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帆
【关键词】汉瓦当;常山长贵;常山长昌;常山郡;常山国
【摘要】“常山长昌”、“常山长贵”两种圆瓦当出河北赞皇县,现藏民间,是河北地区新发现的汉代文字瓦当品种。二瓦当与1976年河北元氏县汉元氏故城遗址所出“常山长贵”瓦当有相似之处,应皆属汉常山郡、常山国官署建筑用瓦。
2011年岁末,笔者从河北民间一藏家处见到汉代“常山长贵”、“常山长昌”圆瓦当各一枚,从其外观特征可确认为真品。
二瓦当均灰陶质,当面直径均为16厘米,瓦筒断缺。除一字之差外,二者的内容、构图几乎完全相同:当心为一大乳钉,乳钉外和瓦当边轮内各有同心凸弦纹一周,当面顺时针方向环印阳文隶书四字,呈十字状,一当文为“常山长贵”,另一为“常山长昌”。四字之间饰四朵卷云纹,为增加装饰效果,云纹中又添一短竖道,每字两侧与云纹之间各饰一小乳钉。比较二瓦当的文字,长贵瓦写法较规范;长昌瓦笔画结构上有减省,“常”字减省了上方的“小”、中部的“口”(或与笔道浅、风化磨蚀而减有关),“长”字减省了一横、一捺笔。
据藏家云,二瓦当皆收自河北赞皇县民间,具体出土地点不详,其中的长昌瓦当出土已有十余年。
赞皇县属石家庄地区,北接元氏县,县城北偏东20公里的元氏县境内有汉元氏故城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曾是汉代常山郡、常山国治所所在地。西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为避帝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复改常山国。西汉、东汉间,常山郡、国曾反复更替,但治所未变。民国《元氏县志》载:“元氏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赵公子元始封之邑,西汉初属赵王歇地,高祖三年置恒山郡,治元氏,吕后时改郡为恒山国,文帝元年改常山郡。景帝五年复置常山国,武帝元鼎三年复改常山为郡,仍治元氏……东汉属冀州部,建武十三年并正定,置常山国,仍治元氏,兴平十一年除常山国。”
1976年春,石家庄地区文化局在当地普查文物时,曾在元氏故城遗址区内征集到汉代“常山长贵”圆瓦当一枚。此瓦当当心有大乳钉,乳钉外和瓦当边轮内各有同心凸弦纹一周,当面有十字平行线与内外凸弦纹相连,平行线内印阳文隶书“常山长贵”四字,释读顺序为先上下、再左右,十字平行线夹角间饰四朵卷云纹。有研究者认为该瓦当制作于东汉时期。结合出土地的历史情况可知,该瓦当四字铭文中的“常山”是地名,指常山郡或常山国,“长贵”是吉祥语,属汉常山郡、国官署建筑用瓦。其文字内容与陕西宝鸡西汉羽阳宫遗址出土的“羽阳千岁”、“羽阳千秋”吉语瓦当[3]以文字标明地域或建筑物名称的做法十分相似。此瓦当进一步证实了此地就是元氏故城的所在地。
以1976年征集的“常山长贵”瓦当与新出的“常山长贵”、“常山长昌”瓦当比较,虽然有所差异,如文字释读顺序、平行线花纹、“山”字的写法及笔画结构的减省等,但总体来看,两批瓦当的文字内容雷同,造型、风格相似,书法时代和文字结构上相近,如两种长贵瓦当的“长”、“贵”写法皆同,说明它们是同一地区、时间相距不太久、分属不同建筑、但又同为官署建筑的构件遗存,都是祈望常山郡、国富贵昌盛的吉语瓦。从前述情况及地域上赞皇县紧邻元氏县来看,新出二瓦当的原始出土地很可能也在元氏故城遗址范围之内或相距不远。
汉代文字瓦当多出陕、豫等中原历史文化发达地区,河北所出文字瓦当甚少,此“常山长贵”、“常山长昌”圆瓦当的出现,为河北的文字瓦当增添了新品种,弥足珍贵。
————————
[1]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考古新发现》,《文物资料丛刊》第1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49页。
[2]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3]王镛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9卷“秦汉金文陶文”,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第238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