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华,莫文萍,魏凌基,曹连莆,李诚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和质量以及覆盖范围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从石河子大学农科研究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入手,探讨了影响农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2-0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和质量以及覆盖范围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欢迎,但这种大幅度扩招方式,也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凸显出来。本研究在对石河子大学农科研究生质量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比较。为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缩小我校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在学术水平方面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一、农科研究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对石河子大学农科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农科研究生生源、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授予学位率、优秀论文率等)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农科研究生生源较差。近四年从我院的研究生招生来看(见表1),除了本校保送和考上的少部分学生外(约占1/2),其余近一半研究生是其他学校的学生调剂过来的。本校基础好的优秀毕业生,往往考到其他院校,而外校调剂来的学生多是内地院校未能录取的学生,有些学生本科学习的专业与录入专业相去甚远,以至于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农科研究生入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低。从近4年招生的研究生的情况来看,农科研究生入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比较低(四级通过率<30%,六级通过率<10%)。这与国家对农学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英语分数线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入学后研究生通过刻苦学习,四、六级通过率有所提高,但与知名高校相比还是较低。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学位申请的英语条件是355分(含355分)以上或百分制的50分(含50分)以上,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英语成绩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而不能按期毕业。特别是农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近22%的研究生英语未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这不但影响了部分研究生拿不上学位,还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和考博。
3.随着农科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素质有所降低,英语和论文不过关直接影响学位授予率。就2005~2007年农科毕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过线率(355分)和学位授予率的调查发现(表2),英语过线率平均为85.72%(英语六级通过率不足50%),学位授予率为84.42%,优秀论文率就更低(平均不到5%)。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学生入学时英语底子就差,再加上繁重的科研任务,给学生造成非常大压力,结果英语和论文都没有做好。问卷调查中53.6%的研究生认为英语未通过学校规定的分数线是没有获得学位的主要因素。可见,英语成了制约研究生授学位的最重要因素。
二、影响农科研究生教育质量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其水平体现高校研究生培养水平,并且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影响我校农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导师水平、培养计划和保障体系。
1.导师水平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生导师的水平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研究生质量的高低,除研究生本人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导师的水平。根据《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和《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农学院在2007年5月召开了导师复查评审会议,对导师资格进行了认真评议和认定。通过审查(表3),发现农科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研究紧跟国内外研究热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前沿性。绝大多数导师对学生能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体现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学术修养。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73.9%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不仅有项目而且博学多能,德才兼备,对其成长和研究论文影响非常大。
农学院农学专业下设8个二级学科,共有62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有7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导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76.8%(博士学历占56.4%),共承担了国家948、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春晖计划”和973前期预演项目、省部级项目及石河子大学项目等100多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22篇(年人均发表论文2.1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①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一些中青年导师的晋升周期普遍较短,某些导师个人的学术积累时间偏短,学术造诣尚不够深厚。②外聘导师投入精力不够。农学院8个招生的硕士点中有些因为本院导师力量不足,尤其是两个有博士招生资格的点,博士生导师远远不足,从外单位聘请了部分导师,这部分导师虽然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但在学生的学习、实验以及论文写作各阶段对学生管理和关心不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2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其论文实验和成长不太关心)。③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较国内知名院校还太少,尤其是SCI数量远远不够(人均不足1篇);在国内、国际的学术界地位与影响还远远不够,在农科62位博、硕士生导师中目前尚无一位院士。
2.培养计划的调查与分析。培养计划是根本性因素。研究生的培养一般是在专业培养机制内制定培养计划,按照培养计划进行分别培养。因此,培养计划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农科每届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都根据学位点制订的培养方案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确定,基本上合理。问卷调查显示75.6%的研究生认为学院制订的培养目标与自己的期望值基本一致,培养方案制定的比较合理(89.3%),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满意(80.4%)。但目前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j当前研究生必修与选修课目设置与学分分配比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科目中政治理论和英语学习占的比例较大,而真正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占的比例较少;k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偏长(3个学期),能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不足,不利于出研究成果;l有的培养计划比较分散,导致有些课程只有1或者2名学生选;m少数导师在给学生制订培养计划的时候为了修够学分选一些与学生研究方向不太相关的课程,或者选的课程学分远远大于32学分,这无形中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负担。
3.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保障体系是制约性因素。调查发现农科研究生保障体系主要有学费和研究经费的保障、实验条件的保障、图书信息的保障以及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等几个主要方面。①学费和助学金的保障。近3年,在国家给予石河子大学公费指标一定的前提下,第一志愿报考的硕士研究生上线人数小于等于公费指标都能够享受公费指标,在同样的前提下,2007年,大学招生政策上又进行的调整,在调剂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一定名额的品学兼优的调剂生为公费生,还对一志愿第一名的研究生设立了优秀生源奖,每优秀生1000元的奖金,较好地解决了这部分优秀学生学费的后顾之忧。对部分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研究生,农学院研究生办积极为这部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生助学贷款的调查,发现每年学生出具相关的特困证明和申请,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贷款,这就保证了贫困研究生的上学问题。同时,从2007年开始,大学实行助学金制度,每位非在职、非定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月均有200元的助学金;非定向、非在职的博士研究生每生每月有300元助学金;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助研岗位,经过院校审核后可获得每月600元的助研费用。这些与内地高校相比都是非常优惠的。②培养经费的保障。按国家规定,农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生共有3200元的培养费用,博士研究生每生共有7200元的培养费用。除此之外,研究生导师还积极申请课题,填补研究生实验经费的不足。在每年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查时,导师课题经费不足1.5万的就取消其导师资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科研究生的实验经费。③实验室建设、公共测试分析中心建设(大型仪器)、图书馆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等因素的调查。农科作物栽培学、植物育种、植物营养、植物病理等几个学科研究生的实验主要依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较为先进、齐全;我校校园网已开通到学生宿舍,信息通畅;图书馆有中、外文书刊231万余册,另有SDOS、VIP等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20余种;并与国内1000多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基本满足了全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实验室条件大为改观,但调查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①导师事务性工作太多。导师们大多都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务,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每年有太多的会议要参加,有太多的琐事要处理,有太多的表格要填写,要申请课题,要购买设备,学生要管理等占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加上办公条件的不理想,工作效率低,能真正用来考虑学术发展的时间太少。②大型仪器集中管理与有效使用不足。目前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但真正会使用的人很少,造成仪器的使用效率较低。这样即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不利于提高天大整体科研水平。③图书外文信息系统相对较为匮乏,学生反映很多外文资料看不到,查不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想和论文的研究水平。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科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招生生源较差,每年近一半研究生是其他学校调剂过来的学生,有些学生本科学习的专业与录入专业相去甚远;录取分数线较其他专业偏低,英语基础较薄弱等,这些也成为了农科研究生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缩小边疆农业院校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差距,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资助项目: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项目(YJZX200730)
作者简介:李卫华(1968-),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