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捷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和成就显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这几个字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晴。所谓“点晴”,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三十年中我们明显看到市场体系培育了,政府职能转变了,管理体制改革了,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所以只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画蛇添足”;“画龙点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18-02
一、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来选择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习惯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为了坚持社会主义而排斥市场经济。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主要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再加上“左”的思想泛滥,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
二、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即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1.中国的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路径分析——中国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不同的方式。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和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某个特定时期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任务,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摆脱这种束缚,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构成要点及其贡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其理论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石。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三是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从理论上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创新,从实践上看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指路明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三、市场经济的缺陷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问题
1.市场经济的缺陷。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资本就会集中,产生垄断,垄断自然不会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另外,市场经济在追逐利润时会生产出满足人需要的商品,如劣质商品、污染环境的商品、以次充好的商品等等,这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利润。再次市场条件下,企业并不能提供公共品,否则就会导致社会无序发展,出现社会不公平和寻租行为等等。以上都是市场经济缺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等,就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有其弱点。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那种思想、做法是行不通的,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一样。
2.中国市场经济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社会主义”四个字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是这种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相结合,中国经济才经受住了多次严峻的考验,保持多年快速平稳发展。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问题,两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我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相对过剩、分配不够公平、市场秩序混乱、腐败现象严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状况恶化等。展望未来,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以及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四、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缺陷的矫正——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
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的地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辉煌,整体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上,已经突破传统的教条的思想,不断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等公有制企业监督管理、发展壮大和利润的国家或集体分享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既可以大力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又可以消除两极分化。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的实现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而保障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比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使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
2.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总结出要掌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必须把握三个方面:(1)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性。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和依据。其中,“五个统筹”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2)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另外我们要坚持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个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3)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1978年我们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道路的探索中,我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的漫长过程,尽管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依然存在障碍,下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更加复杂、艰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和成就,都源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判断改革成功不成功,方向正确不正确都要靠实践来回答。我们明显看到中国的粮食及农副产品告别了短缺,钢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出口也成为世界第一,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28.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
[7] 孟捷.马克思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
[8] 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思想的当代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9] 于良春.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2).
[10] 姜国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 于良春.论社会主义与市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2).
[12] 聂运麟.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1).
[13] 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94—1998)[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14]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5] 张雷声,顾钰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 [美]霍尔索夫斯基.经济体制分析与比较[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
[17] [英]埃思特林,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18] 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济之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19] 袁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0] 马克思主义光辉不灭[N].参考消息,2003-01-06(3).
[21] 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22] 中国期刊网,http://www.myy.cass.cn.[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