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难堪的CEO和更自由的媒体

2012-04-29 00:44程苓峰
创业家 2012年4期
关键词:悖论时代

社会化媒体时代了,请不要再用传统媒体那一套。当今是微博的天下,CEO们想堵住出口,最终只能反过来淹没自己。

互联网对媒体链条的粉碎,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对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的粉碎。本来,记者写的稿件一定要发到报纸杂志上才能有读者、才能卖广告;但有了互联网之后,稿件在这个渠道上能够有更快速的展现和更强大的影响力。记者们就不再那么在意在报纸上的版位了。第一次,互联网把内容和传统的载体割裂了,也把记者跟编辑部割裂了。所以,2006年,我跟随很多优秀的媒体人,坚决地离开工作两年的杂志,投向门户。

没想到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粉碎。本来,门户或者报纸的记者的稿件一定要发到门户首页上才能有读者、才能卖广告;但有了社会化媒体,确切地说就是微博和SNS之后,稿件在这个渠道上能有更快速的展现和更强大的影响力。记者们就不再那么在意在门户上的版位了,而在意一条微博是否被李开复或者薛蛮子转发了。这一次,社会化媒体把内容跟门户割裂了,也把写手跟主编割裂了。所以,我在2011年坚定地离开工作多年的媒体岗位,成为一个自说自话的自媒体。

请注意,这一次粉碎所伴随的势力此消彼长正在发生。比如,在新浪微博上最有力量的账号未必是新浪的某个频道,常常,比如《新周刊》杂志,比如财经更能引发潮水般的转播和争论。是的,那些在第一次互联网粉碎传统媒体时被边缘化、进而寄人篱下的传统媒体,这一次又重新站立起来。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原创能力,而社会化媒体需要这种能力。门户所积累的编辑、加工的大杂烩能力一下没有了用武之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还有更重要的,伴随着第二次粉碎,“媒体人”这个概念被最大限度地外延了。CEO、明星、达人全都成了媒体人。而且影响力强度比任何媒体都大。你有几百万粉丝了不起了,刘翔、姚晨、李开复都有几千万粉丝。传统的媒体人被挤到了角落,如果不能独立、彪悍、公正地发声,那就没必要发声了。

上面只是硬币的一面,有些人有些事变得更加自由了。但还有硬币的另一面,有人发财就有人倒霉。谁倒霉了?当然是媒体的对立面:公司、机构,等等。是的,媒体所要揭发的那一类。例子就太多了,比如百度文库事件,阿里的VIE事件,归真堂事件,吴英事件。几乎是每一次,惹上麻烦的机构都无法全身而退,他们每反击一次,都会被舆论更大义凛然、更无懈可击地血洗一次,被更彻底和惨淡地揭露。最后,除了道歉或者闭嘴,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这个情形,是传统的机构和公司难以适应的。引用一句云科技博客的原话,描述相当精当:“社会化媒体时代了,请不要再用传统媒体的那一套,以为搞定几个贪腐的记者、几个麻木的主编、几家行将就木的报纸就垄断出口了。只要是优质的内容,出口太多了。当今是微博的天下,想堵住出口,最终只能反过来淹没自己。”

好吧,接下来看一看产品家沙龙上嘉宾原汁原味的故事和观点:媒体界的六个悖论和解法。

罗振宇(自由媒体人):破阵

我要讲的是破阵,有6个案例,都是当红的公司和当红的人。

第一个是新浪悖论。作为骨灰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它的盈利能力和影响力跟客户体验成反比,这是所有商业模式的癌症。

迅雷也是这样,迅雷的老板最痛苦的是那么多人用,但我的产品越好,他在我这儿留的时间越短,我的变现能力越差。新浪也是这样,即使有那么大的流量,可首页上能弹几个广告?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它的盈利能力和客户体验一定是成正比的,新浪目前不是。

答案是可能在未来,没有媒体内容和广告的二分,一切都是广告。2008年奥运会成就了一些品牌,比如李宁,就因为李宁老爷子拿着火炬在鸟巢上空在万众瞩目下完成了一次点火。就像我们看到很多年前迪士尼的方式,用拍米老鼠、唐老鸭的电影来作为自己的广告。也就是以品牌为核心在周边建立越来越多的内容,精致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品牌联想方式构建一种全新的企业和媒体的合作方式。

比如说程苓峰作为一个IT媒体人在评论产业之余顺便介绍一本书,这本书就一个链接到京东商城,获得分成养活自己。理论上的总结就是,媒体作为一个自我的完整产业链很可能会在未来面对一次粉碎性的解体,个人媒体人怎么办?我们会嵌入其他产业链当中,成为其他产業链的概念、品牌、联想群的服务外包商。

2011年光合作用书店破产了,当时大家讨论有什么办法能救它。解决办法非常简单,比如找到腾讯,直接把这个书店冠名就行了。其实最该掏这笔钱的是北京市政府,就当北京市政府为了号召全国文化人保留读书场所,而做了一个冠名。

第二个叫史玉柱悖论。史玉柱和地产商差不多——挣钱不少,心情不好。

现在的传统媒体在它的流量模式背后是广告模式。这个模式是一路狂奔下去,最后不得不把每一款媒体都逼到无底线娱乐。就像广电总局禁娱,电视界的共识是马上会出现大量娱乐性的新闻节目。因为娱乐带来流量,流量带来广告。娱乐一定会走向寡头,非常垄断的产业模型,因为每增加一个受众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悖论怎么破?乔布斯临死时留下了一个锦囊妙计。

大家可能关注到前不久苹果有一个声音,认为未来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和娱乐同样是信息的传播,但它的运营方式很不一样。第一,教育一定是分众、分层的人,喜欢钓鱼、喜欢打高尔夫的人一定是小众市场,而越是小众市场越容易为小众市场的供应者付费。第二,教育和娱乐最大的不同是,当一个孩子在电脑前连续十小时打游戏的时候,妈妈就快疯了。可是教育有着一种天然的正外部性,当你看到孩子在电脑上学习,连学十个小时,妈妈就会自动回到厨房给他做补品,这是未来媒体在社会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分道,就是以娱乐为主的会走向寡头化,而大量的媒体创业机构是再教育领域。

第三个叫《纽约时报》悖论。

《纽约时报》十年前就说不怕互联网,《纽约时报》的内容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记者不见得是第一个出去的,但当我的记者回来并把稿发了这个新闻就结束了,不管你是用报纸印还是互联网传播,人类永远需要有价值的内容。所以《纽约时报》永远不愁生路,结果它就办了一个线上版,然后收费,结果刚开始没人,它就先免费,等觉得人差不多了就收费,结果人跑光了,如此十年,《纽约时报》就傻了。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没人付费?

解法是好莱坞比例。好莱坞任何一部大片,50%的成本是明星的片酬,这个比例现在正在传染到中国的业界,最近的消息是文章拍一集电视剧的片酬是7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这样的话,三十集的电视剧,光给文章本人的片酬就是2000万元左右。为什么会这样?从经济学上做一个推论,随着渠道不值钱,传统媒体的本质是媒体内容的销售渠道,就是相当于电器界的国美、苏宁,互联网时代来了就相当于它旁边搞了一个淘宝或京东,很快渠道就不值钱了,但是问题是价值会向淘宝和京东转移吗?不会,互联网的介入只是让产业链渠道这块儿的价值彻底崩盘,价值会向源头转移。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神奇的现象?互联网到来之后对经济学必须重新思考。原来的经济学认为一单交易的前提是交易物有价值,在产品经济时代这个公式一定是对的,但是在互联网或虚拟经济时代,这个公式就不一定对,为什么?因为太多了。站在互联网时代再回头看会发现,一单交易成立其实是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价值,第二个是稀缺,就像空气对人类生存来讲是价值最大的资源,可是谁又能卖空气呢?原因就在于空气太多了。所以所有交易的前提是价值+稀缺性。

为什么好莱坞比例会成为这个悖论的破解办法?只有当明星提供了稀缺性以后,有价值的内容才会发生有价格的交易,这可能是未来互联网时代媒体交易的公式。有可能是个人,有可能是像36氪那样的同仁型的组织,也可能是虚拟的人格体,总而言之,它应该有个性特征再加上一种自洽的情绪、性格、逻辑。这个可能会成为整个媒介价值的源头。这个是好莱坞悖论,很可能将来一个自媒体,它不应该求助于过于庞大的组织体,而是单一的个人。

接下来说几个不能干的。第一个就是王利芬的优米网。

在互联网世界里只有结点,没有庞大的组织。如果你不能理解互联网的组织模型,就拜托大家一定要去深圳的华强北看山寨手机是怎么出来的。工业组织的最大毛病就是快速创新和低成本创新不可兼得这样的癌症,只有在像深圳的华强北或者厦门的金龙工业园这样的地方你会看到上千家甚至上万家个人小型组织形成一种快速的、随机的联盟方式,用互联网的话讲就叫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形成的协作。

而王利芬从央视出来,雄心是在互联网上做一个央视,但她最近搞培训去了。为什么要搞培训?因为要挣钱养活自己的小兄弟,这样你原来的理想,原来的创业方向就未必能坚持,这是对自媒体创业最大的担心。你一定要以有结点的方式追逐现金流的最大化,而不是盈利规模的最大化,可能她的目标要切换,所以破解王利芬悖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薛蛮子。自媒体时代考验我们的第一个能力就是跨组织边界的资源协同能力。

第二个称之为韩寒悖论。

每个人都想红。原来的大工业媒体时代,每个人都会追逐最红。但在好莱坞的明星经济模式是,选好苗子,把他造成星,在合适的时候把他毁掉。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因为造星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太简单了,一个合力就能把你抛离人群。韩寒如果没有那么大的知名度,不会有那么多人踩他。方舟子就是玉皇大帝家里的割草机。韩寒在割草机的面前因为他长得太高。他的破解版是什么呢?郭敬明,他在这代80后写手当中永远是第二名,所以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创业一定要有节奏地控制成长步伐,最好不成为一线明星,最好是在二线闷声发财。

第三个叫马云悖论。

中国互联网界玩公关玩得最好的就是阿里巴巴,但2011年发现这个是不对的。当造神运动已经造到了那样程度,当马云出一本内部讲话要用红旗出版社,这人不出事儿已经不大可能了。这个悖论就是一个自媒体的明星是不是一定要把自己捧成一个无缺陷的神?这是在互联网时代所有做自媒体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营造自己的先天已知缺陷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马云的破解版就是周鸿祎。周鸿祎目前是公关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你根本破不掉他,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底线,还能把他怎么样?所以有些公司出任何负面消息都无损于他现在的公关形象,这就是游戏中的BOSS,他的血是无穷无尽的,打不掉。所以在自媒体时代,当所有媒体价值都绑定在一个人格体上的时候,如果不提前出一点水痘,将来是有大问题的。

所以还要提到薛蛮子,他说过一句话:老子浑身都是缺点,但就是不改。承认缺点,把不改也当成一个缺点提前暴露,这个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

方三文(雪球财经创始人):互联网媒体形态和盈利模式变局

大概在十年之前,大家上的最主要的媒体就是门户网站,但是大概在五年之前,我就基本上不上门户网站了,虽然我自己还在门户网站工作。为什么?其实很有趣,门户网站里有六七百个编辑,每天不停地把内容复制来复制去,这些编辑非常聪明,能猜出来大多数用户想知道什么。但效果一般,实际上猜得通常不是非常准。

我在五年前基本上是用Google和百度看新闻,因为我知道自己需要找什么。但是这一两年,就跑到微博上满足自己的用户需求。微博是什么?它其实有一部分搜索的功能,能够定制;另外,就是想知道一件我不知道但是很热闹的事儿是什么,微博满足了这个需求,它总是把最热闹的东西拱到我们面前。

媒体形态变化的同时,网站的盈利模式同样也在变。其实所有网站的盈利模式没什么不同,就是卖用户,但看你有多少用户可以卖。新浪这样的门户,每天独立IP是千万量级,但其实挣的钱很少,因为总体上它卖用户的效率非常低,通常没有办法在用户浏览内容和广告之间建立准确的关联,所以广告效果很差。其实有时候我可能想买车,但新浪永远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想买车,搜索引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搜索引擎永远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这个广告,正好把这个广告送到你面前。

广告形态还在进化,例如百度是根据用户的点击行为收费,以至于现在要按销售额结算。这样会发生什么变化?卖用户的效率又会提高五到十倍。有趣的是,广告主为单个客户支出的广告费用或者买用户的费用是降低的,但客户数量是以几何数暴涨。如果能确保产生销售额的话,每个沙县小吃都可以卖广告。

现在流行的垂直领域的SNS,像美丽说和雪球财经,哪些领域适合做这个产品形式呢?适合做社会化媒体、SNS的东西,是有若干特点的。首先,这个领域的需求必须是终生需求,而不是一次性需求。买房买车绝对不是终生需求。其次,用户信息更新的频度要高。现在有很多人做旅游类的社交网站,但问题就是频度太低。

猜你喜欢
悖论时代
罗素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真与说谎者悖论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帽子悖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