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
“让科学流行起来”听起来总归耳目一新的。流行与商业同行,而科学要与流行并联却并非易事,商业也许是它们之间的桥梁。
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让一群科学怪才走到了荧屏前,居然也获得了观众意想不到的热捧。剧中的Sheldon对中国的美剧迷来说有点遥远。不过,如果你喜欢Sheldon,也许你也会对姬十三的故事感兴趣——一个对科学知识传播有着特别癖好的家伙。
“海岛生活了19年,学了11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写过一阵子专栏谋生,后来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姬十三在微博中这样自我介绍。正如介绍的那样,他拥有两套名片和身份,一是社会公益性团体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一是果壳网CEO嵇晓华。在朋友眼里,那个低调、文艺的理工男姬十三,倒是越来越有点CEO的派头了。
爱“挑刺”的理工男
2011年6月28日,科学松鼠会出现在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焦点访谈》栏目中,主题是:让科学也流行。这对姬十三来说,意义重大。小众的科普俱乐部立即声名大噪。之后的日子,对姬十三来说,产生多个戏剧性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和其他松鼠们爱挑刺的个性。
2012年1月中旬,科学松鼠会成员、哈尔滨医生李清晨发表文章《警惕洋骗子对我国恶性肿瘤病人的欺诈》,将“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以及“抗瘤酮”推上风口浪尖。姬十三大概记不清这是科学松鼠会第几次向他们认为的“伪科学”开炮了。
为科学的理想,传播科学知识的冲动可以追溯到2004年,已是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嵇晓华突然厌倦了无休止的实验,想写点什么。于是,他把自己的一篇论文改成了一个有关于“猴子博弈”的小故事,落款“姬十三”,发到了很多杂志编辑的邮箱里。几个月之后,一本科学杂志的主编给他回了信,对姬十三俏皮幽默的文风产生了兴趣,很快,初出江湖的姬十三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7年当他结束学习生涯时,毅然决定以笔为生,不料,半年之后,便感觉到资源枯竭。这让他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2008年4月,他尝试笼络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科普写作中来。在姬十三设立群博之后,响应者云集,主力作者多是国内外的自然科学类博士,或受过科学专业训练的人,能用轻松笔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这便是科学松鼠会的雏形。
在姬十三看来,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就这样,每一次大灾大难时,科学松鼠会都会第一时间出来答疑解惑。
也有异见者认为科学松鼠会在发国难财,国家灾难越多,似乎科学松鼠会的名气就越大。姬十三有他的解释,每次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公众都特别需要一些针对事件的科学解释。我们不过是借着各种事件的契机,将人们的关注吸引到科学、科技上来。就像“周老虎事件”让很多人开始热衷于相片分析技术,对科普而言,这就是机会。既然我们有这样一支团队,能提供最专业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对各种谣言进行及时的澄清,在引导正确舆论方面做出努力,并对各种知识给出权威的解读。所以,汶川地震、毒奶粉事件、蛆柑橘事件发生后,科学松鼠会博客上的文章总会受到格外的关注。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还将“‘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 与“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共同选入当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2009年姬十三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科学嘉年华”,通过演讲、沙龙、现场实验、科学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学青年的大聚会。
正是2009年10月底的科学嘉年华,让姬十三的科普事业发生转折。尽管这是松鼠会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活动,但9月中下旬才开始寻求赞助。“幸好兴业全球基金表现得很爽快,否则就完蛋了。”现在回忆起来,姬十三还有赌局险胜后的胆战心惊。嘉年华当天2009年入冬第一场大雪的突然而至,活动地点北航突发学生甲流而取消互动体验环节。结果却令姬十三颇为感动,400人的会场来了将近350人。
科普试水商业化
就在这场嘉年华后,科学松鼠会的核心成员陆续离开姬十三,只剩他孤军奋战。“即使完全看不到前景,但是可以创造可能性”。不得不感叹姬十三的倔强与自信。非营利性组织最终仍需解决生存问题。曾经有公关公司找到他,希望通过他们的口碑为企业宣传,姬十三断然拒绝商业化。
2009年,“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开始从事科学图书出版和科学传播工作。翌年5月,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果壳传媒”),在挚信资本百万美元风投资金的支持下,果壳传媒正式以商业公司形象登场,并于11月推出泛科技网络社区“果壳网”。
果壳网是垂直的科技网站,和其他网络媒体尚无差别,商业模式就是广告模式。成立一年,果壳网已经拥有为通用、IBM、宝洁、欧莱雅、大众、奥迪等众多知名企业服务的闪亮历史。“我们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国际品牌,首先果壳要认可他的价值,才能帮他做事。”
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成功。自此,科学松鼠会完成了草根组织到具有合法身份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的转型。新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也将工作内容扩展到果壳时间、科学支教、科学互助等多个科学传播公益项目。
科学松鼠会与果壳传媒的独立运营,让姬十三稍感轻松。“用公益的框架去做公益,用商业的框架来做商业,合起来才是我想做的事情”,他解释道。转型后公益、赚钱双管齐下,招致的质疑与板砖会尤为多,没有坚韧甚至偏执的性格恐怕难以应对。
“商业反哺公益”这个模式也并不新鲜,此前中国诸多转正无门的草根NGO,往往通过工商注册企业的方式曲线救国。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果壳互动的前身、一群松鼠文化传播公司一直在幕后为松鼠会的运行提供资金。这次,姬十三则是要把公益和商业果断坚决地分开。
“我希望未来几年果壳网也能够改变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态圈,是一个科技青年聚集的地方,成为某种风向标。”这是姬十三为果壳网描绘出的理想图景。科技内容的受众不大,果壳网如何能充分调动网民的参与度,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是最大的考验。
有媒体用“华丽转身”来描述这位科学青年的创业选择,更有媒体将之称做科学青年的“主动分裂”。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准确定位这名科学信徒商业化之路,因为在他那里,科学理想与商业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模糊的界限可以为姬十三提供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缝隙的空间,但定位的模糊又让读者无法掰清楚科学松鼠会与果壳网内容的区分,网友的质疑也许不无道理。姬十三愿意做个有趣之人,却又不得不在商业模式的现实问题面前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