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印象

2012-04-29 19:31张博瑞
黄河 2012年4期
关键词:捷运大陆

张博瑞

关于台湾,除了耳熟的日月潭和阿里山之外,再有就是从小就听说的蒋介石、张学良、宋美龄等人的传说,其他便没有太多的感官印象了。还记得2005年读中学时,当时海峡三通正旺,自己的一篇作文《想到台湾走走看看》得以在学校文学社和当地日报上顺利刊发,以为去台湾只是一个念想,没想到多年之后的今天,居然成为了此行的驿站——这次考察活动,是由学院学生会组织,同行的学生和老师共有27人,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可借以“电影文化交流”与台湾来个亲密接触,更希望对台湾的疑问、不解、好奇和困惑在这短暂的10天里就得找到答案。

带着离开大陆时家人的千叮万嘱、赴台教育的一再强调和重申,伴着同学间对海岛的遐想或经验闲谈,在凌晨5点半首都国际机场,一行人整装待发,不久便登机、升空,继而看视频、听音乐、玩电脑,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喊看到海峡了,众人顿时躁动起来,纷纷向窗外望去。就这样,短暂飞行后便着陆到一海之隔、充满了政治的神秘感的土地上。于是,此后的几天里,旅台日程就像一部不断拍摄的电影,一天一天推出崭新的内容,充满悬念,让人期待。

我们一行经过层层关卡的检验,终于可以真正地站在台湾的土地上了。由于天气寒冷,台湾机场显得有些萧瑟,让人不由地想起孟庭苇的那首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环视下,比起北京三号巡站楼的机场,台湾机场虽然显得简朴而渺小,但机场整洁的地面全部都打蜡一般反透着灯光,眼到之处井井有条,就像一个刚出产的崭新的商品透射出一种新鲜的亮光,安静、干净、精致得让人为之惊叹。在后来所到的台湾各个城市中也发现,即使在西门町这样的闹市街头,街道地面也干净可鉴,人潮穿流的士林夜市不管有多少人,街道总是干净如新,很少发现有行人随地吐痰,丢小棍的举动。更有意思的是,在街道竟然很少能找到垃圾桶,很多游客都是随身携带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时处理。

当晚,我们入住的饭店,虽然没有大陆豪华,但是非常干净,不用讲房间里面,就是大厅、过道都非常干净整洁,几乎一尘不染。而且一进酒店,杨导游就叮嘱我们要放低声音,放轻脚步,因为台湾的酒店是不允许大声喧哗的。待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米八的大床,柔滑的丝绵被,47寸的壁挂液晶电视,欧洲进口的整体浴室等等,听到邻里间不断传来的惊喜欢叫声,想必对于每一位同行者来说都深有同感。

来自首都,饱受道路拥堵之苦,自然关心台湾是否堵车以及处理的措施。从导游那里了解到,在台湾上下班高峰依然堵车,但台湾很少有对车辆的限制(也没有对人口的限制,还鼓励生小孩),也很少发生严重的堵车现象,采取的措施最常的一条就是台湾上下班2小时要求本市的出租车司机轮流站岗,由政府发补贴让他们执勤监督违规车辆,这样在每条路口就少两台出租车,上千条路口在上班期间就少了成倍的出租车拥堵交通。不知此法内地可否借鉴?

台湾的街道都不是正北正南方向,绝不能用北京惯用的东南西北的具体方位作为参照。看着沿街很多培训辅导机构,比如插花、绘画、烹饪料理、体育等等数不尽,估计在台湾学习技能非常容易,又可以自主丰富生活。不过,在这里看不到北京那种居民小区的概念,每幢公寓都各自为政,居民自行搭建的防盗窗密密麻麻地遍布了整个大楼,随处可见的是当地叫做“机车”的摩托车,杂乱而沉闷。导游说台湾的土地依然是私有制,所以在建筑规划上有很大的难度,大街上几乎没有新楼,绝大多数的房屋都是祖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因此无所谓美观与整齐。台北还有很多以骑楼为主(一楼有一层挡雨可以通行人,骑楼外面是车道,古时候骑楼是给骑马的人遮风避雨的作用)的老楼,和自己成长的南国小城极为相似,自然生出几分陌生的亲切来。

我还发现,这里遍布的便利超市(大陆称零售店)真的很便利,现在排第一的“7─11便利店”,还有“Family便利店”,“OK便利店”等,几乎每个路口都有,大楼、商店、地铁无处不在,甚至一条街道有多家,而这些连锁零售超市都是24小时的,经营范围包括深夜帮女生打出租车服务,店员会记下车牌和电话号码以免发生不测。店内经营日常使用的各类物品如熟食、烹饪用品、洗浴用品、美术用品、报刊杂志等,还可以购买机票,兑换各个国家的银联卡钞票等服务。

台湾街头很适合街拍,有很多很纯日、韩的穿衣风格如同走T台秀一样应接不暇。我仔细观察,即使在捷运里的老人也稍有搭配并不寒酸,台湾年轻人热衷于穿日本组、韩国组的衣服,价格也比当地产的贵很多,进口的衣服一般都是(一千台币起、折合人民币两百多),一般可以讲价,遇到好一些的店铺还能有相对低的折扣。在西门町这条繁华到纯粹的步行街,接触到的台湾老板不像内地就卖衣服谈衣服,他们很会做生意,大多很健谈,倾注热情和耐心远比大陆要执着,一同去的同学都有同感,如同被老板捧在手中。尤其是台湾女老板的嗲声嗲气,男老板的时尚感和热情推荐,真是让人欲罢不能,脚步也难以迈出一步呀,我的三件衣服就是这样“淘”来的。我还看到几位女同学买的LV的二手皮包,几乎是全新的,款式比较经典,大概折合人民币也得3000─4000元一个。比较大陆的价格,台湾平均消费价格水平比北京略高,尽管奢侈品价格几乎都要比内地便宜三分之一,但我等学生娃本不富足,只好捂紧钱袋,匆匆而过即可,否则我们这帮观光客几下就成了“光光客”了。

晚餐后,跟几位同学迫不及待地出发士林夜市了。不错,台湾的夜市都是非常出名的,而且夜市人实在太多了,就好像电影院电影刚刚散场,擦肩而过的基本都是大陆游客。这里说是夜市,其实就是小吃一条街,聚集了台湾的各种小吃。根据导游的介绍,找到了小马哥签名的一处木瓜牛奶摊,大快朵颐了一场,味道的确美妙。转到另一处,又选得一家号称镇家宝的担仔面,面底可以换成米粉,而这里的米粉其实是粉丝。那些叫什么“青蛙下蛋(一种饮料)”、“鸡排”、“大热狗”、“大肠包小肠”、“肥肠面线”、“天妇罗”、“甜不辣”、“烤花枝(台湾称章鱼叫花枝)”等等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尽管晚饭后才出来的,但我们依然一路逛一路吃,吃不了几家就相当饱胀了,于是大家总结:要选择上好的店子,越是排队的人多的店子越要吃,而且一般要成群去吃,一个人买一份分着吃。

逛着逛着我们发现,这些小吃店很少有主食,吃的东西太多了,只是大多数的名字都没有记住,小吃店不仅卖吃的,连小推车款式、图案都一模一样,颇像开的连锁店,最重要的是食品店子中间一般会被非食品类的店子隔开,如卖衣服、小饰品等。夜市的里面又横贯了很多条街,四通八达,如西门町的街道,就是修成“丰”字形的,有的更发达就叠加了很多丰字成“晶”字形,如淡水夜市就是这样,很有逛头。不像北京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只是个小风景街,让人不免感叹台湾的夜市文化发展得根深蒂固,真是逛也逛不到头,越走越有——我们很不容易跨了几条巷子终于出来后看到,就在不远的地方又是一片灯火辉煌,想必又是另一条等待穿越的街道了。

101号称台湾第一高楼,但凡到台湾的游客必到此一游。我们在车上老远就望见101大楼颀长的湖蓝身影了,却足足又多花了半个小时才驶到她跟前。导游介绍说标高508米、共有101层的它之所以必游的主因,在于它集世界三个“第一”于一身,除了曾经世界第一高的头衔之外,它还有世界速度最快的电梯,可以在30秒内急升至89层的景观台。更值得大书特书的世界第一,是它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风阻尼器,风阻尼器其实就是一个金属制的科技大球,悬挂在101大楼的89层中心,每当地震波侵袭台北时,它将透过球形机构的反作用力,吸收9级以上的地震波力量,将其化为无形。此种技术也同时被世界工程界喻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光是台北盆地,每年就会发6级以上的地震数次,建摩天大楼根本不难,难的是摩天大楼能不能抵抗得了6级以上的强震。因此除了101大楼,台湾似乎很少能见到高层建筑。

我注意了一下表针,当我们乘电梯上到89层的观光台时共计37秒的时间,到顶时耳膜已经嗡嗡作响。从楼顶俯瞰台北,和上海的世贸极为相似,下面是一派万家灯火的夜景,就如同google3D地图的现场版,十分壮观。在101这个三个世界第一,我还给远方的家人、师长和朋友分别寄出特殊纪念意义的明信片,相信会给他们带去一份惊喜。

晚上在宾馆翻看电视节目,发现台湾的电视娱乐,跟大陆的电视湘军一样,像“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我猜猜猜”等等花样百出,广告比大陆某些频道的不知雅多少倍,且感觉新闻的自由度非常之高。据了解,台湾电视娱乐业比较发达,电视娱乐以明星访谈,游戏互动为主,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有娱乐节目,竞争激烈。台湾本土娱乐明星更是各个娱乐节目乱串,但风格多样,内容尺度开放,恶搞形式层出不穷,因此锁定了相当一大批观众。台湾的新闻和趣闻报道也相当丰富,因此也是一大看点。但遗憾的是以往的台湾电影似乎与电视娱乐背道而驰,并没有太多娱乐元素的借鉴。年轻人中很少有人看报纸,阅报也普遍看发行量最大的《苹果日报》,《苹果日报》以政治、党派、明星娱乐、桃色花边为主。

和台湾学术团体交流才得知,台湾电影还是提倡艺术性、实验性、思想性的,科班还是教导学生以独立意识为主,不要附庸商业电影,所以台湾电影总是具有一种反思和小文艺的味道。电影主要以杨、侯、李、蔡(杨德昌、侯孝贤、李安、蔡明亮)为主,经历了美国在台湾垄断式的发行和市场占领,台湾电影已经到了瓦解的边缘,本土院线电影一年只有36部之少。台湾观众不看本土电影,但台湾电影只拍本土故事,台湾观众不进电影院,即使进电影院的观众也看美片为主,因为台湾有分级制,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内地看不到的影片,美片的数量几乎占台湾院线电影90%之多。台湾电影虽有政府的扶持,但并没有雄厚资金的保障,大概一部能拿到政府投资的影片折合人民币才80万左右,400万新台币。如果要自己集资,台湾也没有形成投资电影的风潮,投资人也只对有知名度,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投资,很多新人难以有出头的机会。现在台湾电影相当于中国在2000年左右的局面,受到第6代第下电影影响下的中国电影的局面。

深入考察后了解到,台湾电影院有很多,专业的电影办学机构也很多,但是没有专门的如同国内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专业电影学院,他们多是在大学里开设的电影专业,也会邀请相关的明星来学校讲学,但是由于台湾电影并不注重娱乐化,和地方局限的原因,台湾电影的推广和发行受到很多影响,内地对台湾电影的接受程度也参差不齐。台湾现在比较倾向来中国大陆吸取资金,获得市场,也有内地演员参与合作台湾影片的,如黄渤的《痞子英雄》。台湾本土人也很少看大陆电影,他们了解的只是大陆在10年前的政治和民生印象,他们较喜欢看大陆的电视连续剧要胜过电影,最喜欢的大陆连续剧要数2005年左右拍的一批帝王剧,如康熙、雍正王朝等,台湾人也特别喜欢封建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一些对大陆感兴趣的人也看《裸婚》、《奋斗》等连续剧,由于互联网发达,几乎大陆出一部看一部的也不乏少数。台湾可以使用Facebook等,没有“翻墙”一说,因此感觉最自由的还是在台湾可以看到很多原版,在大陆难以审核通过的电影,可以说台湾电影正在从本土为背景的市场中开始对商业电影的探索有所觉醒,但现在很多支持都不成熟,只靠几步曲高和寡的影片也难以有所崛起,从《海角七号》在台湾的成功但在大陆的失力,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两岸的风靡,如果要和台湾电影合作要更注重两岸文化的相同之处,注重剧本和项目的开发。

和同伴一路行走会发现,北京的地铁,台湾的捷运,有些风景竟十分相似。台湾的捷运如同北京的地铁,是地铁+轻轨的产物,但捷运比北京的地铁要宽敞大,能放3排,大概有北京并排6个座位般宽敞,速度很快几乎1分半钟就会来一辆。捷运站里各有各的装饰图案和特色,结合墙体空间有的画了立体的悬崖,仿佛人走在上面会立刻掉下去,我甚至在里面看到捷运里有一所地下大学教授设计,感叹捷运之大。

捷运很方便,几乎遍布整个台北市区,不像北京地铁可以2元钱随便坐,而是要按照路程的长短计费的,从25─55新台币不等,折合人民币5─11元左右。一次乘坐,见车厢里有几个香港人,广东话仍然在耳边响落,恍如没有离开大陆。后来,有观察到车厢还设有博爱座,这些座位不是随便坐的,无论人有多少,非老弱病残孕一定不坐那个位置。我问了当地导游,他说台湾人面子薄,如果位置上有人,有需要的人就不会去坐,也不好意思叫你起来,为了大家有爱心,所有的台湾人都会把位置让出来,让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我还发现,离开捷运上自动电梯,乘电梯的人都会让出左侧行道,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则,我看到需要赶车的人从左侧跑到捷运里,这样为自己和他人都提供了方便。联想到抵达台湾第一天,因为出发匆忙,手机没来得及办出境漫游,只能出门去买IC卡给家里打电话保平安。酒店的值班经理非常热情地指引,并且耐心地告诉拨打的方法,于是坐在车里一直在感动,感动于这种不需要提醒的素质,也感动于台湾人工作的严谨与认真。

途中我们和当地的台湾居民攀谈起来,得知台湾有14个部落的原住民,原来是散居台湾各处的土族,由于外来人口(主要是当时国民党占领台湾岛)进入,善良的原住民不断向山上迁徙,所以后来这些部落被外来人统称为高山族(对当地人来说高山族是一种污蔑的说法),在当地规定还是统称为原住民,很多部落被逐渐稀释渐渐减少,在当地原住民已经丧失了在岛的统治地位,逐渐变成一种当地旅游资源文化的象征。

在一些老的饭店吃饭,电视里都放着日本歌曲,感受到台湾受日本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台北101摩天大楼,就是日本的技术修建的,难怪参观语音提示都有4种语言:日语、英语、国语(普通话)、闽南话。再看大街上,跑的汽车也多是日本产,衣服也受日、韩影响,连整个台湾规划和建设都俨然是个日本模式。一些年轻人都会随口飙一些简单的日语,特别是老一辈的人,由于日本占领台湾岛50年,有很多老人都熟悉日本文化,说日文,有日本朋友等。另外,广告中也不乏纯日本的广告,有介绍日本产品的、日本的美食等,日文、日语和一些话题等经常出现在媒体中。原来,当年日本在台湾实行严酷统治,对违反日本统治甚至道义行为格杀勿论,日本人并不把台湾人当人看,只是一个被奴役的统治区,但在高压下台湾的治安环境得到规范和提高。回京后稍加温习,原来这片土地历史记载始于秦朝,后来遭受过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日本人的侵略,国民党退驻台湾后,进行了经济建设,同时也将一部中国近代史带进了台湾。

通过这些天的观察和沟通,感觉台湾人对大陆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并不十分具体和全面,也分为两派,有的对大陆非常了解甚至是与时俱进,对现在大陆的局势和流行文化非常熟络,有的却觉得大陆仍然是90年代的一穷二白,不免带着亚洲“四小龙”这样独特的优越感。其实在台湾岛内支持台独的人不到10%,但支持台湾回归的也大体是10%左右,其他80%绝大部分的人更关注当下的生活和经济环境,只要生活过得好,怎么样都行。

由于行程问题,我们没有太多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当中,但见缝插针,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和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遇到同感的话题我们都不禁从内心感到一种欣喜,敏感话题都有默契的不会过于涉及。因为,去台湾除了体会人文的一些感受,更多的是了却年少时的一番夙愿。

猜你喜欢
捷运大陆
曼谷大修捷运线要十年赶超东京
冰之大陆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北方大陆“预见未来”之旅
开眼界
冰之大陆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