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思想研究综述

2012-04-29 19:14刘微娜
新闻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法兰克福传播学

刘微娜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在传播学批判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搜集到的2011年有关批判视野下的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思想的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梳理,发现这些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思想的阐释性研究上,另有少量有关其意义和影响或者启示的研究。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媒介批判文化工业

对于传播学批判学派而言,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其始作俑者。从早期的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到第二代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进行了跨学科考察,并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现有媒介传播活动及其文化进行批判提供了背景广阔的模本。

作为一种方法,法兰克福学派从商品化、物化、意识形态和控制等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对媒介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关注,提供了一种框架,可用以纠正倾向于放弃批判性立场的媒体文化的研究方法。①法兰克福学派首次进入中国是上世纪70 年代末,直至90 年代才开始崭露头角。我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批判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众媒介与社会心理,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控制,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 ②

笔者搜集到的2011年期刊有关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思想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阐释性研究和意义影响方面。

一、阐释性研究

就2011年此类研究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对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理论的阐释性研究”、“不同逻辑主线下展开的对于不同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阐释性研究”和“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对媒介文化现象的阐释性研究”两类。

1、对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理论的阐释性研究

李佳桐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特征:“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也就是商品性;标准化、同一化的特征;强制性和操纵性特征。并在这三个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其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因为无论是大众文化本身还是大众文化的接收者都在变化,而法兰克福学派过于强调大众的被动性和受控性而忽视了大众本身的主动性。③

林创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阐释了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一理论的缺陷: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绝对否定和批判,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历史作用;严重落后于实际,夸大了人与现实的对立和人的异化,过分强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以及人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夸大了大众文化的控制能力;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性。④

张圣洁注意到目前学术界所关注的多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研究少之又少,于是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进行梳理,归纳其理论要点,对代表性人物的观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判,因为资料占有的难度,其理论深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⑤

李增君认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了当代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在得到政府认可与支持的背景下,全面否定、拒绝文化工业的“惯性思维”是行不通的了。在新媒体传播语境建构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文化产业的时代特征,寻求一种全新的界定方式,拓展文化工业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确立它在新传媒语境中的现实性、合法性,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⑥

2、不同逻辑主线下展开的对于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中,以对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的传播思想研究居多,其次为阿多诺。

杨东东的论述中对哈贝马斯在大众文化批判领域里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霍克海默等人在大众文化批判方面表现出的激烈态度相比,哈贝马斯的理解要相对温和得多,并且似乎也更为客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哈贝马斯独特的诠释学视角为大众文化批判赋予了崭新的色彩。哈贝马斯相信,借助交往行为理论的支撑、理想言语环境的建构,那种充满着积极向上精神的大众文化一定可以回到我们身边。⑦

王安琪以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利理论为视角, 结合当下第二媒介时代的媒体实例, 反思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生存方式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从三个层次论述了其对人的单向度的加剧。他发现, 在当下的网络社会中,沉溺于赛博空间的自由幻象和新的满足形式信息的爆炸以及虚拟生存的技术终端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削弱着人的批判性和反抗性的同时,加强着技术及其背后力量的社会控制,这种反思肯定技术进步的积极功能和作用, 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参照和警示:“虚拟社会并不是‘乌托邦, 而只是一种媒介的形式,正确把握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的本质及其关系, 才更有可能构建多元、健康发展的社会形态。”⑧

周波认为马尔库塞的审美观是功利主义的,因为在马尔库塞看来,审美和艺术是解放被压抑的本能、打破社会和个人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革命的武器,只有借助审美和艺术,人们才反抗并改造现实。以其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其媒介权力批判侧重于政治及意识形态对大众传媒的渗透,认为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企图通过审美和艺术为主的精英文化去救赎整个社会,带有浓烈的悲剧意识。他认为媒介环境演变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权力批判有望得到新的改写。⑨

王海平关注的是阿多诺。阿多诺所针对的“大众文化”是指依托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技术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商业型文化或商品性文化,是由统治阶级主动开发和制造并施与普通大众的,具有功利主义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消费型文化,所以他一直对文化产业表现出莫大的敌视与忧虑。而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看,阿多诺的“文化产业批判”理论却出现了两种状况。一方面,在目前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与阿多诺描绘的“景观”颇为一致;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与我国国情矛盾的一面。⑩

3、以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理论阐释媒介现象

在这些研究中,多是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思辨的理性分析我国出现的媒介文化现象,阐述影响意义,甚至是提供一种应对的方法。

李园园把贺岁片作为研究对象,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贺岁片的商品性和艺术性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她认为真正的艺术家要始终把握着生产方式,保证产品的明确身份,尤其是随着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文化艺术产品要想在市场上获利,必须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去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对于我国贺岁片创作者来说,在关注商业利益的同时,注意和追求其艺术性,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确保其产品得到最大价值体现。⑾

程金海把数字媒介作为研究对象,从数字媒介不同于其他印刷和电子媒介的特性出发,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认为数字媒介信息编码的非物质性也为传播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虚拟环境在为交流参与者提供最大限度交往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现实约束性的丧失,因而交流很容易沦为话语的游戏;其次,虚拟空间将交往参与者的身体隔离在屏幕之外,这使得数字媒介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副语言表达;最后,由于数字媒介的虚拟数字传播环境,使得它更有利于弱语境文化的推广,因此基于数字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有形成新的文化霸权的危险。⑿

二、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林创认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的重要启示体现在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上。首先,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金钱和利润显然不能作为衡量文化产品优劣的唯一尺度。其次,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做出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而不能简单的把其理论挪用在我国现实中,因为文化批判是对20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三,对国内大众文化的发展要加强引导,避免大众文化“大众性”、“文化性”的丧失。第四,对西方文化产品,我们要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王继发的论述里,从正面和负面阐述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拓展了传播学研究领域;使得传播学理论在我国能够向本土化方向发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方法。负面影响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该学派也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中国传播学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别要警惕对法兰克福学派相关理论的异化研究。⒀

王娟和孔亮从媒介传播理念、传播特性、传播目的和传播宗旨四个方面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立足点,倡导借鉴和吸收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传播理念、传播特性和传播目的,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视角出发,提出了教育传播研究中应转化意识形态、回归真实本源、培育全面的人、转变教育价值观,旨在促进教育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⒁

总的来说,在2011年有关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研究论文数量并不多,而且良莠不齐,研究的内容也大多集中在基本理论、发展历程、意义影响以及对当下我国媒介现象的学理探索和分析上,与往年研究的内容相比并没有太大突破。

参考文献

①石义彬:《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②王娟、孔亮,《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对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11(7)

③李佳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探析》,《安徽文学》,2011(5)

④林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世纪桥》,2011(1)

⑤张圣洁,《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知网

⑥李增君,《新传媒语境中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新探》

⑦杨东东,《哈贝马斯批判诠释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理论》,《山东社会科学》,2011(10)

⑧王安琪,《网络社会如何放大人的单向度—以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为视角的考察》,《国际新闻界》,2011(6)

⑨周波,《无望的救赎:从马尔库塞反观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权力批判》,《大众文艺》,2011(12)

⑩王海平,《在当下中国看阿多诺“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是与非》,《阴山学刊》,2011(3)

⑾李园园,《贺岁片的商品性和艺术性—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视角》,《新闻世界》,2011(6)

⑿程金海,《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湖北大学学报》,2011(6)

⒀王继发,《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新闻界》,2011(7)

⒁王娟、孔亮,《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对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11(7)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法兰克福传播学
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2017法兰克福车展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