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粽子礼民俗的人类学考察

2012-04-29 03:56:05杨红梅杨经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杨红梅 杨经华

摘 要:黎平县竹坪侗族粽子节中的粽子礼具有婚姻的媒介作用,不同形状的礼品粽子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直观体现了侗族的婚姻文化,对当地侗族和谐的婚姻关系与族群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侗族粽子礼源起受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状况的推动。

关键词:侗族粽子节;粽子礼;婚姻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153-04

黎平县竹坪侗族地区每年要过粽子节,这是除春节以外的第二个重大节日。说到粽子人们会想到端午,会想到屈原,然而,竹坪地区的粽子节却与他们毫不相干,完全是侗族文化体系内的节日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粽子节的节日构成要素包括节日期的选定、送粽子礼、斗牛、村寨“月也”活动等。其中送粽子礼是侗族过粽子节的关键要素。侗族粽子节包粽子不仅仅是为给自己吃,更重要的是用来作为一种贵重礼物馈赠,这种馈赠是有明确的对象的,那就是给新媳妇家送粽子。粽子被制作成不同形状,并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小的有二三两,大的每个粽子要有十多斤重。这是当地节日活动中最重要、最具民族性也是最隆重的礼仪。侗族送粽子礼是粽子节中最精彩的元素,也是这一地区侗族婚姻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当地侗族和谐的婚姻关系与族群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礼品粽子的类型及意义

侗族过粽子节所包粽子的类型有多种,除自家吃的三角粽外,主要是用作“婚约礼”的柱子粽、双对粽、枕头粽等。这些形似其名的粽子,各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指代意义。除了制作造型各异之外,个大体重的粽子在制作、蒸煮、储存等方面都一些特殊的方法。

(一)柱子粽制作与文化内涵

柱子粽侗语称为“Beev Dungh”,因其形状像柱子而得名。柱子粽的制作要依赖于特制专门用于包柱子粽的竹筒,竹筒的作用是固定粽子的形状和范围。竹筒上下两端均不封闭,一端呈平面,当地人称为底部,另一端留有手柄,方便包粽子时对竹筒进行充填糯米的操作。一般竹筒长30多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竹筒体积的大小决定柱子粽的大小。包柱子粽要用长度稍稍长于竹筒的粽粑叶连接将其包裹,一般粽粑叶的长度也即是柱子粽的长度。

制作时一边往粽粑叶所包裹的竹筒中一把一把雨填充糯米,一边用类似筷子的长竹棍戳扎使之紧实,并把竹筒一节节往上提移,直到粽叶筒全部包满。用糯稻草作为扎绳捆好一节以固定,并且留好绳尾与下一节的捆绳相连以便吊挂挑提受力,每节间距约四五厘米。一般捆下来大概有六七圈,大的粽粑则有十几圈。最后,把剩余的粽叶尖部倒折回与粽子身捆牢固定,然后搓吊挂绳即成。

为什么把柱子粽作为礼品?我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采集到3种说法。一种含意是,在远古时候,女人是承载劳动生产的顶梁柱子,给新娘家送柱子粽即寓意对女人的无限崇敬,这种说法反映的当属母系氏族社会情况;第二种含意是,侗族人认为女人是侗族族群未来发展即生殖繁衍的顶梁柱,给新娘家送柱子粽即意味着对女人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望;第三种含意是坚挺的男性生殖器象征,寓意对侗族人种繁衍赋予美好寄托。柱子粽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与人类繁衍相关,说到底就是一种生殖崇拜文化信息。

(二)双对粽的制作与文化内涵

双对粽侗语称为“Beev Kgebl”,即由两个既独立又相依的粽子捆扎在一起的粽子复合体。相比柱子粽来说,双对粽要短一半多,长度一般都在20厘米以内。制作技巧是,先把一个粽子两头扎实固定,并留下与另一个粽子固定绳相连的绳尾,中间不捆,待另一个做成半成品后即把2个相叠并以中间为主轴拦腰捆连,形成2个相拥相抱状。吊挂绳从2粽子间穿过,使2个粽子在吊挂绳提拉力作用下更加紧密相靠在一起。双对粽的2个粽子大小要一致。其他工艺流程与柱子粽相同。做好后都以6对或者8对系作一簇,蒸煮、悬挂、挑抬都基本保持这种状态。双对粽内涵就是寄望新郎与新娘成双成对,百年偕老,永不分离。同时寄寓子孙后代繁衍,婚姻顺利。

(三)枕头粽的制作与文化内涵

枕头粽因其形状像古时木枕而得名。它是最大的粽子,每个重量有10几斤以至20多斤。枕头粽有两种包法,一种与柱子粽相似,用一个大筒子作为模具。另一种方法则完全靠“手工”,不依赖任何模型完成,目前还有一些老年妇人能娴熟地掌握这种技术。不过不管是哪种方法,技术难度都很大。用于包枕头粽的模型一般有竹制筒子和木制筒子。筒子一般长四五十厘米左右,内径20厘米左右。包粽子时先选数张超长粽子叶在空簸箕中按横竖斜交叉叠放好,取木筒竖立于中间,并沿木筒外壁把粽叶往上折套包扎,然后再沿木筒外壁包上粽粑叶并捆扎好,固定毕即可往筒中充填糯米,再后就是一边充填糯米一边一节节往上移动和捆扎,直到最终收尾成型。由于枕头粽体型较大,制作技术复杂,且包起来也比较麻烦,如今做这种粽子的人家已越来越少。枕头粽寓意同床共枕,夫妻和睦,合二为一。男方家给新娘家送枕头粽,代表十分看重这门亲事,同时暗含姻缘美满,早生贵子的文化心理。

二、侗族对粽子的传统储存知识

竹坪侗族在过粽子节一两个星期之后都还有人在吃节日留下来的粽子,这说明侗族粽子能储存较长时间。那他们是怎样储存的呢?经田野调查发现,竹坪及周边一带侗族人自有一套传统的储存知识。

首先,加工包装材料。竹坪侗族在制作粽子之前,都要将粽粑叶、糯稻杆等包装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使粽粑叶变得更柔软,使捆粽子的糯稻草更具韧性。其次,加工制作原料。在包粽粑前先将糯米放入草木灰水中泡制,充分搅匀泡五六个小时后再将糯米过滤淘洗,然后誊放入簸箕或其他面积较大容器中,才进行制作包扎。据说这样粽子能增加储存时效,且容易熟透并大大缩短蒸煮时间。其三,煲煮方法特殊。竹坪侗族人煲煮粽子不是用一般的清水煮,而是用草木灰泡制过的水来煮。具体做法是将糯稻草烧成灰后放入清水中搅拌均匀并放置一段时间直到渣滓沉淀,然后取分离出来的清水来煮粽子。放入锅中的水要淹没被煮的粽子,且火候不要太大,以保持文火为宜。当锅中煮粽子的水被蒸发减少时,要继续往锅中添加草木灰水。一般礼品粽要煮十几个小时,枕头粽要花一天一夜甚至更长时间,这样才煮好煮透。当地人认为糯稻草灰水具有很好的防腐功能,可以大大延长粽子的有效储存期。第四,选择好存放点。侗族人对粽子的储放方式通常都是悬挂于通风的楼板下,既通风透凉,又不受潮湿侵蚀,无形中加长了保存时间。

侗族人吃粽子简单方便,即把捆扎粽粑的糯稻绳解开,打开粽子叶即可食用。对诸如柱子粽之类又长又大的粽子,食用时解下的糯稻绳按所需要量的多少缠绕粽粑一周,然后轻轻外拉绳索两端即形成对粽子的节点切割。

三、粽子礼与侗族原始婚姻文化

马林若夫斯基说:“赠礼并非物品的纯粹传递,而是带有确定意义的社会行为。”[1]侗族送粽子礼与其传统婚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就是婚礼的一个过程。侗族送粽子礼活动虽然有不同表现形式,但根本目标却出奇的具有一致性,都集中显示侗族传统婚姻观念、族群发展联系、传统婚姻基本形态等,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侗族传统婚姻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给新媳妇家送粽子

竹坪过粽子节给新媳妇家送粽子,指在粽子节这天男方家给已确定但还未结婚的准新娘家送去一二十挑粽子的礼仪活动。过粽子节所包的双对棕、柱子棕、枕头粽都是专门用于这一礼仪活动的。同时送去的还有鸭子、家酿酒、豆腐、辣椒等附属礼品。

在送粽子礼时,男方家房族都集中起来,帮忙挑粽子到新媳妇家。这粽子礼的举行也是男主人在向本房族宣告他家有媳妇了,将有下一代了的一种仪式。即便粽子礼品数量再多,都必须一次性送到新媳妇家,禁忌反复多次,不然被认为不尊重女方家,是在制造婚姻不稳定因素和氏族矛盾。

给新媳妇家送粽子礼时,男方家选由二三十个能歌善舞的青壮年挑担前往,队伍人员组成有老人、中年男女、年轻小伙子等,礼品越多,帮忙送礼的人越多,男方家与女方家越觉得有面子。粽子礼送到新媳妇家,均由新媳妇的嫂子接收并代表女方家将新娘的新衣、新鞋、新头饰、新鞋垫、侗布(家织布)和给新郎的新衣裤、新鞋帽等作为回礼送回男方家。不管所送的新衣、新帕等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都必须有礼品的回礼,如莫斯说“回礼的绝对义务,如不回礼便会导致‘吗纳权威、法宝以及本身便是权威的财富之源的丧失”[2]。女方家对男方家送来的粽子礼除自己留一小部分外,其余都一一分配予房族,寓意告诉所有房族,姑娘已是长大成人,将要出嫁,或将要孕育新生命,即房族新的子孙后代。

(二)给新生儿送粽子

给新生儿送粽子礼是指已出嫁的姑娘生第一个小孩后在过粽子节时将小孩带回娘家,娘家族内亲戚给新生小孩送粽子的礼仪活动。这时所送的粽子不像男方给新媳妇家那样一送一二十挑,而是每家每户象征地送几个,并根据亲疏关系选择送粽子个数,一般以2到6个为宜。尽管每家仅送几个,如果娘家房族大,送来的粽子也足有一二百斤。新生儿得到的粽子越多表示拥有的长辈关爱就越多,对小孩就越好,寓意就越吉祥,其父母也越高兴。给新生儿的粽子由外婆代为接收,由孩子的父辈挑回男方家。如是逢小孩刚满月,得到的礼品则更多。给新生儿送粽子礼的内涵,一是祝贺新娘喜得贵子;二是对新生儿的祝福,在众多亲戚长辈的关爱和庇佑下健康成长。这是侗族人对新生命的庆贺与护佑,是对未来的憧憬。

(三)粽子——“送子”——“种子”

婚姻是基于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关系,给新媳妇家送粽子礼是竹坪及周边侗族人古老婚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从“粽子”到“种子”(即播种子孙后代)的互动过程。

竹坪及周边地区的侗语中,粽子与“送子”相谐音。在田野调查中,很多侗族老人介绍说,侗族送粽子礼本身就是这种“送子”的内涵。在当地,粽子与 “种子”“重子”是同一个语音。从历史角度看,或许他们是在通过过粽子节和举行粽子礼的活动,寄望侗族人族群发展强盛,子孙后代繁衍兴旺。从粽子礼品的各种形状与相应内涵,到给新媳妇家送粽子礼,再到给新生儿送粽子礼的现象也应证了这种寄望,竹坪及周边侗族人送粽子礼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种子”“重子”,缔结婚姻关系只是其中过程。它揭示了原始时代人们对扩大族群力量的极度期望。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侗族粽子节与端午节无关,它只是传统经济形态下侗族先民渴望扩大物质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物。

四、侗族粽子礼的原始经济基础

一般而言,民间制度、民间文化的源起、发展和演化都在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发生,侗族粽子礼及其所反映的婚姻制度也不外乎这样。因而粽子礼的源起深受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状况的推动。

(一)粽子礼起源的经济基础

“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问题是人类早期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类早期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食物和衣物,逢年过节或吉庆喜事,亲戚朋友间并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红包”可送,唯一可送的东西就是食物,衣物还是后来的东西。

侗族一直喜爱糯食。据侗族《创世纪》史诗“jiv aol deangv dens wenc oux (巨敖始创禾谷种)”[3]的叙述,侗族先民很早就种植糯稻。糯稻有粘性,糯米饭容易成团,再用植物的叶子包装成团的糯米饭便是相宜得彰,携带起来也很方便。这或许是侗族粽子节产生的起码物质经济基础。

(二)交换关系与氏族联系

以解决温饱为基本生存目的是人类早期经济活动的主要体现。而以物易物、物物交换则是那个时代分配、交换的基本特征。粽子礼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送礼”行为,但从经济学角度,它实质上是一种分配和交换现象。

女方家接收到男方家送来的粽子,要分送给其房族亲友们共享,这是对粽子资源的“二次分配”。 通过对资源的二次分配,新媳妇家达到告知整个房族,以获得房族支持,两个氏族间已建立婚姻联系,以后有什么大事还请房族多多帮忙。男方家通过“送”粽子,使女方整个房族的人都因新娘出嫁而受益,从而换得整个房族对这对新人的认可,对两个房族建立姻亲联系的认可。这里边的“二次分配”过程始终伴随某种“交换”意义于其中。当女方家在接收粽子之后,一定要用新衣、新裤、新头帕等作为“交换”的回礼给男方家,即表示同意建立并完成某种程度上的物物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一经确立和得到男方与女方两个房族认可,势必带来更多相应的“交换”,从而促进两个氏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团结合作。

从资源分配与交换角度看,粽子礼发端于侗族先民还远处于原始族群活动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可见侗族粽子礼不仅与物物交换的历史遗存有关,更是侗族人团结亲友,互相依存的民族心理需要和体现,它反映了侗族人将亲戚关系看得很重的族群生存发展的机理。两个氏族通过婚姻媒介密切双边关系,同样揭示了侗族先民对扩大族群力量的迫切渴望。

四、结语

侗族是一个尊崇女性的民族,在其精神世界中受人尊敬的神都称为“sax”,最高神是“sax suic”,“sax”是侗语母亲、祖母的意思,“sax suic”即是大祖母、老祖母,包含祖先之意。可见,女性在侗族社会中有相当高地位。或许,这种对女性的崇尚与尊敬来源于母系氏族时期对女性某种能力的崇敬。侗族社会至今还保存着这种对女性的崇敬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遗风。

婚姻是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从而带来民族人口的增长和民族的延续。同时,婚姻也是两个家族联合的纽带,从而带来民族关系的融洽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黎平县竹坪侗族粽子礼活动是侗族婚姻制度存在的一种式样。“赠礼的意义是表达或确立交换者之间的社会联结”[4],侗族粽子节与侗族婚姻制度相关联,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状况的某种制衡关系,以及侗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而作为一项地域性民族民间文化,也即竹坪侗族一种生活式样,送粽子礼则是特定人类族群的社会活动与特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始至终影响着当地人的族群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林若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梁永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4.

[2] 马塞尔·莫斯.礼物[M].汲 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17.

[3]王胜先.越裔遗俗新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

[4]陈庆德,潘春梅.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J].民族研究,2010(2):40.

[责任编辑:曾祥慧]

An Anthropological Survey of Dongs Zongzi Customs:A Case Study of Zhuping Village, Li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YANG Hong-mei,YANG Jing-hua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Abstract: Zongzi as gifts of the Dong at Zhuping Village of Liping County has the role of a matchmaker.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gift Zongzi contain different cultural significances, directly expressing the marriage culture of the Dong, resulting in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harmonious marriages and ethnic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The origin of Dongs Zongzi as gifts is concerned with the situations of social material and population production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Zongzi Festival of the Dong; Zongzi as gifts; marriag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