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民族特色鲜明的一流戏曲艺术大学

2012-04-29 00:44中共中国戏曲学院委员会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戏曲学院艺术

中共中国戏曲学院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艺术院校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推动学院向着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目标迈进。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戏曲艺术和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学院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与压力,学院党委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力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新跨越。

2009年9月,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育人为本、特色立足、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即:保持戏曲教育的领先地位,把学院建设成“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就是要将学院建设成为“全国戏曲高级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文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学院党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学院的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戏曲高等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教学评估、党建评估、质量工程建设、60周年校庆等有利契机,对文化传承创新、提高戏曲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建设。

1.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办学机制

学院坚持不懈加强思想建设,注重提高领导班子理论水平。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学习,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与活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领导班子注重深入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进程。

近年来,学院构建民主办学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党委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和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等为载体,发动教职工、老干部、老专家及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学院的各项重大事务,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与监督。通过实施校务公开、建立院领导接待日、设立院长信箱等,加强信息沟通,不断扩大民主,增加工作透明度,保证了师生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步形成了民主办学的工作机制,为学院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治校理教能力

党委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4项监督制度,坚持任用标准,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

2006年、2007年和2010年,学院进行了3次系处级行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整、换届工作,学院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和程序开展工作,处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目前,学院干部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在处级干部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2.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6.4%,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院党委紧密结合学院干部队伍建设实际,采取参加上级调训、院内集中培训、中心组学习、在线学习、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是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坚持举办寒暑假中层干部集中培训、党务干部专题培训和系部主任专题培训等。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开展“每月一课”学习制度,举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场专题讲座;组织党务、行政和工会干部“走出去”,带着问题与思考赴兄弟院校调研学习;组织两批干部赴香港参加“高等教育管理”培训班,借鉴吸收香港地区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此外,还积极推荐干部参加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等组织的干部培训。这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干部的理论素养,又通过考察其他院校,积累了好的经验,有利于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各项管理经验,拓宽视野,再结合学院的特点进行实践,培训的效果得以体现和提升。三是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党委开展了“研究型”教育培训,鼓励干部根据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将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学院决策提供参考。

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走人才强校之路

“党管人才”原则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组织保障。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都秉持“重视人才、爱才聚才、广纳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良好传统。建校之初,田汉校长遍访名师,聘请驰誉海内外的萧长华等名师授课,时称“九大教授”,形成强大的教师阵容,为新中国戏曲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改制为大学后,针对“文化大革命”后教师队伍严重断档的情况,学院党委聘请张君秋、李紫贵两位艺术大家任副院长,又调赵荣琛先生来校与高盛麟先生担任学院顾问。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抓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张君秋、李少春、赵荣琛、高盛麟、王金璐、李金鸿等著名艺术家加盟学院,其他专业也聚集了关雅侬、李紫贵、金桐、周传家等国内知名的专家。这样,在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伊始,基本配备了较强的师资队伍,为办好高等戏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

学院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既加大对现有教师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作用,又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了李维康、傅谨、谢柏梁、张火丁等表演艺术家和戏曲理论专家来院工作,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目前,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42%,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6.2%,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5%。学院还广聘社会名家为培养高层次戏曲艺术人才服务,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党委从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两个层次上对学院人才的发展提出思考:一是怎么看,即怎么看待学院的人才工作;二是怎么办,即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之路。基于此,2011年5月,学院党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会议主题为:面向“十二五”,全面动员、科学设计、务实工作,努力创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富有鲜明特色的人才队伍和师资队伍。杜长胜院长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作大会主题报告,对学院“十一五”期间人才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了人才队伍建设的8项工程。本次会议的召开,达成了贯彻“人才强校”理念,打造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培养共识,本着“便于人才发挥作用、便于统筹人才工作运行”的原则,积极推进工作落实,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学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工作创新,切实使党组织和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院积极部署创先争优实施方案,力促党员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育人工作。根据实际,学院党委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目标,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方面,在党员中开展“四个坚持”活动:坚持开展读书活动—每年推荐品评1本好书;坚持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每年突出1个~2个学习重点;坚持调查研究制度—每年进行1次专题调研;坚持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每年组织1次学习参观。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方面,坚持开展党性实践和主题党日活动,各基层党组织每学期落实1项~2项服务师生的措施,在教师党员中开展“上好1门课,带好1个班”的党性实践活动。活动开展期间,学院对育人标兵和成才表率进行了表彰,为广大党员树立了学习榜样。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和部门实际,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和服务机制。例如,音乐系以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的创作与排练为契机,发扬长征精神,团结全系党员和师生,打造精品,达到了提升师生思想素质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双重目标。舞美系支部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服务青年教师的成长,组织党员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升社会责任感;戏文系通过招生试题库的建设强化教师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新媒体艺术系鼓励党员教师开展微博点评作业的尝试,并参加丰台区讲师团,为社区百姓进行网络音乐知识的讲解,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提高育人和服务意识;基础部通过教师党员与研究生“一帮一”活动的开展,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强化了教师党员的育人思想,收到良好效果。学院党委的《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构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而奋斗》论文获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二等奖。各级党组织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结合专业特色,与学院育人核心工作紧密结合,带领广大党员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党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5.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学院党委坚持把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与师德建设、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机制,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近年来,学院开展了“国戏精神”的大讨论,凝练出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继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国戏精神”;召开了“中国戏曲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而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培养优秀戏曲人才的殿堂,更应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党委召开了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就“文化传承·大学使命”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增强学院教职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院还围绕师德建设组织了征文及演讲比赛、青年教师上岗师德教育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大学生师德问卷调查等活动,并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

2005年以来,学院有多名教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还有多名教职工和集体被授予北京市级“三育人”及“师德先进”荣誉称号,青年教师注重提高教学技能,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并在北京市的比赛中取得佳绩。学院大力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和团队,每两年轮流评选“三育人”先进及“师德”先进,通过优秀的师德榜样发挥示范作用。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院师生共有796人次捐款24万多元,全院党员413人次交纳特殊党费21万多元,体现了国戏人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学院健康发展

学院党委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任务完成为核心,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主要内容,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党政一把手同分管工作的副职、分管工作的副职同主管的各单位(部门)中层干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承诺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其他工作任务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加强对基建、财务、人事、资产、后勤、招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及管理。形成了“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有效地推进了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7.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创新中加强

为指导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学院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从组织上抓落实,为教学系配齐了专职学生辅导员,健全了学生工作队伍。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强调服务意识,拓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落实“奖、助、勤、贷、补”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学院团学组织逐步建立品牌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一二·九戏曲节”和“五月青春艺术节”为代表的实践创新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服务北京奥运会和60周年国庆演出等活动中,学院的学生表现出色,增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立足办学之本,坚持特色发展,培育高素质戏曲人才

办学特色是大学的标识,体现大学的独特个性和办学风格。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是培育高素质戏曲人才的成功之路,坚持特色、发展特色,是学院的办学之本。

1.教学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学院党委不断探索高等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始终把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的基本原则,注重发挥特色专业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先后设置了戏曲表演、戏曲作曲、戏曲导演、戏曲舞台设计、戏曲编剧和音乐表演等本科专业。近年来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传统学科的内在要求,增设了艺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音乐学4个本科专业,经过调整和建设,逐步发展为11个本科专业、25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表演专业(京剧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和北京市两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文学、音乐表演(京剧器乐)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的核心学科“戏剧戏曲学”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经过建设,学院的戏曲学科特色更加突出,传统专业优势更加明显,新建专业拓展了学科内涵,一个专业优势互补、发展后劲充足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此后,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学院在巩固现有质量工程成果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一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各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强质量工程监控体系建设,着力完善教学督导制度,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作了不懈努力。学院在优质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还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之后又陆续启动了品牌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学院有4个项目分获国家、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课程被列入北京市级精品课程;5本教材成为北京市级精品教材;4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创新试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得以建立。

随着办学特色的凝练和培养模式的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向社会,成为京剧艺术和戏曲事业的领军人物,在各级艺术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在近年来举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学院毕业生获金奖数占金奖总数的80%左右。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中,学院获得6金7银5铜的好成绩,获奖比例达60%。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为推动京剧艺术和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动画、戏曲影视导演等专业学生的作品也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基于戏曲文化基础上的新兴专业的蓬勃生机。

2.研究生培养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学院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17年,从1995年单一研究方向发展为现在涵盖不同系别不同专业共39个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办学机构,从1995年招收第一个研究生,到目前有各级各类在校研究生291人,真正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199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了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点,并于1995年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1996年,由文化部主办、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办,招收了26名研究生,揭开了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2003年,学院戏剧戏曲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4年获得同等学历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研究生课程班”的办学资格;2005年成功申报教育部首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培养试点单位;2006年成功申报艺术学、音乐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结束了学院单一学科的历史,并于同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改革、发展和建设,从实际出发,持续稳定办学规模,积极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明确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凝练了研究生培养方向,制定完善了各方向的培养方案。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视力度,修订、完善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3月,学院组织申报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获得批准;2011年6月,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后,学院成功申报了艺术学门类下“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的增加使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学科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从2012年开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将扩展为2个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下的39个方向。研究生培养质量也稳步提升,目前研究生的就业率在艺术院校中位于前列。学院还一直在为争取成为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单位而努力。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认真总结研究生教育17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充分认识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特殊意义,提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与目标,规划学院面向未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任务,进而推进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走向更高阶段。2011年12月,学院召开了首届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总结了办学经验,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层次中最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不断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实践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高端人才培养比例,同时要避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次会议的召开明确提出了建设任务,成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寻求发展的起点,将促使全院共同努力,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按照“突出特色、积极发展、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的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导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研究生学术创作能力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与服务为切入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推动研究生教育层面的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3.学术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科研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科研立项、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艺术创作、学术会议、科研平台建设等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截至2011年底,学院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部科研立项等项目64项,科研项目数和级别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有力地支撑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及科研创作。学院教职员工发表各类科研论文总计26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2篇;出版教材、编著、专著等各类著作69部,其中专著35部;艺术创作作品近120部,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30余次。

学术平台的建设也得到大力推进。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落户学院。学院还先后成立了京剧研究所、戏曲教育研究所、戏曲文献研究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戏曲音乐研究所、传统戏曲与陶艺研究所、戏曲与舞蹈研究所、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等重要学术研究机构,鼓励各类人才牵头负责各级教学科研创作项目,为充分利用和发挥学院学术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戏曲理论研究在国内的影响,学院近几年举办多场聚集全国高端戏曲人才的大型学术活动,开办名师讲座和各类论坛。学院成功举办了4届大型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相继主办奥运舞美创作与科技高峰论坛、国际舞台灯光教学论坛、全国首届戏曲音乐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国际舞台服装化装教学论坛、中国地方戏曲发展论坛、国戏讲坛、李紫贵戏曲导演艺术研讨会、新中国戏曲教育60年论坛、全国戏曲中等教育校长论坛等各级重要学术会议89次,增进了校际间、校内教师的学术交流,开阔了学术视野,对学院科研、学术氛围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

在抓好戏曲理论研究的同时,学院自主创作、改编、复排了《杜十娘》《悲惨世界》《哪吒》《樱桃园》《节妇吟》《祥林嫂》《红色娘子军》《谢瑶环》《宝莲灯》《白蛇传》《杨门女将》《四郎探母》《龙凤呈祥》《锁麟囊》《长征组歌》等剧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学院教师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参与各地戏曲院团的创作,为首都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发挥了作用。2011年,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学院教师以及毕业生参与了多出剧目的编剧、作曲、舞美和导演等创作,在全部35场演出中,主要演员有将近一半为学院历届毕业生。学院各专业教师在本届京剧节上参与创作的作品数量所占比例超过以往历届,中国戏曲学院创作力量和教学实力正在逐步壮大,教学成果正在逐渐显现。

深入推进开放办学,扩大戏曲国际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戏剧领域一颗璀璨独有的明珠。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有责任有义务将饱含着东方美学精粹的戏曲艺术进行广泛传播,与全世界人民共享,让全世界感受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学院始终重视开放办学和服务首都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实现了由开放合作到服务社会再到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

1.与五大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十一五”期间,学院与五大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联合培养高级戏曲艺术人才方面,在探索和构建院、团之间高效务实合作的新模式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学院还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艺术院团和知名文化企业建立了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接收学院舞美专业本科毕业生14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日本大学、瑞士苏黎士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等20多所国外及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逐步开展互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办学格局逐步形成。

2.“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打响“国戏”品牌

学院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各项工作,主动服务于国家素质教育工程。继续教育部与丰台区签订“戏曲进社区(村)工作协议”,组织教师深入社区进行京剧教学与辅导,开办专题讲座,丰富了社区文化,培养了戏迷观众。成功承办两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打响了“国戏”品牌。连续举办由各地方剧种梅花奖获得者组成的“多剧种表演高研班”,为使戏曲优秀人才成长为在实践领域中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附中成立了“中国少年京剧团”,并创排了京剧《新三字经》,与长安大戏院合作推出大型儿童神话京剧《九尾玄狐》。举办的“打开娃娃京剧之门”系列演出活动以及“京剧伴我成长”的主题游园活动,将“民族娃娃品牌”推向社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此外,学院与北京市丰台区合作,通过“中国戏曲动漫产学研基地”项目的建设,推动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参与北京奥运会、国庆庆典、新年京剧晚会、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等国家重大活动的策划和演出;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地艺术院团的创作。学院从多方位多角度服务于首都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3.建立全球首家戏曲孔子学院

在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建了全球首家戏曲孔子学院,2010年由学院负责开设的戏曲专业课程和汉语课程,成为宾汉顿大学在校生的热门选修课程。近几年,学院留学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每年招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为传播和弘扬中国戏曲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学院师生相继赴美国、德国、瑞士、芬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进行演出和讲学,其中由学院师生和德国留学生共同创作的京剧《夜莺》四度赴德国演出。学院的各类对外交流演出活动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挖掘戏曲艺术独特育人功能,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

一直以来,学院党委重视发掘戏曲艺术独特育人功能,坚持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精英人才为目标,以系统完善的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创新思维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开拓形成了融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特点,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学院作为一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将大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日常专业教学中,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言传身教的道德影响作用,注重挖掘戏曲艺术特有的文化底蕴与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学生的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做到三位一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

这种机制具体可以用“三个充分”来概括,即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思想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本身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培养功能。其中,专业教师言传身教是最直接的专业和道德教育,戏曲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高雅深邃的艺术魅力对提升人的境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是将专业教育与道德熏陶融为一体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和桥梁。

2.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思想引导作用

学院的专业教学遵循艺术教学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采用小班制单元式授课,常常采取一对一教学授课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示范、演示、展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此进行个性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戏曲艺术传承的授业者,更是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者,学院充分发挥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引导作用。

德艺双馨,以德为先。中国戏曲学院秉承百年戏曲教育传统,融合现代教育时代要求,构建了以“三个结合”为特征的师德建设机制。一是继承和发扬戏曲教育优良传统,教戏与做人相结合。要求教师强调有德有艺、以德为先;艺无止境、精益求精;提倡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一棵菜”精神。二是注重制度建设,理论倡导与师德实践相结合。多次组织开展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三是师生共同参与创作演出,师德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学院已经形成了多教学系部、多学科专业师生融为一体联合实践创作的完备机制,这种持续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亲身参与艺术研究创作的过程,既使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也使优良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教学相长,营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

此外,在班集体建设上,每个班级均有1名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既负责班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又在其专业教学中起到组织、管理和服务的作用,真正促进了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成长成才。

3.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充分发挥戏曲文化本体的育人功能

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本身蕴含很多教化人、滋养人的因素,具体可以归纳为:国学滋养、历史传导、道德教化、意志锤炼。国学中的精华成为国戏人精神和道德成长的天然养分,这是立本之源。戏曲的文本对学生有熏陶式的培养,这是文化传承。在历史方面,看戏讲史,戏曲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道德评价,对人有深层的教化作用,这是以史为鉴。艺术专业的成长成才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同时锻炼了较强的意志力,这是玉汝于成。

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在学戏和演戏的过程中,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善于体验、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形成了国戏人的外在气质和内在素质,并凝练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国戏精神”。

4.探索多种实践模式,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学院积极探索各种模式的特点,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从而使每种实践形式均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各有裨益,效果明显。

一是专业教学实践。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注重独立个性,又讲究全面发展,教学实践对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学院各专业除安排日常教学实践外,每学期还设置统一的教学实践周,如表演专业形成了合成响排、内部实习彩排、对外演出3个层次的实践方式;舞台美术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形式是舞台设计、人物造型、外出写生等;作曲、器乐演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举办音乐会;文学创作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是采风、作品创作;导演专业的教学实践形式是小品排练、短片拍摄。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也使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得到强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均参加在内,关注学生思想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使教学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社会艺术实践。近几年,学院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如2009年组织学生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60周年合唱团与民族打击乐团演出,到高校、社区、企业、农村进行公益演出,积极参加地方重大文化项目和政府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2009年,学院排练京剧版《红色娘子军》,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和香港演出;2011年,学院独立创作并排练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参加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此外,学院大力支持高年级学生参与专业艺术院团、电视台及影视制作部门的各类创作活动。这种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艺术实践,为繁荣文化市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是第二课堂实践。学院的“五月青春艺术节”和“一二·九戏曲节”是为学生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创作和专业实践的舞台,是学生锻炼综合素质,展示各方面才华的“第二课堂”。“五月青春艺术节”已举办7届,每年均有鲜明主题。 “一二·九戏曲节”是为了纪念“一二·九”爱国主义运动,振兴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戏剧戏曲作品创作而发起的一项学生品牌活动,自1986年创办至今,已经举办了18届。它以“爱国、敬业、创新、合作”为核心精神,各系学生通力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大量作品,成为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其各方面才华的广阔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思维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尤其是2011年恰逢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小剧场话剧《秋瑾》和表演系豫剧班排演的小剧场豫剧《红色木棉花》成为第18届戏曲节的最大亮点,也契合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国戏曲学院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掘戏曲艺术的独特育人功能,构建形成了融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思想道德素质,热爱戏曲艺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团结合作、甘于奉献的“一棵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戏曲学院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学校的建立,结束了沿袭数百年的师徒相授、科班等传统戏曲教育,开创了民主、科学、文明的现代戏曲教育新纪元。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戏曲教育步入了现代大学教育的新阶段。60多年来,学院在创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才培养上,中国戏曲学院向社会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和各类戏曲精英人才,如刘秀荣、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张春孝、寇春华、王梦云、张曼玲、孙岳、冯志孝、李光、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于魁智、郭跃进、孟广禄、王蓉蓉等。在戏曲艺术与戏曲教育文献资源建设上,硕果累累,结束了戏曲教育长期没有系统教材的历史,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和创作作品集,积累了一批丰富的教学剧目,这些剧目已成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传承、创作、研究、教学、人才培养极其宝贵的艺术资源。中国戏曲学院的发展,与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息息相关,中国戏曲学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指出,要“使首都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窗口,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地、桥梁和纽带”。这给了学院师生员工极大的鼓舞,也深感中国戏曲学院在实现这一宏伟战略进程中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学院党委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和造就戏曲艺术精英人才为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形式、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学院健康和谐发展,推动学院向着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的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于洋 实习编辑:祖迪]

猜你喜欢
戏曲学院艺术
初等教育学院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学院掠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