加上顾氏人口繁衍,吴地土地狭小,因此自顾野王之后,顾姓逐渐分布到其他地方。后来,便有了所谓的“十二分宗”之说。

自汉朝起,顾氏一直居住在吴县光福山。南朝时,顾野王舍宅为寺(光福寺)后,顾氏后裔主要居住光福镇上、潭东聚坞。唐朝末期,顾氏后裔在光福寺旁建有“顾黄门祠”,供奉“中兴之祖”顾野王,两旁配他五个儿子的塑像,并附有唐长安年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顾琮、唐光启二年进士顾在镕的塑像。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顾氏后裔顾沅等重修该祠。

宋朝时,顾野王第14世孙顾凤从光福镇迁到太湖边的铜坑山,并成为顾氏家族中心。顾凤为啥要迁徙呢?元代大德壬寅(1302年)夏,顾氏第53世孙顾正卿在《勾吴(顾氏)谱序》中曾分析其迁居的原因道:

(顾凤)遂迁铜坑山,以乐山水。盖铜坑风景与诸山迥别,形蘸太湖,恍若图画。其山之泉甘而美,山之土沃而丰,可以蚕,可以畴,可以茗,可以采,由是吾祖迁而居之,人称“铜坑顾宅”。

铜坑近太湖,风景如画,而且山泉甘美,土地肥沃,可以养蚕、种茶、种粮。顾凤迁至铜坑村后,在铜坑桥侧建了一座“顾相公庙”,祭祀三国名相顾雍。1926年3月,李根源先生到西山访古时此庙还在。

宋朝南渡时,光福顾氏子孙从铜坑迁徙江南的四面八方。上海图书馆藏有多种顾氏家谱,我们从《太仓横溪顾氏世系考》中可以窥见一斑:该支始迁祖顾深,字渊之,为顾野王的第20世孙。其兄弟三人,兄顾洽,字浃甫,徙昆山,为雍里派;弟顾滔,字季源,徙通州(今南通市),为通州派。顾深居中,宋朝南渡后,不乐仕宦,先由光福徙滁阳,后徙崇明,航海为木商,富致巨万,因号“万廿七”,后再徙昆山之新安乡。明朝弘治间,析昆山、常熟、嘉定之地设立太仓州,新安乡隶属太仓,为横溪一支。

江南之崇明、太仓、上海、嘉定、昆山、南京、常熟、无锡、吴江、松江等地顾氏都源出于光福。当然,顾氏后裔也有再迁回光福的。明朝弘治状元、嘉靖宰相顾鼎臣是昆山雍里支派顾洽的裔孙,他称光福潭东聚坞为“家山”,死后就葬在那里。后来,他的子孙都回到了潭东。

据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清朝时,香山梅社,玄墓山奉慈,太湖阴山,石湖楞迦山,苏州娄门、南濠街、石路,均建有顾野王分祠,其中石路塔水桥分祠门联有“派衍铜坑,支分仁孝”之语。《吴门表隐》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阳,顾氏后裔聚集在苏州南濠街顾黄门公祠举行祭祀礼,祭毕移舟石湖,祭扫顾野王墓,“举吴山登高之集”。此次参加祭祀的顾氏后裔80岁以上的就到了19人(最大的85岁)。

如今在江南顾氏发源地光福,顾氏仍是当地的大姓,主要居住在潭东、铜坑、香雪、窑上等村。

作者单位:苏州日报社

猜你喜欢
顾氏江南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最美江南
诗书传家,名士风流
《鲁迅全集》注释一误
泛川派华阳顾氏古琴艺术的传承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清代医家顾世澄生平及《疡医大全》探微
黄道周的忠义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