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博士制度

2012-04-29 03:53:20邓文华
粤海风 2012年4期
关键词:官学贾谊董仲舒

邓文华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博士一词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传授经学的官员;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下面逐一叙述。

作为一种官名,博士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说:“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许慎在《五经异义》中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并六国之后,沿袭了这种制度,“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可见,博士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到了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比如,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在公孙弘的建议下设置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每种经典置一博士,专门负责经学传授。事实上,公孙弘本人也曾因“贤良”出众而被汉武帝征拜为博士。五经博士设置的最终结果,不仅使儒家学说的地位得到明显凸现,也使博士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到了唐代,博士主要设置在官学教育机构(地方州府也设有博士)。据《新唐书》所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中,“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为弘文馆和崇文馆。从所属关系来看,“六学”隶属国子监(广文馆也隶属国子监),弘文馆隶属门下省,而崇文馆则隶属东宫,但大多都设有博士。另外,太医署等机构也设有博士,相关情况请参见下表:

大体来看,唐朝官学的人员设置有点像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教研室的学术梯队,规定了教授多少、副教授多少,讲师和助教又各多少。另外,唐朝的博士基本上被纳入官学教育系统了,主要从事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类的工作,而不再是秦汉时期的“顾问”了。

魏晋以后,博士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它不再专指传授经学的官员,也不是专指官学中任教的教员,而是指一些职业人员。比如,太常博士、太乐博士、术医博士、医药博士、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其中,太常博士,精于礼仪,掌宫廷礼仪;太乐博士,通晓音律,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术医博士、医药博士,精通医术;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专业人员培养的需要;二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以致“近妖”的通才和全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尽管魏晋时期的博士与现代学位制度的博士仍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分类上却有类似之处,它有点像今天的哲学博士、文学博士、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理学博士、工学博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及其以后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博士”,像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磨面工)、花博士(媒人)等。比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宋代孟元老在其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元代无名氏的《来生债》第一折中有:“磨博士云:‘唤我做什么?误我打罗也。”这里所谓的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既不是秦汉时期从事经学传授的官员,也不是唐代的官学教育机构中的教员,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换言之,就是指在茶坊、酒店等从事服务业且工作做得不错的人。

由上可见,无论是作为一种经学官员的博士,还是作为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博士,其演变情况都异常复杂。关于此,我们从《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等历史典籍也可以感觉和体会到。不过,若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及发展,唐朝以后的博士制度没有多大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近代以后,随着学官被改称为教习、教员,“博士”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职位才逐渐消失。

那么,在古代中国,要成为博士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在此,我选择了三个人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是伏生、贾谊和董仲舒。

伏生,又名伏胜,字子贱,山东邹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孔门弟子宓不齐的后裔。[1]仅从这点来看,伏生也属于那种“有来头”的人。实际上,伏生不仅“有来头”,而且还颇受皇帝的赏识。比如,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设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博士顾问团,总计70人,其中就有伏生。不过,伏生为后人所称道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敢于冒死救下《尚书》的“英勇事迹”。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似乎发现了一个“真理”,即知识越多越反动,于是便来了个“焚书坑儒”。这不仅使很多上古典籍被付之一炬,而且还让很多不愿改变自己世界观的人(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为此付出了生命。据说,当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的夹层内。到了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携书律”终于被废除,此时伏生才敢开壁查看。尽管好多篇目都已毁坏,但还有29篇基本完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够见到的《尚书》大部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儒家学说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尚书》也因此受到重视。为了让《尚书》发扬光大,汉文帝想召伏生入宫,可惜此时的伏生已年过九旬,出行不便,于是文帝只好派晁错去面见伏生。关于此,班固在《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贾谊不仅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擅长辞赋)。史书记载,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典籍。18岁时,贾谊不仅能诵《诗》、《书》等儒家经典,而且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因此在他的老家洛阳颇有名气。20岁时,经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据说,在漢文帝的博士团队中,贾谊是最年轻的一位。

董仲舒不仅因为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34年)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大名,而且也是当时有名的博士。《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董仲舒凭什么做了博士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史书载,董仲舒18岁时即能诵《诗》、《书》等上古经典,20岁时又博通诸子百家之言。可见,董仲舒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由上可知,秦汉时期的博士须通晓古今,以备“顾问”。对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例子来求证一下。二十八年,秦始皇率部前往湖南衡山、南郡等地。他们顺江而下,最后来到一个叫湘山祠的地方。他们原本要到河对岸去,这时大风乍起,无法渡河。见此情形,秦始皇诧异地问道:“湘君到底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听后大怒,于是派了三千正在服刑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树砍个精光,似乎要以此来惩罚湘君神。三十七年,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与海神作战,为此他又问起了随身的博士。博士告诉他:“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于是,秦始皇就命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他自己则准备“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似乎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

秦汉时期的博士有点类似今天中央政府的智囊团,专为国家领导人决策服务。

因此,这就存在如何选拔、选拔标准之类的问题了。

以西汉为例,司马迁无论如何也应该算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司马迁不仅在史学和文学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在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且看他的《史记》,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总共记叙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写得如此之好,以致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就是这么一个非凡人物,不仅没有被汉武帝召为博士,反而因为在天汉二年(前99年)为李陵鸣冤抱不平,被处以宫刑。可见,这博士还不是谁都做得了的!光有渊博的学识、光通晓古今,还不一定能被皇帝相中,继而做什么博士。

那古代的博士怎么个选法呢?是不是只要皇帝一时高兴,相中了谁谁就可以做博士呢?事实上,当时也的确存在皇帝“想召谁就召谁”的情况,但大部分是按照程序来的。比如,汉代以前的博士选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征拜,一种是荐举。其中,征拜就是征召的意思。《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至于荐举,就需要一个举荐人。一般而言,举荐人须有一定官职、一定声望。换言之,举荐人须是德高望重的人。比如,举荐贾谊的河南郡守吴公,当时就被称为天下“治平”第一人。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和基础,即被征拜或被举荐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通晓古今”的人。班固在《汉书·成帝记》中说,博士须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否则人家把你举荐上去了,结果皇帝发现你是个一问三不知的大傻瓜,到时候恐怕不仅被举荐的人要受到处罚,而且举荐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不过,东汉以前的博士,征拜的也好,举荐的也好,都不需要考试,准确地说不需要笔试,只需要面试。到了东汉,博士就不是那么好“考”了。因为除了要经过皇帝或其助手的面试关外,还必须经过笔试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可能由于此前有人通过私人关系做了博士,这对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不利的;二是可能有些被举荐的博士,结果也不过如此,不仅不通古更不晓今。也就是说,有人滥竽充数,有人假冒伪劣。这促使皇帝痛下决心改革博士制度。东汉规定,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等上古经典的人,方能被荐为博士。至此,作为一种“通古今、备顾问”的博士制度就基本确立起来了。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學)

[1]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言:“宓不齐,字子贱。少孔子三十岁。”《中华百科全书》(1983)中有言:“伏生,即伏胜(公元前260 —160年?)。伏为姓;生,先生之简称。伏胜,济南人,为孔子弟子宓不齐之后。”

猜你喜欢
官学贾谊董仲舒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祖国(2018年17期)2018-10-30 10:35:02
漫画
读书(2018年10期)2018-10-13 07:58:12
金代的官学教育
怀才不遇的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