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作用辩证研究

2012-04-29 12:52:09张祝平
当代旅游 2012年4期
关键词:相互促进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祝平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作用进行了辩证研究,研究认为: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旅游业的开展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旅游市场的需求可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等方面,反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二者属于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研究同时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相关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相互促进;辩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是存在着矛盾,还是可以产生一种互相促进的互利关系,这种争论在学术界从未间断,至今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综合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并参考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实践,笔者认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只要合理安排,就可以形成保护与开发共赢的模式。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现在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1类120多项,包括民俗传说14项,民间美术9项,民间音乐13项,民间舞蹈13项,民间戏剧及曲艺28项,体育竞技及杂技2项,手工技艺13项,民俗节庆6项,文化空间10项,民间知识8项,中医中药5项,以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体系。近年,在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河南省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具体工作。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省上报的57项中,有20项荣对推荐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下作人员将深入全省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而、彻底、深入的普查,开展了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并命名了一批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以便逐步建立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拨出经费扶持重点项目和艺术家。同时河南省民协对河南的民间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渊源及现状的进行了全而普查,收集和整编,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展演。如“中国木版年幽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幽全国大联展”,“2004河南端午节庆典活动”,“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河南省第一届濒危戏曲汇演”。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实践证明,适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通过科学的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工作大有可为。

目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主要以节庆方式为主,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来集中表现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节庆的形式,打破时空限制,集中展示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主要内容包括举办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的国际原生态民歌、民乐、民间舞蹈和民间绝技、绝活以及特色文化展演活动开展国际民间民俗文化巡演,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开展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舞台精品会演活动,举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大观园活动集中展示民间文学、美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昆曲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苏州昆剧院与周庄旅游公司签订了为期半年的合作协议,约定由周庄旅游公司负责提供演出和演员住宿场地,以及万元演出经费,苏州昆剧院提供每日场折子戏,偶尔晚上加演,周末及节假日或遇重大活动加演场昆剧大戏。“百戏之祖”昆曲成为“镶嵌”在周庄旅游大旗上的一块“金字招牌”,在该镇的“吴文化游”系列活动中担任“领军”角色,“游周庄古镇,赏昆曲艺术”一时成为该镇吃喝声最响亮的“卖点”之一。有关专家认为,在昆曲被列为“世界遗产”之后,苏州昆剧院与周庄的合作举措对保护和发展这一古老剧种意义极为重大山西孝义皮影木偶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素有“三晋奇葩”的美称。近年来,孝义对传统皮影木偶的造型、舞美、音乐、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革新。近年来,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先后与台湾完形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儿童木偶电视剧集,营销世界多个国家。无数的实例已经佐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开发之间,只要措施得力,就会相得益彰,不会形成矛盾的发展态势。

一、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促进作用

1旅游的实质就是文化在空间上的跨越。旅游的实质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别的寻求和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空间上的跨越。旅游对非物质文化有传通价值。通过游客的自主活动,来了解吸收不同于自身文化群体的文化形态,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非物质文化来说是一种“生态式”的保护模式。民族民间文化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基础和卖点,越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旅游地越能吸引游客的目光,传统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则更是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非物质类文化对于旅游来说吸引力更大,因为比起物质文化,它们更容易失传,更加隐秘,不易被外人知晓。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入,将其列入旅游产业开发计划,是抢救、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2旅游业的开展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旅游增强人们对各种文化形式的认知,对文化进行传播,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保护的意识。唤醒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持有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各阶层民众共同行动起来,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旅游部门利用其行业优势,寓教于游,生动活泼,更乐于为人所接受,旅游目的地民众也会认识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会为拥有这样的“宝”而自豪。这样,从游、接两方面营造良好的保护意识和氛围,可以无形中强化全民族关注,才能最大程度上使人们自觉地保护。同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也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方面不断发展变化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旅游市场的需求可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旅游市场的需求可刺激文化传统的复兴,同时激发文化遗产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为其营造了生存繁衍的环境。一些旅游项目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而且,正因为旅游的推动,其功能得以延续,生命力得以加强。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白蛇传”的传说就为故事发生地杭州西湖断桥和镇江金山寺注入了活的灵魂;到广东梅州的游客常常陶醉于客家山歌的旋律中;一些地方的民族的演出、参观活动、文娱活动、节庆假日更是旅游者喜爱的节目: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也都是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中最大比重的就是传统的地方手工技艺品。

4旅游业的开展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决资金难题。旅游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融资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旅游行业的巨大推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但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针对当前旅游层次低、旅游项目少、线路单一,黄

金周成为“黄金粥”的局面,旅游部门在正确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基础上,突破固有的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式,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契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的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文化品位和游兴,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满意度。

旅游业的大力开展可以解决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以缓解政府压力,解决资金压力,真正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运作化,以利益机制调动对非物质类文化的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类遗产更加珍贵,因而更能受到游客的欢迎,能够为旅游经营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在发展旅游、拉动经济的同时,促使所有的人自觉地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现在全国各地都流行着申报热、开发热、文化热,纷纷发掘本地优秀的非物质类民间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宣传、学习和交流,这样不但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且大大地增强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重要的旅游的原动力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和原动力。非物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人类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在这四个文化层中,后三者基本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中国的豫剧、少林功夫、庙会、民间歌舞和习俗等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内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雕刻等)则是重要的旅游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些为部分国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兴趣、认为过时的东西,却是广大海外游客所青睐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遗产,对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品位和地域价值。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品牌属性,往往能够成为当地的独特符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旅游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旅游组织十分重视世界文化遗产对旅游事业的作用,早在1980年就将当年的世界旅游日主题确定为“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和平和相互理解”。1999年,又确定世界旅游日的主题为“旅游业:为新千年保护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宣传促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品牌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层次的审美、艺术、体验价值。能增强旅游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提高本地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弘扬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社会、提升文化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旅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展示自己文化形象、文化底蕴的最佳窗口之一。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发展的载体,浓缩着这个国家的深厚文化,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个根本驱动力,同时没有文化传统和自然关景,旅游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底蕴和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产生旅游品牌效应,同时旅游又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成休闲功能突出的娱身、娱心、娱智的文化旅游产品,既有助于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利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又促进旅游开发进一步开展,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这实质上是简单的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的后果,合理利用,并有所收益,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极大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并筹集一部分资金解决投入不足的矛盾。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因为其现代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小,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得到了保护,而这些地方正好也符合现代旅游所追求的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格调,发展旅游的前景较好。所以只要开发合理,方法得当,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原则

1保护性旅游开发应遵循可续持发展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加工、改造或包装,使其能够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新的存在形态,或将其运用到旅游领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来讲,保护工作重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对非物质进行开发时只有先整理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关注非物质文化中的内核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承载着生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内涵,是广大民众生活当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诸多民族的不成文法多是以口头传承的艺术作品形式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还是民族价值观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与此同时,蕴涵在各民族文化当中的价值观念又构成了这一文化的灵魂。非物质文化事象的本质基础在于它的价值,即在于当地人群同这一文化的关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民众同这一部分遗产的情感联系,只有取得当地人们的十分关注与支持,才能大力发掘和精心保护蕴涵在这一传统中的价值观念。这样,保护才具有了本质性的意义;才能使之呈现为活的文化。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事象,都是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系统当中的,抢救和保护这部分遗产,不能割断和脱离开它与相关环境和背景的联系。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开发者忽略了它与存在环境的血肉联系,我们的保护初衷有时不可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3科学规划非物质遗产,合理区分、分类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有着不同的类别,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将有价值的原始状态、不可再生、不能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以复制并能够规模经营的非物质文化准确区分开来。对于前者要严格保护,确保其

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和生存环境的优化;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在正确指导和科学规划与管理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只有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区分,实施分类保护与开发,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在旅游事业中的开发。鉴于此,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这两个领域中,开辟新的研究课题,力求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学术、管理、操作体系。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加以保护和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国家;第二类,国际组织;第三类比较繁杂,社区、群体、个人、非政府组织等。政府与其他保护主体相比具有特殊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法令法规,设置必要的执法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实行法制化管理。有效地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低档次、盲目、急功近利行为以及滥开乱编的破坏行为,从法律层面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也能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务、价格、工商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引导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资助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好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同时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管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可能随着现代化的步伐逐渐消亡。

5适度引进高科技技术对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强科技力量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高科技手段,提高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效率。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过多的使用科学技术或科学技术的介入又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内在意蕴和神秘气息,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外在躯壳。比如“傩”曾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各方面的信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代替与模仿会使带有神秘文化色彩的傩文化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见引进高科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应有适度性,对于原始状态、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抢救,以加以保护;而对可以复制的非物质文化,切勿滥用高科技进行模仿,否则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其原有的意蕴。

五、结语

不丧失原真性、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吉林省非遗中的许多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开发机制,传统乐器一方面是可制成具有民族气息的旅游商品。另一方面传统的民族艺术经过旅游表演可吸引更多旅游者,从而产生购买力,对此类技艺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旅游的业迅速发展,理应从更高的角度正确认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相互促进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职业技能教师与职业院校的需求差异性探讨
求知导刊(2016年33期)2017-01-20 14:36:34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2:53:35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浅谈数学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