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63-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9
新教材是依據新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蕴藏的许多优质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引性,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优秀范例。教学中如何将这些范例充分地利用和拓展,发挥教材的潜在价值,实现我们的教学意图,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是我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现就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从教材的阅读与理解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我经常选取一些概念性和常识性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和理解,素材可以是成篇内容,也可以是简短内容;可以是数字信息,也可以是图像信息;可以是正面素材,也可以是反面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在实施苏教版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化学反应中的焓变》这节内容教学时,就从学生的阅读、理解展开以下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教学目的。
学习活动1:课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焓变?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会概括、归纳、分析、提炼。
学习活动2:什么叫反应热?什么叫焓变?这两个概念范围大小关系如何?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概念前提条件的分析能力,对相似概念的辨析能力。
学习活动3:怎样解释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教学目的:通过对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解释,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活动4: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图像,如果起点(反应总能量)和终点(生成物总能量)不变,而途径发生改变,?驻H是否改变?同样是1mol葡萄糖,一种情况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另一种情况是在体内缓慢氧化完全转会为CO2和H2O,反应前后温度相同,哪种情况释放的热量多?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排除干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学习活动5:阅读教程P2“交流和讨论”栏目,将其变形为下列形式:
2H2(g)+O2(g) = 2H2O(g) ?驻H1
2H2(g)+O2(g) = 2H2O (l) ?驻H2
H2(g)+1/2O2(g) = H2O(g) ?驻H3
2H2O (l) = 2H2(g)+O2(g) ?驻H4
改为比较?驻H1、?驻H2、?驻H3、?驻H4的大小。
教学目的:让学生发现热量与焓变大小比较的不同之处,总结焓变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定量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学习活动6:影响热化学方程式中?驻H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可逆反应2SO2(g)+O2 ?葑2SO3(g) ?驻H=-197kJ/mol的?驻H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热还是反应物完全转化时的反应热?
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从平衡和能量两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认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以上只是依托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例子,由此推广,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材,就会发现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资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二、从教材资源的整合谈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理论和实验是探究的两大支柱,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探究的例子比较多,进行理论探究的例子相对较少,我这里要谈的是与理论探究有关的一个例子。
[案例2]苏教版教材《有机化学基础》P84页只以简短的篇幅介绍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酸的缩聚反应,在“拓展视野”栏目内介绍了环保材料聚乳酸。怎样更好地巩固酯化反应与缩聚反应?怎样教学才能达到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我进行了以下整合处理:
学习活动1: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能发生哪几种类型的酯化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问题。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自主探究问题能力。
学习活动2:上述酯化反应可以概括为几种类型?师生共同讨论,将其概括为形成链酯、环酯、聚酯三种类型。
教学目的:使知识得以浓缩,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上升为理论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升华。
学习活动3:乙酸和乙醇能不能形成聚酯?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样结构的羧酸和什么样结构的醇发生酯化反应才能形成聚酯?
学生从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的结构迁移、思考、探究,发现它们都有双官能团,得出至少有两个羧基的羧酸和两个羟基的醇发生酯化反应能形成聚酯的结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从已知到新知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总结使学习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活动4:你又有没有想过,是不是一个分子中一定要是两个羧基,另一个分子中一定要是两个羟基才能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聚酯?还有没有什么样结构的有机物也能?若有,构造一个你所想象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学生开始转换思维,在新问题的刺激下积极思考、尝试,构造出了许多同时含有羧基和羟基的有机物,它们也能形成聚酯。
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和能力要求的步步提升,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深度和质量,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学习活动5:以乳酸(CH3CH2OHCOOH)为例,它是否也能通过酯化反应形成链酯、环酯、聚酯?以化学方程式说明。
有了前面的探究经历,学生居高临下,很容易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的:使学生享受自主探究取得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以上是我对课本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进行整合处理的一个例子,教学方法从以往的“给你”改成了现在的“自己想”、“自己造”和“自己展示”,把学生推到了前台,使他们热情高涨地完成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这节课我收获了对教材内容拓展所带来的喜悦,也使我收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巨大教学效益,它比任何由老师归纳、强调、训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都要好。我把这种观念转化成教学的方法,每当遇到教学中的难点,我就尝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达到难点突破的目的,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从教材资源的评价谈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材资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有时也会捉襟见肘,存在局限或不足,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评价教材,发现和改进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科学态度。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一想“对不对”,问一问“为什么”,激发思维的火花,训练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就能够抓住质疑机会,锻炼质疑能力。
[案例3]苏教版教材《有机化学基础》P50苯的溴化反应实验教学片段:
学习活动1:出示旧版人教版教材和现行教材中关于该实验的两幅装置图,由学生对比、评价那套好?好,好在哪里,不好,原因又在哪里?
旧教材 新教材
开始,学生异口同声说新教材中的装置好,并阐明理由:①冷凝效果更好;②可以控制药品的加入量;③有尾气处理装置。我有意制造一段短暂的沉默,暗示有无同学持不同意见。而后,有一两个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旧教材中的装置好,因为它简单,新教材中的装置太复杂。对这种观点我们也表示认同。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用不同的声音说话。对于敢于发表不同观点的学生加以保护和鼓励。
学习活动2:于是我又追问:这是苯和溴的取代反应装置,新教材的装置除了复杂之外,还有没有不足之处?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装置图,沉默良久,终于有学生打破沉静,主动说道:“该装置应增加一个盛CCl4的洗气瓶,除去溴,来通过锥形瓶中的溶液证明该反应为取代反应。”对这位同学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最后,我以“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最好的,我们要学会评价它,教材中的内容也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我们要学会改进它。”这句话,结束了这一问题的讨论。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在质疑中求知,在质疑中进步,提高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疑问能够学生就会自觉地深入思考,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独特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四、从教材资源的拓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在高三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例子。基于高三学生的知识体系逐渐健全,综合能力逐渐增强的实际情况,认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发掘,经行必要的改编和拓展,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着很多创新素材,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案例4]苏教版教材《必修1》P100页“铜和浓硝酸反应装置”讨论。
学习活动1: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制取哪些气体?经学生讨论得出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制取NO,制取CO2(将水改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H2O2和二氧化锰反应制O2等。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该装置用途的拓展和创新。
学习活动2:用该装置制取NO和NO2,有何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将Cl2等有毒气体制备原理迁移、应用到NO和NO2气体制备上,完成实验改进。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创新实验装置的能力。
学习活动3:用该装置制取NO气体,开始观察到的是无色的NO吗?什么原因干扰了NO颜色的观察?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没有O2干扰,观察到NO为无色气体的装置呢?
学生回答,设计出通N2排出O2制NO的装置、用注射器制取NO的装置等等。
教师展示,并提问:运用以下三个装置能否达到制取并观察到NO为无色气体的目的?这三个装置各是用什么方法排除O2干扰的?
学生回答,得出①用液体排空气;②用气体来排空气;③将O2反应除去。三个辦法都可以创造无O2环境。
教学目的:为学生创新能力锻炼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并将课后习题、资料中的习题、高考试题与教材中的装置自然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范例,形成创新的思路、方法。以此激励学生要善于总结创新思路、方法,以追求更高价值的创新。
学习活动4:由此受到启发,我们在制备和观察哪种物质的时候,也非常需要用这样的思路来创造无O2的环境?设计一个该物质的制备装置。
教学目的:通过NO和Fe(OH)2两种物质制备上的共性要求,既实现了两部分知识间的无缝对接,又及时地巩固了学生的创新成果,满足学生们高品质的创新需求。
教学中,只要我们抓住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就会有源泉;只要我们善于搭建创新的平台,多给学生机会,创新就会有成果;只要我们视野开阔,善于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拓展,创新就会有活力。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拓展教材的外延,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学科与科技发展之间的通道,就能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创新天地。
以上是我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的浅显认识,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只有依托教材,将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有目的、与计划地开展能力培养,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用“培养能力”的眼光分析和利用教材,就能使教材焕发生机和活力,就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