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2-04-29 00:44:03裴小蕾
世界文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瓦伦丁芭比乔治

裴小蕾

复古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主题,不管是《午夜巴黎》,还是《雨果》,还是《艺术家》。这些挖掘古董式的做法点燃了电影界各路人士集体怀旧的热潮,这其中包含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对往昔时代的追忆,还有对古典优雅的珍视。其实剥离怀旧的因素,《艺术家》的故事在现代观众看来非常简单,它用的是典型的传统好莱坞式的结构和叙事手法:1927年,乔治·瓦伦丁是好莱坞默片的一线明星,他与群众演员芭比偶遇,在他的鼓励提携下芭比慢慢成名;与此同时,电影界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有声电影的出现挑战着乔治这类“沉默”的明星。乔治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拒绝面对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并企图凭借一己之力,继续拍摄默片以对抗电影发展的大趋势。然而他未能阻止声音进入电影的潮流,自己演艺事业因此停滞。饱受挫折的乔治一蹶不振,但已成长为巨星的芭比依然不离不弃,一直暗中帮助他,终于他凭借歌舞片东山再起。最后,影片的画面定格在两个恋人开心的笑容上。

《艺术家》的最大亮点在于“精致的默片艺术”。当今的电影无疑是一场华丽的视听盛筵,而来自法国的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选择拍摄黑白无声片既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取巧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冒险很成功。他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重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一目了然地将《艺术家》与其它影片区分开来。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导演对多部经典影片的致敬:影片中用同一场景不同时间切换的蒙太奇手法来表现夫妻间关系的隔阂与淡漠,这一技法取自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片中乔治出演的剑客电影,则让人联想到1938年版的《罗宾汉》;影片本身人物关系的发展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几乎如出一辙;片尾的二人踢踏舞则是对金·罗杰斯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这对好莱坞歌舞片时代的黄金组合表示的敬意。

影片中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凭借那不经意的挑眉,略带调侃与嘲讽的笑容,还有标志性的两撇小胡子演活了一代艺术家乔治·瓦伦丁。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但此时正是电影变革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年代,所以他的自信成为了充溢着优越感的偏执。他拒绝改变,孤傲地坚持自己认定的艺术方式,他宣称自己是“艺术家,不是傀儡”,将自己锁定在了过去缄默的世界。然而他可以做出逆流而上的自我选择,却不能左右喜好新鲜的观众的选择。于是,我们看到乔治孤寂的身影面对着空落的放映厅,他无可避免地破产,他依靠典当和拍卖的酗酒生活。他对自己的艺术形式近乎飞蛾扑火般地挽留,但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将自己置身于绝望的苦难中。西西弗斯被惩罚要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为自身的重量不断地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这种无效无望的工作更为严厉的惩罚了。对乔治·瓦伦丁亦然。他不得不独自推着旧日的石头一点点上山,然后嘴角泛起一个嘲弄的笑容看着它极速地回落原地。所有的辉煌如同他那孤注一掷的角色一样被埋葬,他的命运似乎像千千万万个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故事,让人心酸扼腕,只留一声叹息。他的心里没有动摇吗?他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坚定么?影片中有场戏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声音是这个世界最合理的秩序之一,此时电影恢复了有声的拍摄,我们发觉,原来万物有声,玻璃杯碰到木桌的叮当声,小狗清脆的叫声,电话铃声,女人银铃般的笑声,甚至一片羽毛的落地声,只是我们都已习惯这些日常的琐碎,而忽略了它那本无可回避的存在。这些都在他的心里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最后汇集成不可收拾的惊涛骇浪,加剧了他内心的惊慌和孤独,甚至还有自己坚守的意义。他甚至观看了芭比主演的有声电影,在那里他像普通人一样感受到了快乐和美妙,然而更多的是被人遗忘的无可挽回的挫败与失落,于是,他烧掉了自己珍藏的电影底片。

当原先的世界不断陷落,倾塌中的碎片又不断拼贴成新的世界,然而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人不再有勇气去适应这个世界。乔治·瓦伦丁在饭店里巧遇芭比接受采访,芭比谈到默片的过时,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气风发。这时,几乎所有人都能体会到乔治说“前浪为你让路”时蕴涵的无奈与黯然。新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此刻,巨人只能抬头仰望,宝刀已老和代际更替几乎是人类要面临的永恒的残酷命题。电影工业中几乎轮番上演着这场戏: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胶片到虚拟的数字时代,从二维动画绘图到三维电脑绘图,再从电脑绘图到未来的某一次变革,每一次革新都携带着过去的全部水流,席卷了那些为电影事业献出了一生的人呼啸而去,包括乔治·瓦伦丁,包括制作《艺术家》的团队,也包括正在看电影的影人们。每个人都终将被淘汰,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自己如同偶然飘过的浮云般,在人的心底留不下一丝痕迹。斯皮尔伯格曾经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二战”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大概这句话同样能精确地阐释乔治·瓦伦丁们的心境。

如果说乔治·瓦伦丁映照着西西弗斯式的挣扎和电影人自身焦虑的表达,那么芭比就是他们的自省和情感叙述的投射。像所有的新人一样,她没有过去思维方式的负担,乐于接受任何变化。成名后的她既没有得意忘形和老于世故,看着自己曾经的偶像被时代抛弃,看着他日趋寂寥的背影,却仍坚持着对乔治·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敬。她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观看他主演的电影,托人买下他拍卖的所有物品;甚至不惜威胁导演为他争取再次出镜的机会。这几乎是电影后辈们发出的感人宣言:我们没有遗忘,不会遗忘前辈为电影做出的贡献,不会遗忘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披荆斩棘。《艺术家》的片名本身就包含了主创人员的情感表达。这种方式,使电影产生了仿佛是为前辈做传记的幻象,也暗含了对他们的肯定。我们宛如瞥见后辈身着正装,庄严地站在前辈面前。他们向前辈奉上了代表着荣耀与梦想的“艺术家”名号,来弥补他们的遗憾。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后辈的敬意,这部电影犹如是对前辈所做的一次满怀敬意的缅怀和回忆。主创人员为电影起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并不是增加电影的噱头或是戏剧性,而是道出了对所有被淘汰的“老人”们混杂着感伤、惋惜、崇敬的复杂情愫,也泄露了内心深处对业已湮灭的美好事物的追怀。

很多人都会赞叹电影结局绝佳的处理方式。最后一分钟,乔治·瓦伦丁凭借歌舞片东山再起,影片恢复了有声电影的拍摄,循序渐进般地依次出现了喘息声、碰撞声、言语对白、笑声、走路声和喧嚣声,这在90分钟的无声缄默过后显得轻松而释然。男主角发出了自己在影片中的唯一声音:Withpleasure!(荣幸之至!)这是他在经过自我挣扎与自我否定后完成的自我蜕变。这同样包含了电影人心中的一个梦想,一个关于艺术家的圆满结局。此时镜头渐渐拉远,全景俯视的拍摄现场里充溢着喧闹忙碌的员工、杂乱的道具、全身心投入的演员,他们都实实在在地为电影这不朽的艺术形式而全力以赴。最后一刻依次出现的指令:“声音!”“摄像!”到普通但此刻却神圣的“Action!”,导演带领着众人继续这段光与影的传奇。此情此景不仅会引起电影工作人员的共鸣,也会触动每一位热爱电影的观众。它试图表达着一种朴实而纯真的理想,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技术如何革新,令人着迷的光影魅力,始终会吸引我们沉醉其中。

除了对默片艺术的致敬,《艺术家》对现代观众来说却更像是一场与往日的重逢。它剥除了声音、特效、色彩,还原了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方式的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没有声音,它可以轻易跨越语言带来的障碍,回到了用肢体和神态表情达意的朴素源头。在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简单而纯真,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肆意地流泪,开心就夸张地大笑,既不追求故事的深度与情感的厚度,也不追求角色的立体和复杂。然而对于习惯了各种视效大片的现代观众来说,这像是一场考验,当我们在阅尽千百部电影、受过各种感官刺激,自以为心已经麻木不仁、刀枪不入之后,是否还会轻易感动。

事实证明,真正的艺术不会过时。尽管故事没有新意,但导演将好莱坞的叙事方法和法国电影的情怀两相糅合,把一种麦尔维尔式的伤感和悲剧基调带了进来,观众必须拂去喧哗与骚动,才能静下心来进入这个静默无声的世界。打动观众的有永恒的爱情,有英雄末路的遗憾,有对艺术的执着,也有如电影人一般难以重现的集体经验以及由此伸展开来的念旧情怀。看着银幕上那曾经的人物在老旧斑驳的影片里演绎缠绵缱绻和荡气回肠,过往岁月的片段仿佛斑驳的影片在观众心里飘忽而过,那些旧式宽檐淑女帽,那些老式的百货店橱窗,那些一闪而过的路人,每个细节都生动而鲜活。虽然美好的旧日时光一去不返,但幸好还有电影来承载记忆。就好像乔治在关键时刻从火中抢救出来的胶片里出现了当初与芭比共舞的影像,那样美丽,那样幸福,仿佛永远都不会老去。

当黑白镜头斑驳地出现时,美丽的爱情,被烧毁和尘封的故事,是乔治·瓦伦丁的历史,也是电影的历史。尽管数以千计的默片底片已经被压碎成为灰尘,但是在电影人和观众的心里,总有一些东西永不褪色。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进入人的灵魂深处。爱和理想都以某种形式实现了,这就是电影。这个世界变幻出多样的人生,光与影交织的就是现实和理想的梦境。

猜你喜欢
瓦伦丁芭比乔治
每天都说我爱你
小熊和芭比
幼儿园(2020年15期)2020-11-24 13:00:16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山岳的瓦伦丁 Marco Pantani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39
游乐场(上)
芭比的闪亮王冠
当善良遇到诚信
中国信用(2017年3期)2017-05-14 09:58:04
热点芭比
乔治和他的斧子
50%天使×50%芭比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