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箭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让自己长本事、长能力,使今后的生活有质量、有品位,活得有尊严。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学生一生都离不开的必学知识,如果说语文是百科之母,那么数学可为百科之父。但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越学越感到乏味、感到抽象,反映数学与生活联系不大,用处不多,厌烦学习数学。其实,他们没有体会到生活因有数学而炫丽,数学使生活更精彩。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生活真正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枯燥和抽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升数学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离开生活实际,数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多替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这部分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这个知识对我有什么用·能解决我生活中哪些现实问题·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好处·创造多大的价值·比如有理数的运算,作为现代公民,不会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的祖辈中一定有不识字的,但是绝对没有不会有理数运算的。不识字可以行天下,因为他可以问:路怎么走·客栈在哪·饭馆在哪·倘若不会计算,就寸步难行,消费时你不知道手里有多少钱·花去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手里一共剩余多少钱·还能买多少东西·办那些事情·全然不知,那是多么的可怕,就能懂得有理可行天下,不会数学寸步难行的道理。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数学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日本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和海啸中,约有3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如果灾情持续2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生活,那么这2个月大约需要筹集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多少吨饮用水·这就是一个估算问题的实例。假定一顶帐篷可以住10个人,需要3万顶;假如要保证一个家庭住一顶帐篷,每个家庭4口人,需要7.5万顶。假定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粮食和3千克饮用水,就可以估计出每天需要的粮食数和饮用水数,进而估算出2个月需要的粮食数和饮用水数。还有请同学当老板,做买卖,在给予一定的条件后,如何卖得快,盈利多,学生就会想到:打折(如经过市场调查,打八折,可多卖10件,若打七折,则可多卖15件);积分;办vip会员卡;买八增一等,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对本班学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分析,画出扇形图和直方图并进行分析和解释;让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呈现和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生活情景,激励学生去思考、去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那么学生的数学技能就会有显著地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创新能力
数学创新能力是学生数学素质一个综合体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意识,初步形成创新的潜意识或萌动意识及能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时代对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决定每个班级前面的空地都可以修一个花坛,花坛的样式由本班学生自己设计,并能体现自己班的风格和精神,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几何知识自己设计,最后由班委会评选出本班的最佳作品上报学校。学生就会跃跃欲试,那种创造性地潜在意识就不断在萌动,拿出所学的看家本领,什么几何图形都想到了,都想自己的设计被选上,在学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美好的值得骄傲的回忆。而种花时,班级又提出新要求,即必须使相同颜色的花呈对称图案,这样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会又一次被激发。数学孕育着创新,孕育着理想,数学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丽。
“音乐能激发和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资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克莱因语)。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现实中和人生旅途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将数学学习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真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能够改变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不断提升自我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