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明
竹,虽然是普普通通的植物,但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堪称千古咏颂的对象。大自然的景物充满着美,或精致婉约,或粗犷豪放,或巧或拙。然而,竹,君子之风,一干铁骨,几节虚心,可以说是种种美的和谐统一,远观大气,近品婀娜,自然之象,内涵之丰,魅力无穷!
一、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几十年的兴趣爱好,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书画有着浓厚兴趣,加之生长在陶瓷艺术之都景德镇,亲属同学中艺人众多,艺术熏陶平添了更多爱意,还有工作于教育、宣传文化岗位,职业之责也使我对艺术的钟爱增加了内在的动力。几年前,清代郑板桥传世的《墨竹图》,生发了我对竹画的热爱和追求。竹画寓意好,画法与书法相近,既练笔又造象,还可抒发情怀。进入到竹文化的世界,细细品味,我深深感悟到:一部中国竹画的历史,映衬出中国绘画表达精神、创造意境、促发灵心的特质。以墨写竹始于唐代,勃兴于宋代,鼎盛于元代,清代名家辈出,灿若星辰,墨竹更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载体,无数经典作品让人领略竹的形象和神采,使竹画成为影响甚大的社会现象。从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到清未的“杨州八怪”,都是以竹寓人的谦谦君子。最典型的是,郑板桥集众家之长,潜心深入生活,他在晚年所作的《竹石图》上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以书入画,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书,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他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创造了一种清瘦雅脱,瘦劲挺拔的画竹风格,拓展了当时的画坛,更为后人所重。
闲暇中,我钟情于竹,专攻不舍。咀嚼《竹论》,求教老师,研习作画。我知道:要画好竹必须一手伸向传统,更要一手伸向生活,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这泓清泉”。我和老师同行,节假日几次专程去县乡观察竹林。老师悉心指导,竹形、竹影、竹态、竹情、竹境,都需细心观察。看睛竹、风竹、雨竹、山竹、夜竹以及春夏秋冬四季之竹不同品种和不同季节的竹,看竿、看枝、看叶,不同方向和情态,注意变化。大自然的竹,好比“尤物”,潇洒临风,卓然多姿,其形象、其节律、其气势,映入眼帘,沁人心脾。之后的习惯中,只要遇到几簇竹,都会有意无意地驻足静观一阵,睡梦中有时也会忍俊不禁,眼中之竹变为胸中之竹,伴我身心,印象挥之不去!
二、从“体中之气”到“笔下情怀”
老师告诫我,画好竹,必须加倍练好书法,书法功底不厚实,画竹无异“缘木求鱼”。古之写竹大家同时都是书法大家。我求证着,苏东坡书法好,偶为墨竹,皆有气象;赵孟頫书法出色,枯木竹石,流传千古;郑板桥以六分半法书写竹,刚劲潇洒,一代大家。
书画同源,画竹和书法联系密切。古人以书法用笔来分解墨竹的组合,如篆书为杆,草书为枝,隶书为叶。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上题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本来同”,就揭示出书画同源的本源关系。
从柳公权《玄秘塔》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我坚持描临,研习“永”字八法中的笔画。“侧”,即点,具右顾左瞰之势;“勒”即横,取其劲涩之势;“努”,即竖,直中寓曲势;“趯”,即钩,蓄力聚势;“策”,即挑,呈扬鞭之势;“掠”,即长撇,造型似利剑;“啄”, 即短撇,势锐而疾出;“磔”,即捺,势展力中。以书入画,异曲同工,放大了优势,增强了笔力,强化了节律。气沉丹田,体中之气动作开来,笔下的竹更加形神俱足,更有韵味。
为使竹竿和竹枝用笔柔韧富有弹性,生意边绵,我让老师用绳绑住我右手的两根指头,手腕带动手臂,顺逆往来,反复练习,坚持下来,形成直中带弧,节律顿挫的效果。竹竿、竹枝形神毕现了。特别是活泼小枝的弹性可见,巧媚而有韵致,给人一种微风中轻摇之感,更能彰显竹子的生命力,得到画友们的好评。
三、从“用心写竹”到“一叶知秋”
仰观画竹大家,将艺术推进到全新的境界,造型和内蕴,都尽情抒写情怀和志向。几杆竹枝,几撇竹叶,挥发得生机活跃,异新纷呈。这里的竹,已然成为大的时空,悠远的意境。从“用心写竹”到“一叶知春秋”,其中饱含深邃的哲思,寄托高迈的理想。
首先,要摒弃功利心,去谋求笔与墨的融合,心与手的融合,有形和无形的融合,艺术和精神的融合。竹,被历代文人奉为清物,为君子心仪的高标典范。白居易著《养竹记》,实为以竹为师为友的“以竹养人”,要以竹的“固、直、突、贞”四大贤德树德立身,砥砺言行,以明镜写照,以鞭策自身。
其次,不仅要追求结果,更要追求过程。我在学习郑板桥画法、体现其遗风的《墨竹图》瓷板创作中,一边绘数株清瘦的墨竹,老杆新篁,力求疏密有致,画面简洁,显出俊逸;一边用心书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行书一首,使郑氏竹、字、诗于一体,这个过程,使我获益颇深,它再现了板桥老人风格的墨竹形象,张扬了感人的民本精神,升华了情感和艺术水平。
再次,不仅做“加法”,还要做“减法”。在竹画实践中,常常会习惯于这里加枝,那里添叶,从整体上看,画面满,构图的意境难以显现。老师要我“忍痛割爱”,思考在较满的画面中做“减法”,恰到好处地减枝删叶,以简约美来突显意境。此后的创作中,我力求把握好“加”与“减”的关系,意在笔先,重在意境,使竹画清秀可掬,卓然挺立。瓷板画《墨竹图》较好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被一家国家二级馆收藏。
“岁寒劲节谁能识,凭仗清风是故知。”
人们说,竹画通人性:个字写竹,取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介字写竹,意蕴倚天耿介的气节;分字写竹,心存雅俗虚实之鉴;一字写竹,全在直抒胸臆、随意挥洒之间。以竹为主题的书画艺术实践,给我以文化的信息,也给我以不懈追求的勇气。竹的形神和品格将激励我用心去提高艺术修为,建设更美好、更和谐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