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角膜切开,用准分子激光一打,然后再将角膜复原,只需5到10分钟,近视就成为往事。然而这现代科技的手术背后,却是非不断。
准确、安全、稳定,头顶这一系列光环,LASIK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在过去20年间风靡全球,令无数近视患者摘下了眼镜,轻松地看清世界。
然而今年2月14日,被称为台湾“激光近视手术之父”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今后不再做激光矫正近视手术,掘称是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判断可能与当年动手术后眼睛角膜辦发炎有关。
蔡瑞芳的“封刀”言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国内眼科医学界,引起公众对该手术风险的担忧。
谁来帮助患者
在发表上述言论后,蔡瑞芳又补充解释道,LASIK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近视手术,能够非常精确地矫正近视者的度数,成功率达997%,但视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容手术有闪失,因此比做手术更重要的,就是要能先找出不适宜做手术的患者以避免并发症出现,
对于蔡瑞芳的话,大王认为并无不妥,“蔡医生的忧患意识是现在很多医生没有考虑到的。”
10年前,大王在沈阳松辽激光医院做了LASIK手术,术后他并没有不适的感觉。但今年1月大王的视力急剧下降,还得了圆锥角膜。
“当年我看了医院的宣传才动心的,而且医生的介绍让我对手术非常有信心。”大王说。
现在大王最关心的是眼睛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对于圆锥角膜没有有效的抑制办法,我只能戴RGP眼镜来矫正视力,可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摘下眼镜又看不清,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大王觉得医院最大的过错在于没有在术前告诉患者手术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是极力宣传手术好的一面。
锦江也认为LASIK手术的最大问题是虚假宣传,“他们不应该说LASIK能够治愈近视。”
一年前锦江在北京军区总院做了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3个月后就得了飞蚊症——患者眼前会出现黑点,并且会随着眼球的转动而飞来飞去,好像飞蚊一般。
锦江到医院投诉,医生却告诉他飞蚊症与手术无关,是由过度劳累造成的。后来锦江到其他医院去求诊,发现飞蚊症治不好,而且也没有好的办法缓解。
韩子,1999年在当时的南京红十字医院眼科中心(现东南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13年过去,眩光、重影、干涩疼痛的现象从未消失。
中国究竟有多少在术后得了并发症却无从寻求帮助的患者,官方并无明确统计。
对于近视患者,锦江告诫道:“不要轻易做手术,否则后果无法预料。”谁来评估标准
蔡瑞芳发表“封刀论”的两天后,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包括眼科界唯一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在内的十多位专业人士发表声明,称激光矫正手术安全有效,其近期和长期并发症很低。即使发生并发症,只要及时治疗,是可控和可治的。
2月15曰,我国眼科行业唯一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发布澄清公告称,该手术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相当安全、成熟的手术,台湾某医师认为该项手术会出现后遗症的说法,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回应说,全球每年1000万人进行该手术,中国大约有100万人,出现几百例并发症属正常,这与手术质量有关,而公司近两年医疗事故率一直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內。
记者曾就LASIK手术咨询过南京市两家民营眼科医院,但均遭到拒绝。南京爱尔眼科医院以“请到公司总部咨询”为由婉拒,南京东南眼科医院则明确告诉记者“我们不需要(采访)。”
对于LASIK手术安全性的争议并不限于国内。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前任官员莫里斯,瓦克斯勒就向FDA提交一份抗议书,呼吁FDA召回所有的LASIK设备以杜绝该手术对眼睛的永久损伤。不过FDA回信称此事尚需更多的调查,暂时没有达成结论。
LASIK激光疗法最早诞生于上世纪8。年代末,但直到1995年末,FDA才对其放行。
FDA表示,对于激光疗法长期安全性的评估尚不充分,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如一些患者失去部分视野、部分患者发展成千眼症、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等等。
FDA强调,长期的数据尚不可得。LASIK是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1998年,LASIK手术的第一台激光器被批准使用。因此,长期的LASIK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
距离LASIK手术问世至今不足30年,对于该技术的诸多评估尚属空白。但已有研究证明,激光设备的精准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有着直接关系。
事实上,FDA就是采用审批认证的方法,对激光设备进行管控,以降低激光疗法的风险。
谁来降低风险
那么,该如何降低LASIK手术的风险呢?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育良教授根据多年行医的经验,向记者做了解释。
接受采访时,王教授刚从手术台下来,还没来得及脱丁手术服,他就开始对记者解释他对风险控制的看法:“这就好像吃鸡蛋可能会噎到。我国每年治疗上百万的病例,其中一小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说明这个手术是有风险,但通过良好的措施,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LASIK手术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王育良很认同FDA对激光设备的严格把关。“手术设备是降低风险的关键。”他说,“LASIK手术设备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需要不断地克服既往手术操作中出现的种种缺陷才能保证安全。我们医院的激光设备是五年一换代,现在用的是最新最先进的全飞秒激光设备,这就保障了手术很高的安全性。”
对于大王等患者的遭遇,王育良很同情,他认为这反映了我国在LASIK手术监管上的缺陷。“医院做手术,一定要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据我所知,现在只要是负责任的医院,就一定会在术前请患者签知情同意书,还会严格监控手术的流程。”
王育良还认为,有一个成熟的医疗团队也很重要,由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团队不断跟进手术进程,及时发现和改进手术缺陷,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
去年8月,卫生部发布《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规定从2012年2月开始,医院实施LASIK等手术都应遵守卫生部颁布的卫生行业标准。其中对手术的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手术医师的资质及设备的使用年限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激光机最多只能用10年,手术医师、操作人员均需有上岗证。
王育良认为这个法规的推行对LASIK手术的发展是一大利好。“必须遏止虚假广告满天飞与无证医生上岗的现象,既然国家规定了标准,医院就要严格执行,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风险。”
谈到患者对手术风险的顾虑,王育良认为:“做不做LASIK手术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个手术有点美容的性质,是否要通过手术来摘掉眼镜,要患者自己做出选择,如果要做手术,就一定要选择有资质、有先进设备、负责任的医院。”
正是野菜上市时
我们的祖先采食野菜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诗经》。《关雎》有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绘了当时的年轻女子在灿烂春光中采摘荇菜的情景。
在漫长的经济不发达时期,虽不乏苏东坡“初闻蒌萬美,初见新芽赤”、贺知章“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韦庄“爨动晓烟烹紫蕨”式的诗人雅趣,但总的说来,野菜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布衣百姓的意义主要还是“充饥果腹”。在漫长的饥荒年代里,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困难时期”,野菜一直是和食物匮乏的痛苦记忆交织在一起的。在贫苦人眼中,“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在童年的记忆中,采野菜就像周作人笔下“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式的童趣,满是好奇与新鲜。而今食物已经丰富到了令人无所适从的地步,采食野菜对于我们又意义何在?
要我说,采食野菜之于现代都市人,既不为充饥,也无关“风雅”,甚至也不止步于童趣,而是一种健康之道。首先,野菜的营养素,特别是微生物和矿物元素丰富,一般都比栽培蔬菜含量高,而且它们大多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吃惯了高油、高盐的食物,来一点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野菜,不仅爽口,对我们的健康也大有裨益;其次,采摘野菜时身处大自然的环境中,那满眼的绿意和包围着我们的清新空气,会令我们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此外,采野菜时需要在山间攀爬、在草地间搜寻,还时不时要蹲下来,对于我们这些“四体不勤”的都市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全身性锻炼。所以,不妨选个明媚的春曰,携一家老幼或三五好友去郊外采些野菜来吃吧,现在正是采食野菜的好时节。
本期专题我们为您提供了一张全国野菜地图,以及常见可食野菜的习性特点、采摘时间、保健价值和经典菜品,还特别奉送采食野菜的贴心提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