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丹紫玉
【关键词】河北卢龙县;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金代
【摘要】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南,为八棱形多层式石质建筑,高10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身共分6层,现基本保存完好,底4层为石刻文字,上2层雕刻佛像,除第四层幢身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外,其余为金代大定年间重修。本文对此经幢进行了简单考证。
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卢龙县城内南门里的十字路口中央,因幢体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而得名,民间俗称“石塔”。
据《卢龙县志》记载:经幢始建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三年竣工。金正隆四年(1159年)被自然灾害所毁,后于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重修,十一年竣工。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1]。1956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幢顶坠地,幢身东南斜。1980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修葺。1984年再次拨款,加修外围铁栏杆保护。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整体由经幢、石护栏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经幢为八棱形多层式石质建筑,高10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封二,1)。各部分的石质有所不同。
幢座为八角形须弥座(封二,2),其下有八角形底座。幢座最下层8个立面,每面雕两组缠枝莲花,顶上覆莲纹;二层每面雕一组两只猛兽。中心的石柱分上下两层,上雕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外围立8根仰面盘龙石柱。上层石质略红,8个立面各雕姿态不同的飞天,有的手托玉瓶,收集甘露;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有的手捧花束,洒向大地;……虽久历风雨,至今依旧体态俏丽,轻盈优美(封二,3)。
幢身共分6层,逐层收分。各层衔接处设仰莲石托、幢盖或幢檐,每层的形制略有不同。石托为双层仰莲,每层16瓣,莲瓣肥厚。第一层幢盖及第二、三、四、六层的石托为红砂岩质,风化较严重。幢身第一层刻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的《平州石幢记》,第二层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三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按《秦皇岛市志》记载,第四层原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时所书《北平石幢记》,现风化严重,除落款处“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初一日立”的字迹较清晰外,其他幢面的刻铭已模糊,东南向两面的石刻字迹已全部消失。此外,第四层石柱略粗于第三层和第五层,推测为明代修缮时所加,与其上、下的第五层和第三层非同时期之物。第五层和第六层的每面各雕一佛龛,每龛一佛,共计16尊(封二,4)。佛像均为立姿,虽风化较严重,但仍可看出其着交领袈裟,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直鼻小口,安详平和,亲切自然,极富神韵。其中第五层佛像的左手结与愿印,右手结触地印,表示能满足世人所求,灭罪降魔;第六层佛像的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无畏印,表示对一切无所畏惧。幢顶为仰莲托珠式,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顶檐下雕有云龙,就斗拱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辽金时期的建筑形式。
石护栏由12根栏柱和12块石栏板组成,围成正方形。柱身雕云龙;12块栏板中4块雕卷云龙纹,8块雕经变故事。其龙首硕大,仰头张口,上颚长而突起,鼻两侧有对称长曲须,下颚有疏须,头毛曲而向上冲,呈怒发冲冠之势,神威尽显。龙爪为四趾,趾甲三角形且略内弯。参照潘鲁生的《中国龙纹图谱》和徐初眉的《话说中国龙》[3],此龙的形态符合明代龙纹的特征,故推测石护栏应为明代修葺经幢时加修的。石护栏现状好坏参半,8根栏柱和1块栏板为红砂岩石质,风化严重,其余4根栏柱和11块栏板为青石质,保存较好,原雕刻的卷云龙纹和经变故事仍清晰可辨。据笔者实地观察发现,石栏东面中间栏板的左右两侧刻有“光绪十九年七月阖会公立”、“赵鸣远敬送石料二方”,说明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此经幢曾进行过小规模修缮。
从早年拍摄的照片可见,此经幢的各级八角幢檐下均挂有铁质角铃,每层仰莲石托上亦有石质围栏。但因年久失修,加上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经幢现状不容乐观,多处石刻模糊不清,石雕残缺不全,角铃已基本不复存在。
此经幢下部三层分别镌刻有文字。第一层为《平州石幢记》,记述了金大定十一年修建此经幢的前因后果,与《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永平府志》[4]中收录的内容互校,现录文如下:
平州石幢记
中都□□僧并述:窃闻□东汉永平年间,摩腾入洛,始闻佛教之声。尔后西僧继至,故佛之圣典渐流二京,三藏真证大衍九域,比屋黔黎皆沾甘露,上至王公,下及皂隶,竞为读诵,诚为苦海之舟航矣。然佛教虽著,犹有多门,乃大列三乘,高张五教,或偏圆不定,或显密殊途,虽万派洪波,咸归大海。后至唐仪凤年中,西天神僧曰:佛陀钦凤殉命来游清凉,参游未遍,遇文殊化身,相对言论。文殊曰:“尊者远来,游礼五顶,欲求圣利,未知将得尊胜陀罗尼经来不?”佛陀曰:“不。”老叟曰:“若未将经来,空游何益?”佛陀闻次便□老叟策杖西归。不数年间将经再至,还遇老叟相慰晤言。叟曰:“若将经至,以利生民,诚为大善。”佛陀乃诣阙陈词,□□□真文译讫,朝廷降旨,令于京邑州郡□□□中建石幢,刻密言于石上,以希尘□影覆之,□潜滋万古。此乃建石幢之始也。平州大郡,东□遥山,西临大水,厥田上中,居民纯厚,有三代遗风。原其所系尧创九州,属青州。舜□三州,遂隶于幽。武王封召公于燕,故此地属燕。秦并六国,以天下为三十六郡,乃号辽西郡。炎汉御宇,更号右北平。司马氏及曹丕有国,改置卢龙郡,今之县名,仍从古号。元魏、石勒、慕容氏父子建国,皆从卢龙之郡。隋文创业,去郡为平州,盖顺古北平之号。唐乘玉辇,只号平州。后唐五代宋辽,皆从平州之名。大金建国,远收淮北之地,正隆迁都于燕京,大修宫殿,建号中都,故我州为大国之东门矣。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于城中旧有石幢一座,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风雷暴,至仆之于地,居民秽污,深可悲夫。於戏!万事无恒,荣枯互作。会州中信士王昌吉校尉□发心再建,遍告州人,□邑□施铜钱二千万,命匠琢石及刻密言于上。始于大定九年五月间兴工,后至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工毕。奇巧之势十倍于前,举高三丈,落落风规,实州中之伟望。落成之日,仕庶稽□□谓奇哉!众议式昭厥德,万古不泯,乃命都僧□直笔茂实,以传不朽。大定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建。□□医士黄玄书石。
此文占据一层幢身的五面,以后三面皆刻捐建人的官爵及姓名,字多漫漶不辨。
由此文可知,现存经幢为金大定十一年所建,为“州中信士”、校尉王昌吉首倡,州人共同布施所成。
卢龙县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高大挺拔,是现存古代经幢中为数不多的10米以上的经幢。经幢为多层式石质建筑,所需建筑构件全部用石料预制,而后按设计要求采用在石缝间灌铁水的胶结方法连接组合而成。在古代仅有简单起重工具的情况下,这些巨型石件的叠砌安装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卢龙县,城内数万间房屋顷刻倒塌,而这座近千年的经幢仅幢顶落地,幢身向东南方略微倾斜,可见其坚固程度,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水平。而其石刻结构和谐,石雕精细复杂,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1]卢龙县志编纂委员会:《卢龙县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2]潘鲁生:《中国龙纹图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
[3]徐初眉:《话说中国龙》,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
[4]董耀会主编:《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永平府志》,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