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入闽入台

2012-04-29 08:42宋全忠赵航
寻根 2012年4期
关键词:陈姓陈氏金门

宋全忠 赵航

入闽

陈姓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妫满受封于太吴之墟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后陈国为楚所灭,妫满后裔便以国为氏,称陈氏,奉妫满为始祖。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之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迁,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如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陈氏始祖陈润官,西晋散骑都尉、南海太守,为避乱于西晋末年自光州固始携眷入闽。

隋朝大业二年(606年),陈迈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莆县令,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逝世后当地百姓曾建崇功祠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发展出莆田玉湖陈氏。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由固始率部入闽平乱,随行58姓军校多落户福建。陈元光墓坐落于今漳州市北郊浦南镇九龙里,称“开漳圣王墓”。陈元光后裔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唐中宗时进士陈邕,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率家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陈邕的裔孙陈洪进,居莆田,先依附闽主王延政,后投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封其为泉南等州观察使。其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金门史迹源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闽观察使柳冕奏置万安监,牧养马匹,在泉州所辖的金门置牧马区,以陈渊为牧马监,当时随陈渊从中原去的除陈姓外,还有林、张、黄等12姓,至今在金门仍属大姓,且以血缘形成聚落者不少。

唐末五代固始王潮、王审邦、王审知率五千人马入闽,据考证有50姓,这些姓氏多是举族入闽的。其中有先锋陈师先、陈豹、陈勇。

宋元之际,因躲避战乱,逃离中原移居福建的陈氏更多。据《梦粱录》记载,金人灭亡北宋,宋高宗南迁,“从者如归市”,颍川陈寔的后裔陈魁等就是此时率众迁入福建宁化、上杭的。《晋江风物·姓氏源流专辑》载,晋江深沪陈氏系陈元光之弟陈元勋之后,宋元之际陈元恺迁居晋江龙湖炉灶,后再徙深沪。福清陈寿官宣义郎,迁到永宾里岱石村。就这样,一批又一批,连绵不断,使福建的陈姓随之人烟阜盛,日益族大支繁。

入台

陈姓入台有据可查最早是在晋代和唐代,大批入台是在明末清初。《金门史迹源流》记载,“金门有史,始自晋代”,“金门居民,考起先世,率由中原渡江迁入福建,再由福建转辗入金门”。早在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不甘屈服于异族统治的中原陈姓人士就和苏、吴、蔡、吕、颜姓人士几经周折经泉州渡海避居金门,成为金门有居民之始。这六姓在烈屿东坑建的六姓宗祠,红瓦灰墙,古朴典雅,至今仍保存完好。

“南院”始祖陈邕有四子,长子陈夷及其子陈俦居厦门陈寮开基,传到22代陈国辅,由厦门迁居同安官山,为“官山陈氏”始祖。这支陈氏,先后有际廷、际琏、际令和运奉、运市、运三等移居台北淡水,还有何厝陈严、陈由,后溪陈殿也陆续渡海去台。台北大龙峒原是平埔族居住地,早年同安人陈逊言随父辈来此垦殖,建设成片住宅,打下发展基础。至乾隆年间,大批同安人迁居到此。

《台湾陈氏道明公后裔族谱》载,陈姓在台湾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太傅陈邕和南朝陈霸先三派。道明公属于开漳圣王陈元光派,于宋朝理宗年间从漳浦迁居彰化县赤湖。道明公裔孙于明末清初陆续迁台,大多定居台湾中部,主要分布在彰化县二水乡、田中镇,南投县名间乡,台中市龙井乡,宜兰县和澎湖县,金门县,连江县(马祖)等。

台湾新竹和平村陈氏源自福建南靖龙山埔顶村。清雍正年间,南靖永丰宝斗村11代孙“天”字辈陈天义迁居埔顶村为开基祖,沿用宝斗村昭穆,光绪九年(1883年)埔顶村6代孙即“茂”字辈陈丁,从厦门渡台,定居新竹县桃源区大园乡和平村为开基祖。

陈姓大批移民台湾,则是官方组织的。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莆田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莆田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莆田等地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壤归顺清朝后,漳、泉、莆田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莆田和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这中间都有陈姓人。有据可查的随郑成功渡台的文职、武职409人名单中,陈姓人物就有51位,差不多是总数的1/8。其中文职9位,有担任谘议参军东宁统制使的陈永华,官拜兵部赞击的陈绳武,工官陈梦炜,等等;武职42位,有右虎卫陈蟒,统领、右先锋镇陈泽、陈谅、陈广等。同时期在澎湖降清的有果毅中镇三正领游击陈贤,果毅中镇四正领游击陈胜,掌标游击陈奕,领骑协陈实等18人。担任谘议参军东宁统制使的陈永华,福建同安人,去世后葬于今台南柳营果毅后。他的子孙,自成一派,繁衍于台湾各地,甚为昌盛。从台湾陈姓各支系的族谱以及相关史料,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台湾陈姓族人与福建陈姓及中原的源流关系。

台湾银江陈氏源于福建石狮市永宁镇银江村。《银江陈氏三房家乘》剖析:谱有“吾宗自元光公开闽以来,族姓蕃昌,凡闽有陈,皆遥尊为始祖,夫因知本之意也”。又云:“方山公仁元,官奉训大夫,政绩载郡志,享春秋。”方山子宝盖约于元末明初由象泽分居银江,故谱序曰:“宝盖公为开基祖。”谱载统计时已有子孙94人移居台湾,其中70人有生卒年月,康熙年间27人,雍正、乾隆年间分别有13人和30人,在台有地点的22人。

《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记载:“我祖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此族自清初至民国三百年间,迁台的人数有两千余人。他们中既有家眷留在大陆的,也有赴台后婚娶者;携眷同往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其中有一些男性归回祖籍,而眷属继续留台,最后葬在台湾;其次是该族族人于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娶台湾女子为妻的很多,本族也有不少女子嫁到台湾去;再次是移民或留居大陆的眷属抱养他姓之子为嗣,或以同姓兄弟的儿子为承嗣子的风气十分盛行。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陈姓在台人口的不断增长,先分布于凤山县(今高雄市)、屏东县、嘉义县,此外,尚有散居于台北、淡水、基隆、宜兰、桃园、新竹、彰化等地的。

台南“德聚堂”陈氏源自福建龙海县霞寮村,其入台始祖即郑成功部将陈泽,今台南忠义路七巷尚有其居台旧府,亦称“颍川家庙”。至今,德聚堂中仍供奉有陈泽及其弟陈丑、陈辛、陈红等灵位,并保存有当年陈泽等赴台及其宗亲繁衍的具体资料。据《霞寮村陈氏世系渊源》载:陈屠龙子明宪宗初年由龙溪县南乡庵兜迁居海澄霞寮,是为开基祖。陈泽四兄弟是陈屠龙7代孙,泽为郑成功部将,位居统领,随后三个弟弟也到台湾定居,是为霞寮村陈氏居台的开基祖,300多年来繁衍子孙甚众,共建“德聚堂”纪念祖先。

台北市宁夏路“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

据台湾1953年户口统计资料,在100大姓中,其族谱明确记载唐初入闽的有陈、林、黄、郑、王、张等45姓,其祖先都是光州固始人,是跟随陈元光父子和唐末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跟随郑成功抗清迁入台湾的。陈姓在台湾有二三十个支派,因祖居地和开基祖不同,分为漳湖派、漳南派、赤湖派、霞宅派和南朝派、漳浦派、浙江嵊县派等。

郡望堂号

郡望有颍川郡、广陵郡、河南郡、武当郡、冯翊郡、京兆郡、汝南郡、下邳郡、东海郡、新安郡、庐江郡等。其中颍川郡、河南郡、汝南郡分别在今河南省的禹州市、洛阳市和上蔡县。

堂号有德星堂、德聚堂、渑武堂、颍川堂、三恪堂、建业堂、文星堂、文蔚堂、聚奎堂、义门堂、同德堂、追远堂、思成堂、敦厚堂、崇孝堂、崇本堂、敦本堂、敦睦堂、三羲堂、官梅堂、源远堂、慎达堂、聚星堂等。

猜你喜欢
陈姓陈氏金门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
1954年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
难忘的金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