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洋 郭静
【摘要】传媒的公共性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具体的表现不同。在我国,传媒的双重属性一直占据着主流,但是传媒的公共性早已有之,我们可以从很多著名报人的报业实践中找到传媒公共性的影子。笔者以民国时期比较典型的报人的实践和新闻思想为例,分析传媒的公共性在民国时期一些具象。
【关键词】民国传媒公共性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传媒的双重属性深入人心,但是从媒介在实践的各种处境中,我们发现其实一直是三方博弈(政府、市场和公众),于是媒介的另一层属性——公共性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公共性是新闻传播领域近年来的一个新兴话题,它起源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①。尽管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可能不存在真正的“公共领域”,因此也就不会存在公共性。但是关于“公共性”的含义有最具普遍价值的三个方面:普遍的公开性、理性批判性和公共利益性②,如果从这三个方面来说公共性,我们不难找到它以某种不完全的具象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传媒中。本文从民国时期著名报人的实践和新闻理念来剖析传媒的公共性在民国时期的表现,具体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例证,即报纸大众化和报人们的“敢言”。
一、何谓公共性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的概念包括三层含义:普遍的公开性、理性批判性和公共利益性。
传媒公共性的实现,需要理念、体制和实践三个方面的结合。理念层面的公共性就是公开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的统一,对公众开放、话语公开、成为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展开理性批评的平台,服务于公共利益。制度方面的公共性就是它所需的制度环境,主要是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实践层面的则是传媒在体制和理念下的实践过程和结果。③很显然,这三者虽互相影响和制约,它们也存在相对的独立性,没有理念和体制的保障,也可以产生局部的有限的公共性。
学者潘忠党将媒介的公共性界定为“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和表达的实践逻辑”④,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共性是传媒服务于公共利益所体现的一种属性。
二、报纸的大众化与公共性
1、报纸的大众化与普遍公开性
19世纪中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面向社会的大众化报纸。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中国的大众化报纸发展也相对较晚。但是在民国时期的一些报人的办报理念上我们可以知道报纸的大众化思想已经开始萌芽。著名报人黄远生强调报道要通俗易懂,邹韬奋在接办《生活》后也提出要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注意文风的大众化。这些观点都蕴含着大众化报纸的理念,但是明确提出“报纸大众化”的是这一时期的著名报人成舍我。
20世纪20年代,成舍我先后办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1935年创办的《立报》是其创办的最成功的大众化报纸。
成舍我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我们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两大口号:“报纸大众化”和“以日销百万为目的”。“除国家币制社会经济有根本变动外,我们当永远保持一元钱看三个月的廉价报纸的最低价格”。“他曾办报童工读学校培养发行人才,还亲自参与卖报,甚至自己充当顾客争着抢着买自己的报纸,以此来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形成报纸热销的假象。”⑤通过一些比较有创意的发行策略,他所办的报纸都有较好的发行量。《立报》在两年的时间里,发行量就突破了二十万份,居全国报纸发行量之首。
由以上可以看出,成舍我的大众化报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很为成功,发行面颇广。这也许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和平等参与”有很远的距离,但是这种大众化的理念为公开性奠定了基础。民众只有普遍的接触到报纸,认识它、了解它,才会慢慢学会去用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报纸的大众化与公共利益
成舍我提出的“大众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化有明显的区别,比其他报人强调的追求生动化和平易近人有更深的含义。成舍我提出的报纸大众化,一方面强调它的公开性,另一方面更强调它作为社会的公器,不仅要为大众所接触,而且要为大众利益服务。
成舍我始终坚持报道“社会大众想说的话”,社会大众想了解的新闻,其报纸内容以刊登社会新闻等通俗内容为主,报道面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成舍我是一个独立报人,他的报馆要自负盈亏,但是,他始终坚持报纸的品味,注意报道的内容,选择性的刊登广告。他提出,“我们的所标举的大众化,与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大众化,确实有绝对的差异。……因为最近的数十年,报纸大众化,只是使报馆变成一个私人牟利的机关,而我们的大众化,却要准备为大众谋福利而奋斗,我们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具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我们始终认定,大众利益,应超过个人利益之上。”⑥
成舍我明确表示,他的大众化报纸不只是为了盈利,更重要的是服务大众,在国家与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国民对于国难的漠视需要大众化报纸,要通过报纸来进行革命,达到“立己立人立国家”。“使全国国民对于报纸,皆能读,必读、爱读,使他们觉得读报和吃饭一样需要……然后国家的观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数国民的心中,国家的根基才能树立坚固。《立报》所以揭举大众化旗帜,其意义在于此,其自认为最大的使命,也在于此。”⑦
三、“敢言”与公共性
说到“敢言”二字,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基本上都可以担当此评价,他们都关心的是公共利益,国家的命运,很多人都因言获罪,如新闻史上的惨案“萍水相逢百日间”。那么,成舍我的敢言与公共性为何相关?笔者认为,首先是他敢言的话题与公共利益相关,在他的报道和评论中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内容,所以体现的公共利益性是毋庸置疑的;其次,他的敢言中也包含着理性批判的成分,可能有些言论会有点过激,但是他更多的还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批判社会,以理据争。
成舍我接触新闻很早,1913年就有机会进入当地的报纸做外勤记者,1916年18岁的他因为在《健报》上刊登反对袁世凯的文章而被逮捕,这是他第一次引言获罪。此后二十多年,因为他的“敢言”,牢狱之灾成为他人生的某种常态。
他在创办报纸之前表达过自己的愿望,“第一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是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⑧这已经表达了他的新闻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1924年《世界晚报》创刊,他给该报纸定了四个宗旨“言论公正;不畏强暴;不受津贴;消息灵确”。1925年,《世界日报》创刊,该宗旨不改。“对于政治上的问题,均有公正之批评”⑨。由此可见,他的“敢言”不仅要求为公共利益服务,讨论的是公共性的话题,并且强调要公正,要有理性的批判能力。
八一三惨案发生后,日报刊登了有关惨案的新闻和照片,并发表时评《段政府尚不知悔祸耶》,谴责军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1934年,成舍我违背南京新闻检查机构的命令在《民生报》上签发汪精卫亲信政务处长彭学沛借盖行政楼贪污受贿。汪精卫大怒,《民生报》停刊三日。复刊后,该报发表社论,指责当局非法摧残舆论。随后成被捕入狱。⑩成出狱后,汪精卫派人对成说,只要他写一封道歉信,就可以收回《民生报》永远停刊的成命,被成拒绝,并说:“惟其不怕头破血流,才配做新闻记者。而且我十分相信,这场反贪污的正义斗争,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⑾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20日恢复出版“世界二报”。当天他在日报上发表《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三十多年的报人生活,本身坐牢不下二十次,报馆封门也不下十余次……过去的凡是我们所反对的,几无一不彻底消灭。这不是我们若干报人的力量,而是我们忠诚笃实反映舆论的结果……我们太幸运了,做了这一时代的报人!”。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成舍我的敢言是争取新闻自由,不如说是他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他对传媒公共性的阐释。
成舍我是一个独立报人,自给自足,不受津贴,客观与公正,坚持敢言,为公众服务,这是新闻专业主义所要求的,但这更是传媒的公共性和社会利益所要求的。也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服务大众的理念,有着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有着敢言的精神,追求理性的批判,使我们开始认识到了我们在一步步地向着理想的公共性靠近,尽管社会条件不成熟,但是很多新闻人都在努力。正是有像成舍我这样的优秀新闻人践行着专业理念和责任意识,才使得传媒公共性有了部分的“实然”。所以对于传媒的公共性,媒体应该加以正视并重视,更好的实践媒体所应有的职责。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许鑫,《传媒的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J].《国际新闻界》,2011-5:63-69
⑤陶喜红,《大众化:成舍我的报业思想及其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2010(5)
⑥⑦成舍我,《我们的宣言》[N],《立报》,1935-09-20
⑧⑨都海虹,赵卓伦,《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J].《新闻爱好者》,2009(12):166-167
⑩谢平,《办报办学舍我其谁》[J].《新闻春秋》,2009(4):87-89
⑾李思磐,《成舍我与程露茜》[N].《南方都市报》,2010-3-10
⑿成舍我,《我们这一时代的报人》[N].《世界日报》复刊号,1945-11-20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