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飞
摘要: “和谐教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尤其是在全国上下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和谐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和谐教育就是给予学生充分尝试活动、质疑探究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使厌学的学生减少,特别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提倡心理自由,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为此,要做到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学生的自主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条件,而且有赖于整个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中学习、成长。从学的环境来看,应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形成积极正确的舆论;从教的环境看,教师应协调和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消除学习压力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促进学生心理、生理、智力、能力各个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灵魂要靠老师的灵魂塑造,教师的灵魂是从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乐意为学生奉献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教与学、知与能、德与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与情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地探索。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老师合作的欲望。要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并且要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而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让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如在学习《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位爱捣乱的男生突然喊道:“太简单了!”先引起哄堂大笑,然后一片寂静,等着我的反应——应该是批评吧。我却笑着说:“是简单的,你再认真听,等会有难一点的让你回答,一言为定!”说完我看到了大家放松的微笑,他也调整好了坐姿。
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以自身人格中的素养接纳、包含学生的错误。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毕竟都不成熟,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伤及教师的面子,此时,教师要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改进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学习。
三、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情感丰富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自己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成功体验,进而主动地探求知识和掌握知识。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充分发挥学具、图片等材料的作用,把每一个学生都组织到实践和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眼、手、口、脑并用。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首先要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突破意识与批判精神。教师要强调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学会进行“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探求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通过适当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修正自己的探究方向,寻求摆脱困境的方法;当学生独立取得进展时,教师可给予及时的评价,帮助其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活动,能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得以充分训练,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培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建立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形象性、直观性,引导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和谐。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轻轻松松地学数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实验操作,学以致用,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实实在在地学数学;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我领悟新知,加强思维训练,快快乐乐地学数学;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兴趣盎然地学数学。我们相信,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学一定是和谐的教学。
四、关注个性,促使人人“学有所成”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是开放型的,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乐于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好动、好奇、好参与是他们的特点;渴望认同,渴望受瞩目、受重视也是他们的共性,但他们身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又都肩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还面对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教育、教师的工作应面对这样的现实,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用好期望与激励的心理效应极其重要。教师要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适应他们的学习风格,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照顾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1.分层要求,创造成功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不同的辅导和帮助,做好统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的活动和需要,为具有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以便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成功,使每个学生都在主动、积极、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
2.评价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不是要做到用“地秤”秤出每个人的轻重,而是要做“加油站”,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动力,增强信心。当然,要想一个同学的数学学得好一些,我们就应尽量多夸他在数学学习上的成功之处,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适当运用激励的评价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愉悦。对于“差生”,我总是对他们讲:“我不承认你们是‘差生,只是学习不得法。例如,解题时再细心一点儿,平时再勤奋一点儿,相信你们有这份灵气和能力。”
3.留有余味,课外拓展延伸。
每节课结束时,应尽量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提供素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究的态势,给予追求人人成功的机会,体验创造的喜悦。如在教学《角》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并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在本课结束时,及时出示变角游戏:“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有几种剪法?”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及时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总之,数学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任重而道远。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技术的使用,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或者教学思想贯彻,都应以和谐教育为中心,都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发展考虑。在问题设计、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关注基础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对数学的认识,这样就一定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和案例.华龄出版社,2011-12-8.
[2]黄荣金.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