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985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2012-04-29 00:44:03何雪莲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何雪莲

关键词:“985高校”网络政治参与

研究对象和方法

网络已经成为课堂之外大学生投注精力最多的天地。从衣食住行到社稷天下,网络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如今,大学生基本不看电视,却大多数都上网,足不出户攻城掠地:阅读、发帖、跟帖、评论、转发、围观。本文以北京市8所“985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本研究使用方法如下:

1.访谈法。本研究采用随机访谈,利用各大高校的咖啡屋,对每个高校10位学生进行随机访谈,访谈时间一般10分钟左右,共计80名学生。

2.质性研究法。大学BBS具有匿名性、公共性和参与性,是捕捉大学生文化接受模式的最佳平台。本研究将用质性研究法考察北京市“985高校”BBS相关情况。

研究结果及分析

据访谈,大学生的上网动机主要集中在:

1.获取资讯;

2.即时通讯(QQ聊天、Email、MSN等);

3.休闲娱乐;

4.参与舆论(包括浏览论坛、博客、发帖、跟帖、转帖、网上调查和签名、写博客和微博等)。

前三种动机均占70%以上,而参与舆论相比只有45%,北京市“985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活动的频率并不太高。对他们而言,相比资讯、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娱乐三个方面,较少将网络作为发表意见的平台。这印证了此前的研究结果,如覃川的实证研究发现只有32.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1]吕尚彬等的研究也发现当代大学生中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含创建或更新个人博客、创作并发表帖子)所占比例偏低,分别为24.5%和17.2%。[2]邓若伊等的研究显示,经常参与网络舆论活动(写博客、在论坛上发帖)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只有12.8%,而“偶尔”或者“从不”参加网络舆论活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却高达56.5%。[3]邹静琴等在广东对8所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卷入程度较低。[4]

在面对负面网络舆论的态度方面,在接受访谈的80人当中,有45人选择了“抱观望态度”,占样本的56.25%;10位受访者选择积极参与讨论,占样本的12.5%;15位受访者采取“无所谓”态度;10位受访者会采取简单的支持或反对的态度。此外,有76.9%的受访者表示会依据自己的判断对别人的观点作出评价,不会跟风,多数大学生对网上信息将信将疑。这到底是我国整体传媒公信力的不足,还是大学生具备较过硬的媒介素养,有待再研究。在接受访谈的80位学生中,只有不到10位学生表示会传播和转发新闻。

可见,大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冲动,同时对社会时政、国计民生等公共话题保持关注的现象在北京市“985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更加突出。整体而言,大学生尽管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更注重实际和自我的个人价值实现。对学生来说,个人情感、学业、娱乐与生活要来得更加紧迫。这一点在大学BBS上也有反映。(见下页表1)

2011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置顶的十大帖子中,多是情感类(“鹊桥·征男友女友”“水木激情”“新生·年轻·起飞”)、娱乐类(“笑话连篇”“贴图”“文学艺术”“似水流年”)和生活类(“清华校园网”“考研考博”)。“房地产论坛”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窗口,不过是以个人私货的形式出现。北京大学BBS“北大未名”也与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如出一辙。(见下页表2)

在2011年12月15日的20个热门话题中,情感类帖子占30%、生活类帖子占40%、娱乐类帖子占20%,只有一个是关于时政(“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源自他不够狠”)占5%。

大学生传播舆情的主要途径有:1.即时通讯。2.电子公告板(BBS)。3.网络新闻及跟帖。4.博客(Blog)和QQ空间。5.电子邮件。6.播客。7.维客。8.网上调查和签名。大学BBS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之一,但现实显示,在大学BBS里,学生更关心个人情感和鸡毛蒜皮类的信息交换,对于大学生来说,一己之私要比时政时弊来得紧迫和真实。在“北大未名”20个热门话题中,超出个人情感、娱乐、生活之外的资讯也只有一个(“2011北大校友在学术界取得的重大成就概览,欢迎补充”)。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频度不如预想的高,此现象固然有大学生执著于一己小我的原因,同时也有大学生网络理性的原因。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学生通过各种生活信息接触时政,即所谓的渗入效应。时政新闻和政治讨论未必是通过明刀明枪或荷枪实弹的方式,而是通过衣食住行一点一滴渗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BBS“北师大人”尽管没有专门的时政类讨论区,但在2011年10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图片”的“娱乐写实”版中,有“民工行囊”;而在2011年12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的“灌水乐园”中,有“hold不住!现场直捅37刀致死,还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讨论北京电影学院一名学生干部当场打死一名清洁工的事)。换言之,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以一种极为放松、极为随意的方式参与时政,但自己未必知晓。

网络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管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8岁~24岁的年轻网民中有96.3%的人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有些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远超短信和电话,有些大学生自称患有“手机上网综合症”。[5]根据本研究访谈,使用手机上网的北京市“985高校”大学生占访谈总数的93%,手机上网的主要用途前四位依次是:手机新闻、手机即时通讯、手机阅读、手机搜索。手机集成了通讯、上网、收看视频等诸多功能,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意场所登录、接收与发布信息。手机上网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便利,但对于学校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校内网络相对封闭的状态被完全打破,传统的管理手段(如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取消站外转信功能、阻止校外访问、紧急状态下物理关闭等方式)已不再奏效,目前尚无有效的管理办法。[6]由此衍生另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递?在访谈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以网络为载体,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并不成功,只有极少数大学生会较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网络宣传。当被问到“是否浏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页”时,只有3位学生表示会仔细阅读,50位学生表示会选择“跳过”或者“关闭网页”,28位学生选择了“选择性浏览”。抵触的原因在于:网页“过于说教”“不可信”“总是那一套”“挺没劲的”。这支持了积极的受众理论:媒介不能以任何方式直接告诉人们想什么和怎样做,人们并不至于那么愚蠢和容易被欺骗,他们不会完全相信媒介试图要让他们相信的事。[7]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待于从显性转到隐性,降低“说教色彩”,同时结合网络传播特点加强网络互动传播。[8]但问题未必如此简单,在问到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80名学生中有16名学生说“不太清楚”“没能记住”“没想过”,占样本的20%,有60名学生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有人提到了“和谐”,但并不很肯定自己的回答,这类学生占样本的75%,只有3个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全部说全。

小结

综上,在大学生网络管理方面,本研究认为:

1.总体来说,建立学生网络评论员制度大可不必。此制度相当于收买学生意见领袖。因为如果其言论真有号召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激扬文字,无论他是不是评论员,都足以影响人,而一旦他作为评论员,则他的行为便变质为维护某种价值立场,哪怕是他所认同的价值立场,也会变质成某种辩护。网络多样化减少了政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创造试验和创新的机会,而网络评论员则是把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观点变得千篇一律。

2.大学生网络管理要避免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大学生有某种不合理的举动,就想要通过某种措施予以制止。如此,这种禁令性的措施会多得不计其数,也几乎必然会造成大大超过其实际获益的损失。可行的、也正在做的是:学生自主地实施网络管理,通过辩论,让意见领袖自动浮出水面,把一些带有破坏性的言论孤立。

3.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不一。我们缺少拿得出手的共识,去抗衡西方流行的价值观。这需要理论界的继续作为,也需要政府进一步解放思路。核心价值观需要有足够的高度,超出国家层面影响最大群体,同时又要满足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这是探索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在探索中国道路,同时是在想象世界。有效的政治实践往往依赖一种文化理论的突破,而理论的生命最终要依赖实践,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切实的制度作为支撑,那就容易流于不切实际的空话,同样没有效果可言。没有力量的东西必然矫情,即使是隐性传播也必然让人一眼识破。

(本文为北京市课题“北京市‘985高校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A10115)

参考文献:

[1]覃川.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07(4):66.

[2]吕尚彬等.大学生媒介认知调查分析[J].当代传播,2009(5):38.

[3]邓若伊,蒋忠波. 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于五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9):175.

[4]邹静琴,王静,苏粤.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10(4):67.

[5]刘潇.部分大学生患上手机上网综合征手机网瘾挑战课堂[EB/OL].(2010-07-23)(2011-10-12)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2228672.html.

[6]巫明川,王中正. 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6):70.

[7][美]克罗图.邱凌译.媒介·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0.

[8]邓若伊,蒋忠波. 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于五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9):176.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洋]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