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益清
在我们这个已显得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再来严肃地讨论“文艺青年”这个词,似乎总带着那么点酸溜溜的不合时宜。什么是文艺青年?大众眼中,他们大概是这么一群:追独立音乐、玩单反相机、看艺术电影、经营博客写书评影评乐评,偶尔还在创意集市玩几把新概念;他们无所谓名牌,但一定要求穿出自我范儿,他们也会对偶像顶礼膜拜,但对象往往令常人感到陌生,他们有时是慵懒而怀旧的,有时则转身就成了激进的左派……在普通大众注重实际的价值体系中,这群家伙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活在半空中的人“,再白话点,就是人们常说的“不靠谱”。
当然,文艺青年的定义其实没那么简单,事实上在我看来,与其用一些条条框框、砖砖板板的东西来标志,还不如承认它更多地属于一种气质和精神。否则的话,我估计民啸这样的年轻人很多方面是没达到前面提到的文艺青年的标准的,相较之下,他显得太朴素、太大众、也太不特立独行,但从气质和精神上,我认为民啸确确实实、不折不扣是一个文艺青年。
这个固执的印象来自他的小说,事实上,我对他的了解也仅来自小说。三个短篇小说,每个8000来字,加起来还不足25000字,对于讲求严密性的文学研究者来说,贸然得出此判断实在显得太不严肃,但是我却觉得跟着自己的感觉直接切入,未尝不能抵达事物的核心。
那么,民啸的小说,何以让我觉得是具有文学青年气质的作品呢?
首先一点,就是他写作时表现出来的淡化故事的倾向。民啸在创作谈中谈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他认为短篇小说不光是由情节和故事构成的,人物独特的情绪和状态,才是一个短篇的核心所在。事实上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在编辑生涯中,对于来稿,往往看到很多的是把报纸上的新闻改头换面成故事杂烩,充斥着情节和偶然性的堆积,但事实是,再怎么编还是敌不过我们的生活——它的意外和荒诞远远超越了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文学青年的气质很好地帮助民啸避免了这一问题,三个小说的故事性都相对较弱,无论是《就像在阳光下消逝》中“我”在音乐旋律中找到似是而非的恋爱记忆,还是《河里漂过不明物》里,“我”努力拼凑记忆的碎片还原母亲之死的真相,又或者《喝可乐的女孩》中对“我”、女孩的场景速写式勾勒,都不是以叙述故事为第一要旨。故事在这里是被割裂和扭曲的,作者漫不经心地着笔,对其中的因果逻辑采取了放任的姿态,你能感到事件中存在着某种不可言说的联系,但它是朦胧的、微妙的,处于似有若无之间的。而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为了让阅读的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之外的部分。福斯特希望小说的“最高要素不是故事,而是别的什么东西……是悦耳的旋律,或是对真理的领悟”,民啸呢,于他而言,大概相较于外部世界,内心才是更真实的。因此他近乎抽象地叙事,抽象地写时间地点(三个小说的的时间地点都是模糊的,可以在此,也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他笔下的人物也不是从人生中撕下来的,更多地从他自己的心情和意识中流出来,因此某些方面多少带有作者自己的痕迹,当然小说里作者的自我是埋藏得比较深的,我们只能隐约地看到某种忧伤和无奈,某些玩世不恭和小剂量的虚无主义,而这正是文艺青年的重要特质之一。
其次是民啸对小说语言的有意识的重视。记得不久前看到一则网络搞笑帖,大抵是讨论何为文艺青年的语言,从普通说法到文艺腔说法,作者津津有味地列出了一系列进化式,譬如,“单相思”→“单向度地铺陈爱意”;“发呆”→“让脑袋享受片刻的空白”;“喝水呛到”→“冰水在喉头激起涟漪”,当然其中不乏调侃之意,但也确实反映出文艺青年天然地对语言有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对文艺青年来说,语言并不只是语言本身,它是对世界的言说方式,就像白话文运动,所承载的是思想,是情怀,是另一种思维方式。而在当下,在这个白话文被权力、资本与娱乐至死的精神不断扭曲的当下,文艺青年们更致力于追求一种优雅的书面汉语。当然,追求过分、追求失败,就不免让人觉得可笑,但民啸显然不在其列,是故他的作品语言就让人有了回味和细品的欲望。他不太去选用那些的花哨绕眼的修饰词,句子是素净的,不让你惊艳,但却吸引你再细细地读上一遍,体味那些词句后面那片沉沉的意蕴。比如《喝可乐的女孩》里写到“我”的女友进入流产手术室后的情境:“手术室的两扇门一前一后晃动了几个来回,接着戛然而止,我听到一种沉寂的声音,像两条腿走在清晨空无一人的学校走廊上。”独特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那种冷冷的有点瘆人的感觉尤其逼真。又如《就像在阳光下消逝》的开头,“那天是星期三,下午的阳光不温不火的,这样的天气总是让人没有抱负。我忘了是什么时间睡醒的,也许是中午以前,也许是中午以后,我只是心不在焉地想着这件事。临起床前我点燃一支烟,又继续靠在床头发了一会儿愣,听着从出租房楼道里传来的吵闹声,不久之后再次安静下来。类似这样的安静下来,我的神经反而受不了。”极其淡然的叙述,但“我”那种带着淡淡落寞和枯槁之感的心境跃然纸上,一下把读者带进了叙述氛围中。
文艺青年的特质,让民啸的小说裹在耽于幻想的禀赋与忧伤的气质之下,呈现出神秘而婉约的情调和氛围,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富有梦幻感的表达方式,让小说的叙述语调时不时显得有些“沉不住气”。同时,过于内倾的叙述视角,也让小说构造的世界呈现出幽闭的特征,很容易就出现作者放任自己的思路无目的飘飞的情况,当然我们不一定主张非要强自己之所难地在现实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但是“悬浮”终非常态,归根结底,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坚实的东西来定住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曾向一位文坛前辈请教,真正的小说家应具备哪些素质,对方沉吟片刻,回答:基本的叙事能力、对汉字良好的语感、一颗敏感的心、与生俱来的悲剧精神和对孤独的承受力。然后又问,这就可以了吗?当时对方笑了,说这只是前提,能保证小说家们站在一个高度上。但文学写作是一条精神劳作的不归之路,开始纵然书生意气、豪情万丈,但其后的天地未必越走越宽,艰难困窘亦往往不时袭来。可能你付出良多,却终究成就微渺,但无论如何,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在未退出之前,就无谓其他。当时听得震撼,但随着编辑生涯的延长,所见愈多,愈感觉:凡是真正热爱小说、投身于创作的人们,都免不了带着这样一份理想主义的情怀。
从照片上看,民啸还是个带着男孩气质的青年,眼神不失明亮,笑容仍带腼腆,1984年出生的他确实还不算太大,人正青春花正繁,未来的道路正长,能走到哪一步,我们这些底下的观众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