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探析

2012-04-29 22:34刘付春
桂海论丛 2012年4期

刘付春

摘 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的产物,是实行正确政策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77-04

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蒋介石屠杀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克难制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今天,我们重温这一时期毛泽东理论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不深受启发。

一、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酝酿的时局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发生了急剧变化。部分意志动摇者出卖了党,出卖了革命,沦落为可耻的叛徒,中国共产党陷入无尽痛苦的深渊之中。尽管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所吓倒,他们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高举革命大旗,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坚定信念,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

然而,这一时期在党内及红军中却有部分人缺乏对时局的正确认识,存在着错误的估量,因而对党与红军所处的形势与环境产生悲观的念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甚至不赞成在军事上先争取江西,也不赞成用红色政权的巩固与扩大去逐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这些革命悲观者认为,必须执行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行动理论。毋庸置疑,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中国的时局背景。具体地说:

第一,西方列强争夺中国并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现状未改变。1929年7月9日中央政治局第43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帝国主义是中国一切政治经济生活中真实的统治者。自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英日帝国主义势力在南北有显著发展。英国在南中国恢复统治,日本出兵山东侵占北满,这是互相默契瓜分中国的表现,同时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也有新动向,对华贸易增进的速度突破前期记录。英日美各帝国主义在市场上、政治上对中国争夺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各帝国主义国家互相竞争,遂各自操纵并培植中国的军阀与反动的政治派别,成为各自争夺在华利益的工具,由此造成中国不断的军阀混战,中国在政治上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化的状态。

第二,国民党统治下的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职能大大加强。一是政治上实施独裁统治。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1931年国民党主持的国民会议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体制,在全国推行“训政”。二是官僚垄断资本迅速膨胀。国民党统治建立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批中央高级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力,对广大民众实行超经济的榨取与掠夺,逐渐成为官僚兼买办的资本家。三是农村封建土地关系依然如故。新兴地主有增无减,农村生产极度萎缩,经济凋敝,广大农民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四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觉醒。大革命高潮时,部分民族资产阶级退出革命阵营,倒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做了国民党的附庸。但他们在经济上仍受限制,政治上受到打击并很快被抛弃。

对大革命失败后的时局状况,中共“六大”作了较为客观的判断:“中国现在的地位是半殖民地”,其“政治经济制度的确应当規定为半封建制度”,因此,中国社会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家现状,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反抗,同时,为党和红军坚定信念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创新局面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契机,毛泽东信念观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始酝酿与产生的。

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形成的前提条件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情形进一步恶化,党的组织及其活动遭取缔,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对此,李维汉回忆说:那个时候,“报纸的广告栏里常常登载着一排排退出共产党的声明。”[1]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中国要算是全世界最悲惨的白色恐怖的国家”[2]。中共党史专家胡绳在论及党的历史时也指出:“中共的队伍也不可能是绝对纯洁的,党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分化。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的人不久就退出了,有的跑到国民党那里做官去了,后来还当了汉奸。特别是1927年失败后,退党的,叛变的都很多。党内各种人都有,这是正常的现象。30年代‘左倾统治时期,退党、叛变的也很多。这与对党失去信心有关。有的人脱党并未叛变。有人倒退,有人退党,有人叛变。”[3]

大革命失败与部分不坚定分子脱(退)党并不意味着党的信念就此终结。逆境催人奋起。在此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毅然决然地来到湘赣两省交界的井冈山,在此培育了以坚定信念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与随后的苏区精神,从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可见,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也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的。正如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的:“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并且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4]81而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与扩大,革命信念的存在,是在如下的条件下铸成的:“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4]57

需要指出的是,制定正确的政策也是毛泽东信念观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当时边界特委(毛泽东为书记)和军委(陈毅为书记)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创造群众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各个敌人;割据地区波浪式推进,反对冒进政策等。

再有,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科学分析了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指出帝国主义争夺中国越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促使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产生军阀混战,促使赋税加重,令广大的负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日益明显。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更加深刻化,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只有科学认识这些客观情况,就知道中国是怎样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怎样的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的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的要到来。

三、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的基本内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步入低潮。在革命前途暗淡之时,要始终如一地坚定信念,迎着狂风恶浪作坚持斗争,并非易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艰难抉择。毛泽东担当了冲破黑暗、改写命运、战胜狂风恶浪的历史使命。

第一,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用实际行动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与血腥镇压,展示了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崇高品质,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从此,开启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但是,当时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仍幻想城市武装暴动,走俄国革命之路,并作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战略构想;而以林彪为代表的“右”倾悲观论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并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当时,不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稳住士兵情绪,就不能使部队前进一步,革命就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时局背景,从理论上进行了阐发。

第二,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谈到当时的情形:“当着一九二七年冬天至一九二八年春天,中国游击战争发生不久,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区域——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疑问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指出来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4]188

实际情况确如毛泽东所说,不剖析这种想法,不回答这种疑问,不扫除党内同志心中的疑惑和阴影,要坚定信念,夺取胜利是难以想像的。毛泽东责无旁贷地在井冈山边界党的“一大”上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经济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国家。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割据且彼此间不断进行战争,这一现状的存在就给中国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从理论上坚定了党员和红军战士的信心。1928年10月,在边界党的“二大”上,毛泽东又作了进一步论证。他指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就会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看成希望和前途的丧失。看问题、想事情,必须透过现象抓本质。尽管大革命失败了,革命处于低潮,但是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在发展和激化,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发生变化。“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4]49共产党员要看到胜利的曙光,要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通过用革命信念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坚定信心,激发了根据地军民顽强拼搏、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

第三,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前往赣南闽西扩大政治影响,开辟新的根据地。期间,红军内部又出现了悲观论调。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的林彪在给毛泽东的《新年贺信》中表露出这种思想。毛泽东深知,林彪信中涉及的问题并非代表他一人的思想,而是弥漫在相当一部分将士心头上的悲观情绪。因此,感到有“对此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他决定回复一封信,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作更高理论层次上的分析。通过剖析中国革命的现状,总结中国革命的特征和规律,指明革命的前途,以此来帮助林彪转变思想,并教育全军将士。

当时,林彪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红军必须运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性的武装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对此在复信中,毛泽东以其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就林彪的错误主张给予了反驳:“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他指出:“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的确大为削弱,剩下的一点小小的主观力量,若据形式上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迅速的就要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现时局面的适当形容词。只要看一看各地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之全国形势的发展,就知道已经不仅是‘星星之火,而距‘燎原的时期,是毫无疑义的不远的了。”[5]553-557

毛泽东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右”倾悲观论调,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并且,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与气度和诗人般的想象力,描绘了中国革命必将呈“星火燎原”之情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红军将士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5]563毛泽东入木三分的分析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党前进的方向,坚定了红军将士的信念。

四、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的当代启示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烽火连年的战斗岁月里,毛泽东不断砺炼我们党与红军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激发将士们的革命斗志;通过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树立革命到底的信念;同时,通过开展党内教育,培养红军将士的信心观念。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作为军中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践行共产主义信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信念观。今天,我们重温这一时期毛泽东著作,认真领会,精心思考并总结毛泽东信念观,有利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就是靠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柱才渡过了深重苦难的岁月。邓小平深有体会地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的,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6]没有坚定信念的民族、国家与政党是没有前途的。联系前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外,信念的丧失是其主导原因。因此,共产党人无论如何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更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当下,我国各种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必然带来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必然带来社会组织和团体大量出现,带来社会人员的大流动,带来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引发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和纠结,促使人们改变单一的信念取向,导致人们的信念纷繁多样。这无疑对主导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很大冲击。

从国际上看,伴随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人类可以任意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全球化趋势的结果是多民族的交往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大大拓宽拓深,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过去激烈的流血冲突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活动所掩盖,意识形态里的交锋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西方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推行“西化”与“分化”,并以此为手段来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动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的信任。

由此可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人们的信念观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使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温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信念观的几篇理论著作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168.

[2]余伯流,陈 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20.

[3]胡 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责任编辑 任浩明

Exploration on Mao Zedongs Beliefs in the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Review on Jinggangshan Revolution and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Liu Fuchu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

Abstract: After the failure of Great Revolution in 1927, Chinas revolution entered into the 10-year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ight deviation thoughts emerge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Red Army, which doubted that how long the Red Political Power of the Party would las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as replied by Mao Zedong in his two works, Jinggangshan Revolution,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which are the origin of Mao Zedongs belief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the possibility and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Red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revolutionary tides inevitability. The beliefs of Mao Zedong are the product of changed political situations after the failure of Great Revolution and correct policy.

Key Words: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Mao Zedong, belie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