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杰 何汉武 张红
摘 要: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艺术团队建设不是单一的艺术行为,更不是泛娱乐化的行为。通过这个载体,构筑育人环境,实现育人的目的: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拓展想象力、塑造健康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学生艺术团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载体之一,并担当着建设校园文化和打造文化校园的责任。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团;工具人;文化传承与创新
受工业文明所特有的专业化、标准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各种应用知识进入了原本以人文教育为重点的大学教育领地,在学校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在越来越明晰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和越来越细化的工业人才需求中,学生被“订单式”培养,成为大学人才生产线上被按照各种专业规格批量加工的“材料”。高校培养的人才凸显“工具化”特征,成为分门别类的“专门技术人才”或是“工具人”,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社会主体。[1]这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诉求。
学生艺术团的建立,意味着一个弱化“工具人”特征的切入点或是突破口的诞生。在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审视的过程中,使内在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使人更加向往生活,热爱人生,并审视自己。同时,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里有所顿悟,从而引燃创新意识,生成创新模式。这说明艺术教育能够优化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审美品位和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拓展。
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中国47所大学校长在“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继高校艺术教育杭州宣言”中指出:“大学是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性王国,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诗性家园,也是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精神辐射之源。鼓励大学生艺术团深入基层,面向社会宣传演出,为推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撑。”所以,建设好理工科背景下的学生艺术团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富有意义。
一、学生艺术团的文化构建
(一)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目的、任务
建设学生艺术团队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载体之一,肩负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打造文化校园的职责。根据学生艺术团非专业性特点等建构了两个中心任务:对外塑造学校形象——为学校服务;对内强化素养——为学生服务,这也是任务之根本。
在训练、演出中,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众所周知,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质。艺术创作、欣赏、体验的过程就是积极地创造世界的过程,其本身就体现着强烈个性特质。“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2]所以,艺术引燃了自由的驰骋,自由支撑了个性的成长,个性拓展了创造的空间。“科学技术艺术化、艺术技术科学化”或“文理交融”,应是学生艺术团成员率先实践的和垂范的理念。[3]
(二)学生艺术团本体生态
注重技能性,强调实操性,是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最基本要求。缺少艺术的技术性就缺乏艺术的表现力,自然失去了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四位一体(教学、训练、表演、人格塑造)的艺术团建设,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施教,学生围绕技能进行学习,团队围绕艺术进行表现,艺术表现围绕人文精神来打造诗性家园,进而构筑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通过教学、自学、艺术交流等形式的体系化孕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启发想象、拓展思维、塑造人格。
(三)学生艺术团形式内涵的构建
因校而宜,因学而建。由于學校特点、学生规模、文化背景、人文传统等差异以及绝大多数艺术团为非专业性质等,可以选择具备优势的团队进行建设。从高校特点的普遍性来看,建立以歌、舞、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团队比较可行,但依据本校特点和传统来培植学生艺术团更为准确,成效也会更加显著。要以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和感悟艺术世界为目标,这样学生天性中的想象和自由,追求和创造,才能在这艺术实践的天地中得到体现。进而,乐己、乐人,同时也达到了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经典传承文明,雅言浸润人生。艺术团表现的内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且具时代性、引领性。实质上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展示与第一课堂形成一定的互补,展示别样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拓展了教育领域,扩展了受益面。他是理工科院校教育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精神和物质生活世界等接受着春风化雨的浸润。
总之,不论建立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团队,其理念是方向、师资是关键、团员是根本、设备设施是前提、经费是保障,孕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团队文化是永恒的主题。
二、学生艺术团运作与创新
(一)追求育人过程的欢愉
重视艺术教育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的欢愉,追求在轻松和愉快中度过学习的时间,这是方式方法,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觉的吸收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和实现目的的最大化。所以,有了轻松欢愉的学习过程,自然达到了施教的效果和目的。
(二)建立互动运作模式
个性化、全球化、科技化,可以说是今天教育的趋势,忽略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落伍。同时,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唯一领导者。以往把许多人关在同一间教室里灌输知识的做法有些过时了,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的个性化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代教育背景下造就的学生仿佛一缸水,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确实到了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因此,改变以往由教育者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构建一个开放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活动运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建设有序团队的必备考量
客观认识艺术团的特性,是建设好艺术团的前提:一是艺术团的非专业性,而演出效果的专业性(非专业团体,但要有专业团体的素养);二是艺术技能上的白丁,但要演出表演上的行家(进团之前没有掌握任何艺术技能,但要通过一定培训掌握并能够进行艺术的表现);三是服从学校教育的常规性管理,但要兼顾艺术团活动的特殊性(就是穿插于所有专业课程的空隙来进行训练演出等);四是艺术社团管理的分散性,但要兼顾团队活动的整体性(学生来自全校多个学院、多个专业、多个校区,而他们的训练、演出等更多体现的是整体性);五是艺术团演出任务的即时性与排练的突击性(学生艺术团活动有很强的临时性特点,而专业学习的稳定性与不可侵犯性是学校教学的原则);六是艺术团活动的时效性与专业学习的固定性(艺术团身份是其兼学别样的象征,专业学习是每个团员必修的科目)。只有把握好以上所谈客观特性,才能够建设符合本校特点的学生艺术团队,并使之健康有序发展。
三、学生艺术团合理机制的孕育
(一)团队运作机制
艺术团实行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运作机制。每个团队都由学生推荐团长和相关管理人员,并各负其责,分头管理。在管理中学,在学习中管。将艺术团团员的技术指导纳入课程化管理的平台,对每个团队开设两年四个学期不间断的有学分的艺术选修课。同时要有一定的交流,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学生的风采和张扬出他们的个性特点。
(二)演出交流机制
舞台实践是真正提高学生表演水平的最终“课堂”,缺少这个环节也就失去了艺术团存在的价值。艺术团学生除正常训练外,每年要结合学校内外相关的活动进行演出,参加定期、不定期的省内外、国内外的艺术比赛交流等。这些活动在锤炼团队精神、锻造团队气质的同时,也拓展了學生的视野,并使其充满求知欲,充满自信。这不仅有利于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而且有利于文化校园的打造。
(三)教师辅导机制
艺术教师即是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是文艺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肩负着对艺术团队的艺术辅导工作,并把对艺术团队学生的技术指导纳入课程化管理的平台。让技术、技能等艺术特点突出的教师为艺术团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授课,适当聘请社会专家讲述,建立起一个培训学生艺术表演等的长效机制,让铁打的营盘(学生艺术团)流水的兵(艺术团学生),经年历久,锻造出本校艺术团特有的文化气质并使其薪火相传。
(四)自我训练机制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仅仅靠老师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学生初到艺术团队时,在艺术技能上绝大部分都是“白丁”,所以课后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将集体授课和个别授课相结合,刻苦练习与相互切磋相联系,拿来主义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以找到适用自己学习、训练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理中自立,在自立中自强,在自强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
(五)自我感悟机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掌握表演技能不是目的,而是形式,他是一个全方位感知社会的平台。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学习艺术,就是学习在艺术之里,思考在艺术之外,了解艺术再现和表现世界的手法,进而借鉴其思维方式以求在自己所学专业里有所顿悟,在现实世界中有所感悟。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提升,其对精神的富足的追求要远远胜过对物质的追求,自然追求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所以,应激发大学生追求艺术的热情,探求科学的勇气,引燃他们对人生、社会更为深度的思考。
(六)客观辩证机制
尽管众多高校学生艺术团是非专业性的,但演出效果要最大限度地追求专业性,否则就缺乏艺术表现力,也就减弱了感染力,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也就成了空话。因此,其艺术表现质量就决定了艺术团存在的合理性。但从学校的角度应有正确的思考:获奖固然重要(为学校在社会上争得荣誉),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变通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筑育人环境才是美育的真谛,素质教育的必须。
四、小结
2008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艺术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技能训练和职业操作,更不应该是应对考试的功利行为,而应该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艺术(团)活动中,“乐己”和“乐他”的辨证思想得到孕育和发挥,培养和服务也就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台。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先进的教育思想必然催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艺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课程建设的体系化、教学装备的规范化等,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艺术团将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品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24.
[2]新华社.温家宝登门访四老与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季羡林亲切交谈共商大计[N].团结报,2007-08-07.
[3]王永杰.浅析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5(12):69-72.
(责任编辑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