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摘要: 柞水县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重要的研究价值。柞水文化发展的优势是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劣势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产业主体不够壮大,人才队伍十分匮乏;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有必须面对的挑战。在战略目标上求统一、在政策保障上求实效、在人才瓶颈上求突破、在四大品牌上求跨越是柞水县域文化跨越发展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县域文化; 文化特色; 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 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062-04
柞水地处秦岭南坡,古为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位于长江文化圈的边缘地带、黄河文化圈波延区域的始端地段。因此,柞水的县域文化,既有陕南秦楚文化融合地域鲜明的文化特色,又凸显楚文化区域边缘独特的文化个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党中央这一战略思想,为有效解决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问题指明了方向。笔者借鉴SWOT分析方法,对柞水县域文化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柞水县域文化发展对策。
一、县域文化内涵与研究价值
县域文化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名片”,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所谓县域文化,是指县域经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信仰、艺术形态、民族风情、知识技能以及规章制度等综合性文化现象,是一个县的形象和灵魂。一般来说,它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县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稳定,导致了县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口音、风土人情、价值判断、建筑风格和思维方式。县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文物资源、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宗教、建筑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文学艺术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行业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县域文化不仅在县域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而且也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保证。对每一个人来说,其思想观念总是同本地的文化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一个地方人们的整体观念的更新和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经济发展的力度。县域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发展的动态文化形态,是一种时代文化。各地在竞相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也竞相发展县域文化,县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品牌的竞争。
县域文化这个题目对柞水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同时也是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类别星罗棋布于现实土壤。按照中国行政区划来归类文化所处的地域位置、文化特色等,就能更好地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便于保护,利于开发。而“县”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行政组织机构。中国人的区域风俗和文化认同主要是以“县”为基本单元,所谓乡情、亲情都负载在“县”这个概念之中。“县”意味着家乡、亲人、亲戚、老乡,到了县境,就意味着安全感、归属感。在数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中,中国以县为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心理区域,积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群,这些文化群都有各自的特色、种类和品牌。了解县域文化资源,总结其不同的文化特色,选定文化品牌,提出县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为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具有独特的现实和理论意义[1]。
二、柞水县域文化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 县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从柞水发展历史看,由于柞水土著人很少,生长于本地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十分有限,多数文化现象是随着各地移民的迁徙而“携入”,从隋唐到明清,早期大多数为秦岭以北的“本地人”迁入,后期主要以南方各省“下户人”迁入,他们很多因为朝廷征工、政治流放、战乱、灾荒、垦伍等原因落户柞水,成为文化传播的先驱。移民的复杂性决定了柞水县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比如,南腔北调的语言文化、敬天惜物的生态文化、原始古朴的农耕文化、江南风格的建筑文化、楚风汉韵的民俗文化、神工天成的地质文化、风味迥异的饮食文化、济世养生的中医药文化、遍布民间的宗教文化、星火燎原的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行业文化,等等,都是柞水县域文化特色和魅力所在,非常值得去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引导发展。
2. 县域文化特色鲜明。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以秦文化为背景的“本地人”和以楚文化为背景的“下户人”的文化元素在交融中扬其所长、创新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水乳交融、相互改变,从而形成了具有明鲜地域特色的语言、民俗、饮食、礼教、耕作、歌娱等方面的文化表现。在交融的过程中,目前的“柞水话”就是南方的呢喃软语;“本地人”婚丧嫁娶大多都按“下户人”的习俗规则办理,饮食也像“下户人”那样比较讲究;柞水的绝大多数人喜欢听二黄、汉调、花鼓,这与关中人喜欢听秦腔明显不同。由此推断,楚文化就是柞水的主流文化。因此,柞水的县域文化,既有陕南秦楚文化融合地域鲜明的文化特色,又有楚文化区域边缘独特的文化个性,楚文化是柞水县域文化的主流文化,“携入”、融合、发展是柞水文化的主要特点。
3. 县域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与餐饮成功联姻,推出了“八大件子”、“十三花”、“三台席”、“猴子翻跟斗”等菜系,开发的柞水小炒、鸡蛋闷子、砧板肉等地方特色菜走进西安星级酒店,备受顾客青睐。文化与旅游融合,建成了东甘沟、九天山等10个民俗村,《悲情母子》、《玩命时光》、《小镇》、《院长大人》等多部影视作品在凤凰古镇拍摄,凤凰镇被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精心打造的陕南风情歌舞《竹风清音·渔鼓情》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好评,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柞水渔鼓”为品牌的文艺节目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道德经论坛、世界文化遗产节和西安世界园艺会上演出,县域文化对外知名度不断提升。文化与行业发展相融合。柞水的行业文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工商企业、医药卫生、教育体育、计划生育、党风廉政等行业,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觉地由浅入深推进。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受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文化建设花钱无益,文化建设就是编书唱戏、字画文艺等种种错误思想影响,有的单位甚至有钱大吃大喝,无钱置办文化设施,导致日常文化活动无法开展。文化消费观念滞后,生活方式落后,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玩牌赌博等现象相当普遍。再加上缺乏发展目标的引领,文化建设显得被动、散乱,缺乏发展后劲。
2.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许多文化设施开放度不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率偏低。如柞水没有标准化体育场馆、游泳馆、篮球馆、健身馆、展览馆、电视演播大厅等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县城唯一的迎春广场太小,不能适应居民文化生活需要,已有的文化设施都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用技术等方面书籍相对短缺、体育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活动场地不足,广大人民享用文化服务的深度不够。
3. 产业主体不够壮大。柞水人口总量少、流动人口少,柞水文化产业主体相对单薄,缺少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文化企业的带动,文化产业内容单一,严重依赖经济发展,不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缺乏创新性和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文化产业发展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城所在地,乡镇及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还不够,据统计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占全县GDP的0.05%。
4. 人才队伍十分匮乏。目前,文化人才短缺、专业不对口、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还很突出。全县13个镇,仅有12名文化干部,近年来从各个渠道进入镇文化站的干部有工人、退伍军人和其他行业人员,非文化类人员占据了文化岗位。同时,各类文艺团体没有做到协调发展,致使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影视、文学、手工艺品制作等一些重要的民俗交流、创作停滞不前。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 “四个越来越”的总趋势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这就为大力发展文化尤其是县域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目前,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如何进一步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文化传承与创新日益迫切。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文化的对接直接催生了网络游戏、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新业态,从而也使得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影响力更加深远。柞水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顺势而为,只有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下功夫,才能取得跨越式发展。如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主要在雕塑、建筑、民居改造等方面下功夫,恢复古代商铺文化,使凤凰百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把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用于新农村建设,建成了罗庄等一批具有显著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在地域特色创新上,挖掘推出了南北交融的移民文化、敬天惜物的生态文化、风味各异的饮食文化、济世养生的康体文化等文化品牌,并将其统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更加凸显了柞水县域文化秦风楚韵、南北交融的特点。
3. 政策机制保障日益加强。各级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柞水县委、县政府为了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繁荣和发展柞水文学艺术事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支持文化发展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文化执法实施办法》、《文化建设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群众文化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服务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文化政策机制已成为柞水文化发展和繁荣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 文化旅游前景日益广阔。我国旅游业与文化联姻呈现出强劲稳定的增长势头,这为柞水县域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强调:“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与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旅游在柞水”,柞水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各地,一个山水画廊、休闲怡情的旅游胜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太乙钟灵聚此间,天开形势占秦关,诸峰翠锁金城固,一水清流玉带环。”这是柞水美好山水的真实写照。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县市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据统计,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份额由2004年的0.5%上升到2010年的15%。2011年底,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直接收入2500万元,实现综合效益4.5亿元,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份额由2008年的11%上升到2011年的25%,旅游产业名符其实成为柞水第二大主导产业,这也为柞水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5. 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柞水与西安一岭之隔,直线距离64公里,西柞高速公路的通车运营,拉近了柞水与西安周边大都市的时空距离,融入了西安1小时经济生活文化圈;随着国家交通投资力度加大,西康铁路复线、商柞高速公路相继上马开工,全县3纵2横9路出境的公路主骨架已经形成,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327.7公里。使得柞水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柞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安的后花园,都市第二生活区。这极大地方便了游客来柞水的旅游出行。同时,柞水接受西安大都市文化的辐射最为便利。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 文化整合威胁。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多样化,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价值重新整合和发展成为时代要求。“如何更好地实现人际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对全面发展的追求,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归结起来,就是对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的急切期盼[3]。由于山地文化是柞水县域文化的重要形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柞水人往往在表现朴实、厚道、率直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内敛、固化、单纯、迷信、世故、保守、急利、怠惰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要弘扬县域文化精华的同时、必须扬弃县域文化的糟粕,更重要的是高度注意县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创新。
2. 西方文化威胁。县域文化同样面临着西化的影响。因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特别是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较量尤为明显[4]。这正如美国前总统布什说:“自由在我们土地上的生存,越来越依靠自由在其他土地上的成功。我们这个世界和平的最好希望,就是自由能在整个世界广为传播。”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西方文化对县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
3. 网络文化威胁。网络文化对柞水县域文化发展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具有集成、开发、交互、虚拟性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对以往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发出了威胁,在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速度方面,在信息内容的存量方面,在信息表达方式方面,都具有超强的独特性,可谓是“一网”打尽,尽管网络文化“通吃”所有文化形态的情况目前尚未启幕,但对这个趋势必须有清醒认识。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享受网络这个人类文明最新、最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还要保持县域文化特色,时刻牢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保证。
三、柞水县域文化跨越发展的对策
(一)在战略目标上求统一
柞水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县必须长期打算,扎实工作,最终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总体目标是:坚持城乡相协调、文化经济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文化阵地建设和项目建设为支撑,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各镇为线、以各村为面,纵横延伸,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阵地,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入脑。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更为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有活力,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柞水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到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1%以上。
(二)在政策保障上求实效
要完善一系列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配套政策。建立键全文艺创作机制、文化创意策划奖励机制、重点文艺人才签约机制、重点文艺项目挂牌扶持机制、文艺社团扶助激励机制、文化产业扶持奖励机制等等一系列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采取地方财政、上级项目配套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财力共同参与的机制,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水平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于区域内其他县区;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达到或接近中等城市水平;在完善县城文化配套设施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要在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类农村文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充实农村实用技术书籍、光碟等,发展农村小型体育活动场地、文化娱乐室、电影放映场、镇文化综合广场等农村文化项目,使柞水公共文化设施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开发红岩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使之成为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在人才瓶颈上求突破
要高度重视做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工作,努力为全县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积极实施普及高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强化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文化科技素质。文化单位要选送职工到西安等对口单位学习深造,县职专要开设文艺培训班,为全县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培养更多的人才。要着力发掘文化名人,培养一批优秀的名作家、名画家、名艺人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创作人才队伍。要结合乡镇实际,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善于发现并放手使用乡土文化人才,扶持一批文化积极分子、企业文化活动骨干和农村文化艺人。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要时,可以组建教育文工团,采取“编制在校、待遇从优、进出灵活、集中活动、服务全县”的机制,充分发挥教师队伍文艺人才多的优势,以缓解柞水文艺表演人才不足的矛盾。从长远角度看,还要建立文化人才成长档案制度、重点文艺人才学习培训制度、外聘文艺家等相关制度,建立起全县文艺人才培训网络,完善文艺家任用资助机制。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优秀人才的政策倾斜,着重在户口档案转入、经济适用房购置等领域设立绿色通道。梳理和完善全县现有文化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人才政策洼地。
(四)在四大品牌上求跨越
1. 培育柞水民俗文化品牌。要坚持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深入挖掘和展现柞水诸如婚庆、丧葬、祭祀等民俗文化元素,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根据县域文化特点,选择几个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民俗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和现代化包装,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引进、培育一批集文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使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化。例如成立演艺公司、婚庆服务公司、文艺人才培训中心,增添文化产业门类品种;借鉴县城“新世纪商城”开发的经验,对城区文化产品可以划行归市,兴办文化超市或文化商城。要不断拓展文化创新空间,组织更多的有志趣、有造诣的人才在音乐合成、光盘制作、摄影摄像、广告绘画、装饰装璜、营销策划、奇石花卉、根雕滕编等方面,创办文化实体。
2. 提升和做大柞水饮食文化品牌。要在众多柞水饮食文化元素当中,结合移民源头,吸收和汇集所有饮食文化精华,把各地饮食特色发挥到极致,打造富有柞水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柞水饮食业。
3. 培育柞水民间演艺文化品牌。要进一步挖掘诸如渔鼓、汉调、二黄、山歌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内涵,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整理、提炼、创新、升华,积极推出富有柞水特色的表演项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力度,使它们至少有一项成为柞水文化的专有名片。如,依托“柞水渔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契机,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整理、提炼、创新、升华,积极推出富有柞水特色的渔鼓、山歌、歌舞等表演项目,策划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重点项目,引导柞水已有文化品牌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共同繁荣。把富有柞水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深深打上柞水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4. 提炼生态文化品牌。柞水有着天然、丰富的森林和绿色植被,是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提炼柞水生态文化元素,做大做强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狩猎观光等生态文化是柞水打造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目前,对柞水来说,重点是在五个打造上求突破,即:要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工程、打造一首唱红全国的推介柞水的歌曲、打造一部以柞水为背景原型创作的电影或电视剧、打造一部长演不衰的舞台歌舞剧、打造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和产业链。要探索在秦岭深处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建设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吸引外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县上要成立柞水县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谋划和牵头协调全县的文化产业开发工作。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市场推介,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节和招商引资洽谈会,推出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国民经济计划中逐步增大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比例,努力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理、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1]确保县域文化产业和县域经济以及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王茜.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性机遇[N].新华每日电讯,2011-10-25.
[3]陈光金.期待建构现代人文精神[J].人民论坛,2011,(11).
[4]范定才.任重道远 再创辉煌[J].中国产业,2012,(2).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