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洲 龙恺
高温铜红釉以铜作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经高温烧成后形成鲜艳的红色。铜红釉的正常显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基础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窑内气氛和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往往因微小变化即导致发色失常,甚至同一配方同一窑烧制也会产生色调差别,因而其工艺难度较大、烧成率偏低,传世品较少。在占代被视为名贵品种。
一、清康熙铜红釉工艺成就阐述
康熙铜红釉以郎窑时期最为辉煌。郎窑为郎廷极主持窑务时的景德镇官窑。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前往御窑厂驻厂督造,至康熙五十一年止,虽然历时很短,但却是康熙官窑成就最为集中的阶段,铜红釉即是郎窑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产品,因郎氏得名而称为郎红釉。康熙时人许谨斋曾有诗盛赞郎红曰:“中丛嗜占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地水火风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郎窑红在外观上有以下几大优点:其一是釉面光泽度极好,釉面莹润透明,具有强烈的玻璃质感;其二是釉的流动性较大,口部常有脱口,因底足旋削工艺很高,流釉下垂但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美誉;其三是釉面鲜红而均匀,恰似初凝的牛血,因而西方人又称之为“牛血红”;其四是器物里外开片;其五是釉面较少有针孔与桔皮现象;其六是底足呈米黄色和浅绿色,俗称火汤底和苹果绿底。
除驰名中外的郎窑红外,豇豆红亦是康熙铜红釉中颇负盛誉的一代名品。豇豆红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称呼,色泽酷似豇豆故名。豇豆红色泽幽淡清雅、柔和悦目,其釉面布满绿色苔点,绿点本是工艺缺陷,但却与淡红相映成趣,颇具特色,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的烧成难度更甚于郎红,专供内廷使用。康熙时期铜红釉产品还有祭红,与郎红之浓艳、豇豆红之柔淡相比,祭红独具一种深沉之美,其釉色通透、呈色均匀,釉如桔皮。
郎红、豇豆红、祭红等各种铜红釉争奇斗妍,共同缔造了康熙铜红釉制作的高峰,开启了清代铜红釉的繁盛局面。在康熙铜红釉发展的基础上,其后的雍正、乾隆时期铜红釉亦精彩纷呈,成就斐然,工艺传承,绵延至今。
二、清康熙铜红釉发展推动力解析
康熙铜红釉之所以取得极高成就,将失传已久的铜红釉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深层因素,正是在各种积极而声利的内外部因素推动下,康熙铜红釉才得以取得卓越而突出的成就。
康熙官窑的正式恢复是铜红釉复兴的最重要基础,而官窑得以恢复也应归功于康熙帝对工艺美术的嗜好。清代帝王普遍对工艺美术具有极大热情,以满足其审美之求与生活之需,而康熙帝显然对此有开创之功。康熙帝尤对前朝官瓷名品情有独钟,其恢复官窑之主要使命即是恢复制作明代色釉瓷。铜红釉是明永宣时期的名品且多年失传,康熙帝力图通过官窑恢复其生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官窑对铜红釉生产的重视不仅出于满足康熙帝的个人爱好,也是出于宫廷祭祀礼器的实际需要。明代洪武时期时即规定祭祀中必须用瓷,且对用瓷之色亦作出相应规定,如天、地、日、月四坛分别使用青、黄、红、白四色瓷。康熙中期,天下大定,康熙帝急于恢复旧制以稳定国家政治,确定其正统地位,故官窑确立以后全面致力于各类单色釉瓷的制作,而铜红釉技术因失传而成为需要着力突破的工艺难点。
杰出督陶官是官窑得以恢复和发展铜红釉工艺的重要保证。康熙官窑的第一位督陶官臧应选所主持的臧窑即已初步恢复与发展出各类单色釉,其全部成就集中于色釉瓷上,不过其是否已造出铜红釉则尚不可知。而至督陶官郎廷极时,在其大力督造下,具有鲜红色的铜红釉瓷被成功地制作出来,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结语
铜红釉在古代一直被视为珍品之瓷,自唐代创烧以后,明代前期才告真正成熟,但其后一度失传,而在清康熙帝的亲自关注下,铜红釉才得以复兴并发展。康熙铜红釉也应此成为一代名瓷,不仅成为宫廷用瓷宠儿,亦曾经成为西方国家千金求藏的名品,后世仿品甚多。如今,在新的工艺条件下,铜红釉烧制已经不再如古代般艰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颇具民族气度与情怀的中国红,开创出铜红釉发展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