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
信息化理论总是给人们以误解,以为只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去做,就一定能够获得效益。经过10年电子政务建设,我们开始明白,信息化效益的创造远不如书上讲的那么简单,获得效益比建设信息化工程困难得多。
只要有经费,城市信息化规划似乎很容易,很多IT公司会抢着给你做规划,以便于竞争下一步的工程大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其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越不容易发现其问题,这种情况让人担忧。智慧城市建设会不会成为政府未来浪费的重大黑洞,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大量关于信息化的宣传已经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误解,以为信息化建设有效益是顺理成章的。实际上确保有效益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有效益的事情总是小概率,不论多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都不能保证其应用一定有效益。因为决定效益得失的许多因素并不在信息技术之内,信息化的效益是信息技术与外界特殊环境密切结合的结果。效益来自恰当机会选择,来自利用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的结果。
取得效益的难度远远超出了逻辑的范围,效益不是理论能够解决的,效益的创造需要超出理论逻辑的思考。信息化建设要获得效益,必须要非常关注细节、关注特殊环境。效益需要新思维方式,或许需要一种不同于理论家的思想方法。我们注意到,小说评论家往往不善写小说,音乐评论家也不善作曲,因为评论与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同样,IT理论家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在谋取信息化效益方面我们可能更需要学习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在谋求城市信息化效益的规划中,单单请教信息化理论家是不够的,企业家的机会灵感会更有帮助。专家的建议与企业家的建议往往有很大区别,专家喜欢提原则型理论建议而很少提行动型具体建议。企业家却热衷于提“点子”建议,告诉你具体做什么事会得到何种好处。企业家习惯于从结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关注的不是逻辑而是机会,企业家认为效益来自特殊的机会。
企业家思维对政府智慧城市的规划应有所启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效益,效益是综合性的要求,是一种不确定性问题,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信息技术理论的范畴,效益的规划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发现特殊机会因势利导的艺术。
智慧城市规划者兼顾理论导向与机会导向是有好处的,迷信信息化理论只能使信息化趋同,既无效益可言更无艺术可讲。效益不是信息化理论的必然产物,技术再先进,效益的取得也不会顺理成章。学习企业家的机会思维、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会对信息化规划水平提高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