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 互动反馈技术的概念
具有一对一特性的互动反馈技术是基于多媒体教室,由师生群组遥控器、接收器以及平台软件构成的课堂信息化应用技术。一对一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根本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这类技术来增强学习效果,前期的重点在于不同学科与年龄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优先保证支持教室内的有效学习。
1.基本特点
(1)教师依托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在课堂上的某个教学阶段,提出认知问题;每个学生拥有一个互动反馈设备(遥控器),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都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进行即时反馈,通过选择、判断、抢答、抢权的集体互动方式参与教学。
(2)互动反馈平台软件通过接收器收集群体反馈信息并即时自动统计、呈现,使学情差异可视化;教师借助差异统计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调控教学。
2.基本教学功能
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教学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有效调控教学,引导思维过程,强化训练双基。
● 互动反馈技术的问题教学策略
1.支架题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为学生的新知构建阶梯,借助支架的支撑作用平缓新知构建过程中的思维跨度,促使全体学生经历认知过程,借助反馈信息所产生的评价作用,增强学习效果。
案例1:《倒数的认识》
这一内容的学习目标是要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一般方法,会求分数和整数的倒数;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通过理解“互为”倒数,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当学生概括倒数概念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利用选项,帮助学生加快总结的步伐。出示按点一(如图1)。
当教师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时,学生往往回答“乘积都等于1”,而概括不出这些数的具体特征。此按点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给定的选项(支架)中寻找线索,依托线索(支架)的支撑作用,加以甄别、推断,构建新知,获得高效课堂效果。然后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互为倒数”的数学概念。出示按点二(如图2)。
设计意图:选项①是看学生能否记住倒数是指两个数的乘积是1,而非两个数的和是1;选项③是考查学生是否记住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不是三个数。意在通过问题内容透露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倒数中的几个关键部分的概念。
操作策略:出示按点;互动反馈;揭示即时反馈后的统计信息;根据学生选择的正确率,判断学生对倒数概念是否认识到位,从而获得调控教学方向的敏捷性;依此为支架,快速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进程、方法及策略。
2.调控题为学生理清概念、引导思维
教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可在易产生概念理解分歧或思维分疏的关键节点上,根据反馈信息有效澄清模糊概念,启发后续讨论帮助学生理清、纠偏,实施因材施教,整理内在思维,将学生引导至正确思维走向上来。
案例2:《旋转》
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该课的重难点,教师可进行如下设问,依托反馈结果组织学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性质,出示按点三(如图3)。
设计意图: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的重难点上,预计学生对“形状、图形两个概念混淆;旋转中心的概念不清”,于是把这些概念放在选项中,进行了IRS问题设计。
操作策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互动反馈操作并揭示差异;利用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与形状的区别,比较两个概念哪个能更好地表述图形的旋转性质。
3.检测题或练习题达成知识目标
依托互动反馈技术进行随堂评测,即时评估学习效果,及时反思和补救;增加课堂练习,减少部分作业。
案例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在学习研究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放大的特点后,教师出示巩固练习(如图4)。
设计意图:进行诊断性测查,巩固新知练习。
操作策略:出示按点,引导启发,把常见的平面图形放大的特点扩展到不规则的图形;互动反馈并揭示差异;组织课堂讨论,对图形的放大的特点进行巩固及归纳性总结,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调整;让学生观察从D到A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图形的缩小特点。
随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现的图形放大缩小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互动练习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的理解并进行终结性测查。
操作策略:通过用IRS设问加强对比——在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练习的最后设计了其他开放性(变式)练习。
● 互动反馈技术促师生发展
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到课堂,改变了过去课堂完全由教师把控的情况,按点反馈出来的数据经常和教师对学情的预设不同,教师最初也不适应,感觉课总上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总结出课堂上出现这种状况是正常的,进行有效调控的最好法宝是课前深钻教材,做好各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预设,在备课上下功夫,从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做法如下。
1.课前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级、分解,围绕目标进行活动设计,布置预习;或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主要环节进行活动设计,每个环节(或活动)设问引导,布置预习。学生围绕分解的目标或内容问题线索增强预习。
2.课中
教师结合目标检测的预设按点问题与学习生成引发思考,或者结合主要环节的活动设问引发思考;借助目标检测或活动设问的反馈差异及时评价、调控教学,减少无效或低效环节,拓展延伸,实现优化,提升效果,提高效率;学生全员参与,在互动中构建,在合作中探究,结合练习和评测加强自我评价。
3.课后
师生借助按点反馈数据展示达成度信息,共同关注学困问题,及时反思、补救;或借助按点反馈数据展示出来的认知差异信息,加强探讨,进一步理清认知概念。
实践、反思、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研究、相互融合的过程。课堂教学是研究,课后反思更是研究,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即时反馈数据为教师提供了课后反思依据,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应关注课堂生成,也应关注实践后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