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朝江
摘 要:韦宗林先生的《尤王赋》把苗族祖先蚩尤的地位作用、历史贡献等表现得淋淋尽致。从史学的角度,求证《尤王赋》所描述的历史真实性,探究作者创作该赋文的境界追求。
关键词:苗族祖先;《尤王赋》;蚩尤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103-05
最近,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拜读了贵州民族大学韦宗林教授的《尤王赋》,感慨至深。赋是介乎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写好一篇赋文,是需要很深的文学理论功底的。坦然地说,我是写不了赋文的,自不敢评说。但我深深地被韦宗林先生勇于挑战自我,熟知历史,据实写真,结合现实的学术精神感动了。我很多年前就认识了韦宗林同志,他当时是贵州苗学会的第一任秘书长,直接参与创立苗学并作出了诸多的贡献。
韦宗林先生1200字的《尤王赋》,把苗族祖先蚩尤的地位作用、历史贡献表现得淋淋尽致。我仅仅从史学的角度,求证《尤王赋》一文所描述的历史真实性,追寻《尤王赋》一文背后的历史故事,探究作者创作该赋文的境界追求。如果本文对阅读韦宗林先生的《尤王赋》有所帮助,笔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一
韦宗林教授的《尤王赋》是这样开头的。
余本尤王,鼎立炎黄。据江河之沃土,拜社稷而固疆。得天地之灵气,敬祖神于洪荒。
情系九黎,辟野苍茫;烟飘八面,祭祀盛飨。农耕狩猎,交替奔忙;初成历制,气象顺昌。
《尤王赋》开头就文字典雅优美、气势磅博。一下子就把读者的眼球吸引住了,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不罢的感觉。是的,根据大量史籍资料记载,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域生活着三个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黄帝、炎帝、蚩尤。在三大部落联盟中,由蚩尤所率领的“九黎”凭借着东部平原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地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居祖国东方的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中国学界根据历史资料、民俗印证和考古实物资料证明,已经形成共识,即认为黄帝即是今天汉族的先民,而蚩尤则是现代苗族的先民。章太炎在《排满评议》中就说:“蚩尤为苗族豪酋,则历史言苗者始此。”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蚩尤为九黎之君”。缪凤林在《中国史要略》中说:“九黎之民,先在河南,时乃进展到河北。”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还说:“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种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
千民爱戴,拥余为王;万物有灵,推勇为将。群黎耕织万里,壮士固守四方。控黄河而掌长江,揽群山而舞叠嶂。喜获盐湖之富,先备冶炼之方。天助余而始得金器,地赐玉而炼成戎装。筑城于要地之间,祭祖于高台之上。余定刑制,过罚功赏。号令三元九长,统领八十一将。军士铜头铁额,图腾坚韧倔强。猎猎旌幡,显军威之浩荡;熠熠光照,映众士之戟芒!
大量史籍资料记载,“九黎”部落联盟占据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带,由九九八十一兄弟氏族组成,蚩尤是“九黎”联盟的首领和大酋长。蚩尤或蚩尤部落有三大发明,即:刑法、武器、宗教。《尸子》即云:“造冶者,蚩尤也。”《管子·地数篇》也云:“蚩尤受金作兵”,“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蚩尤受葛庐之金而作剑铠矛戟。”《龙鱼河图》则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国学大师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就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来汉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大抵皆苗族所创,而汉族因袭者。”宋文炳先生在《中国民族简史》中也说:“苗夷文化,在现代似无可称述,惟于上古时期,极为发达,影响汉族亦很大。”蚩尤所率领的“九黎”联盟集团对开发中原、开启中华文明作出过突出的历史贡献。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赫赫始祖,是功不可没的。
炎黄两部联合,举兵与余对抗。九黎勇而应战,千军势不可挡。一年一度频诛伐,九拼九胜于炎黄。时未尚道,何以仁道而论;世风崇武,当以勇武见长。
史籍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黄本出自同源,起自西部黄土高原。“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传说黄帝与炎帝曾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促成炎黄二部联合,共同对抗强大的九黎部落集团。《越绝书》云:“黄帝之时以玉作兵。”《太平御览》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大山,三日三夜,雾冥。”《路史·后记蚩尤传》载:“三年九战,而城不下。”由于双方势力、武器之悬珠,战争初期,黄帝总是打败仗。古代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没有是与非,大家都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疆域,为了争夺中原这块肥夭的土地。
涿鹿绝地,刀枪屠命横山野;杀势惊天,壮士喷血染残阳!烽烟三月,英魂百将。风伯与雨师,摇浩宇而山峦动荡;女魃助黄帝,扫众黎似野火烧荒。余再登呼,撩袍则山崩鼓响;图腾助阵,挥师皆虎啸旗扬。渴饮热血,饿啃肝脏。石走沙飞,鬼哭神嚎声惨烈;刀光剑影,天昏地暗搅玄黄……
呜呼——九黎兵败,地塌陷而山摇晃;余命升天,日不出而月无光。对局炎黄无遗憾,壮烈身死不彷徨。生为豪杰,死亦神王。
传说屡遭失败的黄帝后来得天玄女和应龙的帮助,才转败为胜,最终擒杀了蚩尤。《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应龙蓄水,蚩尤与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令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史籍还记载,涿鹿大战“流血百里”,蚩尤“身首异处”。足见战争的激烈和严酷性。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爬脉梳络望远古》(载《当代贵州》2008年第07期)中说:“总之,这场战争打得惨烈无比,千钧一发。极有可能是蚩尤获胜,那么中华历史就要全面改写。正因为如此,黄帝及其史官必须把蚩尤说成是妖魔,一来可以为黄帝久攻不下辩解,二来可以把正义拉到自己一边,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这个意图没现实,因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人口众多,当然是诛不尽的。因此黄帝只能向他们宣告,他们以前的首领是妖魔,现在应该服从新的统治者。”
历史上著名的涿鹿大战,黄帝无论是得到天玄女和雷神的帮助,仰或是靠计谋或实力,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黄炎联盟获胜,强大的“九黎”部族战胜,其首领蚩尤被杀。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邑于涿鹿之阿。黄帝一生做成两件大事,其一是经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建立了黄炎联盟;其二是经过涿鹿之战,擒杀了九黎之君蚩尤。以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雏形。《史记》载:“官名皆以之命,为之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止,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五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落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目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
生前余告族人,死后不需全葬。眼目化日月,血液流河江;伤口变红土,桎械长枫香。躯干变山梁,为汝辈屏障;肝胆成精气,壮尔等胆量。
余败既贬为蚩,他胜既颂为王。惑乎黄帝,描余肖像;竟然借蚩微魄,以尤弭服万邦!
涿鹿一败,众离散而奔各方;被俘万众,称黎民而附炎黄。余魂灵游天宇,护后裔永绵长。
传说蚩尤身首异处以后,苗族先民把他的头颅和身子,抬回苗族家乡现今的山东省,头颅埋在寿张县(今山东西部黄河北岸,1964年撒消县治,并入阳谷县和河南范县),身子埋在巨野县。《太平御览》引《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阙乡城中,高7尺,民常以10月祀之。有赤气如绛,名曰‘蚩尤旗。”《史记·集解》引《皇览》则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阙乡城中……肩髀冢在西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
蚩尤虽败犹荣。在黄帝战杀蚩尤之后,后人一直追忆蚩尤的事迹,甚至作为战神祠之。《龙鱼河图》:“伏蚩尤之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殄灭。”《史记·高祖本纪》:“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 “沛公祠黄帝蚩尤于沛庭旗帜皆尚赤”。《史记·封禅书》:“天下已定……令祝官主蚩尤之祠于长安。”《汉书·地理志》:“蚩尤祠在(东郡寿良县)西北涑上。”《汉书·郊祀志》:“秦代祀东方八神将,三曰兵主祠蚩尤”。《宋史·礼志》:“太宗征河东……祭蚩尤于玛牙。”以上说明蚩尤作兵,善战,后人祠之不绝。
苗族崇拜枫木,视枫香树为神树,传说蚩尤战死后化为枫木。《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研究》一书,根据《山海经》、《史记》、《集解》、《皇览》等记载考证说:“显然,蚩尤虽被杀,却不仅享祭于东夷故地,还威名远播,受到对手的尊敬。它传递来的历史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不是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而是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加强了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东夷故地的先民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发展,而是在少昊清的率领下继续前进;另一方面战败的余部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到四面八方。如苗族以蚩尤为始祖,在他们的古歌中记述,从前的五支奶、六支祖都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直相连。后来经历万般苦,迁徙到西方。苗族崇拜枫树,有将枫树奉为祖先的习俗,可与蚩尤桎梏化为枫树的传说相印证。而无论哪种情况,东夷之族都以它高度发展的文化,在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组合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在神话传说中蚩尤虽死犹生的根本所在。”
逐鹿中原失败后,蚩尤后裔开始了具有历史性的南迁。对中华民族别具深情而又胸怀大度的鲁迅在《准风月谈·踢》曾这样感叹说:“苗族大败以后,都往山里跑,这是我们的先帝轩辕氏赶他们的。”
二
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系九黎之后,到尧时才有三苗的专称。韦宗林教授的《尤王赋》也涉及到了三苗。
嗟呼,不出千载,后有三苗。盛兴于江岸,富庶赶唐尧。城池片片,稻浪滔滔。市列珠玑歌泛夜,堤沙烟柳画廊桥。西靠雪山,东至海淼,北抵伏牛,南连诸岛。尧舜及大禹,三代诛我苗。丹水激战,血洒豫鄂之郊;虞舜亲征,命丧苍梧之道。大禹情豪,敢向潮流疏通道;三苗气盛,欲与天公试比高。
逐鹿中原,涿鹿大战,“九黎”部族遭受败绩,其首领蚩尤被杀。“九黎”部族战败南归,来到“楚天荆地”的长江流域,这里北是云梦大泽,南有三湘两湖。历经数百年,九黎后裔充分发挥良渚文化和文明之能,首先把稻谷农业的生产技术与治水经验带给这片土地,又建立起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强大部落联合或国家,这就是三苗或三苗国。《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礼记·缁衣正义》引郑注呂刑亦载:“苗民,谓九黎之君也……有苗,九黎之后。”《史记·吴起传》则载:“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梁启超在《太古三代载记》中说:“三苗九黎,一族两名。”三苗是苗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史籍资料记载,尧舜禹三代对三苗集团在个长江流域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征战。经历了尧“窜三苗于三危”,“放罐兜于崇山”;舜“分北三苗”、将“有苗之民叛入南海”。还记载了“舜征三苗,道死苍梧”,传说舜驾崩于征讨三苗途中。
是余苗命蹇,非大禹功高。天有不测,地震山倒。奔雷石,泄波涛;吞寥廓,噬群苗。千里江山,水茫茫兮皆浩渺;万众黎民,伤切切兮绝哀号。天命殛之,雨血三朝;犬哭乎市,蛇生于庙;夏倾冰雹,秋雨萧条……
三苗衰退,九代烟消。记余之后裔,黎畲与苗瑶;认余之祥物,吉牛与神鸟;忆余之迁地,西南自随枣……
根据大量史料资料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说:“黄帝以下诸帝,以攻黎攻苗为主要事业,到禹才完成了这个事业。”史籍记载大禹灭三苗杀戳很惨。荀子《论衡》:“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古本竹书纪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墨子·非攻下篇》:“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天冰,地圻及泉,五谷变种。”《随巢子》:“龙生于庙,犬哭于市。”《金匮》:“三月不见日”。西汉竹简《六韬》:“有苗日蚀月断,三日不解”、“有苗三日不见日。”《战国策·魏策二》:“禹攻三苗,东夷之民不起。”以上战事的残酷,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杀戮惨极,血流遍野,几无人烟,故龙(蛇)出于旷野,犬哭于市郊,三月不见日,三日不见日,五谷变种。以至从此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
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只标志着三苗国的灭亡和三苗部落联盟集团的土崩瓦解,并不意味着三苗集团中众多氏族部落的消亡,不少部落都改头换面的保存下来。至殷商和西周之际,九黎、三苗后裔又逐渐聚集在中江中下游的地带,而以荆州为中心,因而又被华夏集团称为“荆”或“荆蛮”。春秋战国时“荆蛮”发展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秦国灭掉楚国后,“荆蛮”大量流向武陵五溪地区,又被史籍称为“武陵五溪蛮”。迁徙至武陵山区后的九黎和三苗后裔再也无力与强大的中原华夏集团相抗衡了。九黎和三苗的后裔发展演变为今天的苗、瑶、畲等民族。
数余之血脉——楚王熊氏,敢问鼎之重与高;诗帝屈原,百问苍天诉离骚;柳邓八月,七省清军方进剿;张氏秀眉,十八冬夏抗清朝;沈氏从文,边城月下笔逍遥;滕家代远,元勋铺轨任辛劳……
江山代有才俊,危难时出英豪。庆幸黎苗之后代,堪称社稷之骄傲。欣谢九州之苗民,祭余千年之宗庙。
江山代有才俊,危难时出英豪。《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文王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武王也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或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我号。”连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也自称是苗裔(这以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学界认识不一致)。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奉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致使迁徙流落南方和西南山区的蚩尤后裔起义斗争不断,清朝时期就有石柳邓、吴八月领导的乾嘉苗民大起义、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苗民大起义,咸同起义抗清长达18年之久。苗族出现了一个大文豪沈从文,共和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苗族省长王朝文,苗学三杰石启贵、梁聚五、杨汉先等人物。
嗟呼,悠悠历史,浩浩沧桑。星移斗转,败寇成王。任信史之评说,笑成败之褒扬。余后血脉已交融,休说你我是异邦。中华后代,休动刀枪;民族兄弟,和睦礼让。狗苟蝇营,必成魍魉;宽怀担责,定是栋梁。余乃战神而不倡内耗;余为兵主而力抵外强。
余魂在上兮赋以唱:
余除凶象兮守八方!
余护天下兮风和畅!
余祝苍生兮万民康!
历史悠悠,星斗转移,几千年过去。原始社会的氏族与部落,发展演变为今天的56个民族,共称号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统实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中华各民族都相互离不开。而且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大声呼叫:中华后代,休动刀枪;民族兄弟,和睦礼让。狗苟蝇营,必成魍魉;宽怀担责,定是栋梁。
郭沫若说过:“民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适应,历史地形成的。费孝通在叙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时也说:部族战争之后,“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触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三
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国古代部落战争谁胜谁负是次要的,蚩尤虽败犹荣。重要的是部落战争催生了古代国家的诞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统一。当然,“胜者为王败者寇”,这又另当别论。
而读罢韦宗林教授的《尤王赋》,笔者最感兴趣和最受教育的是两句话,即:“余乃战神而不倡内耗;余为兵主而力抵外强”。这是《尤王赋》一文的最高境界和亮点。中华民族缅怀兵主战神蚩尤,最重要的就是“不倡内耗,力抵外强”。特别是在外部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日本军国主义逐渐复活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团结不要分裂。“居安思危”已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事实。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之所以饱受列强侵略,就是因为当时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中华民族不会忘记,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大炮炸毁了南满铁路,炸开了沈阳城。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牺牲,日本侵略者终于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半个多世纪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又逐渐复活,日本政府公然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要购买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钓鱼岛,要将我钓鱼岛日本“国有化”。日本的做法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直接挑战。
作为一名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韦宗林教授的《尤王赋》,不但赞扬蚩尤,不忘祖先,而且针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大声呼吁:中华民族不要内耗,不要分裂;而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力抵外强。姑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是当前最大的危险。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一切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民族大义。韦宗林先生的严正立场,代表了中国学界的声音。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没有任何外来挑衅能够得逞。经验告诉我们,铭记历史,痛定思痛,才能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蒲 涛]
A Review of A Book on King Chiyou by Wei Zonglin
SHI Chao-jiang
(Gui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520100 ,China)
Abstract: In A Book on King Chiyou, Mr. Wei Zonglin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Chiyou, an ancestor of the Miao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described in the book and the creation of its author.
Key words: an ancestor of the Miao; A Book on King Chiyou; Chi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