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因素”对体育教研的影响

2012-04-29 00:44于素梅
体育教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为因素指导者组织者

于素梅

体育教研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人为因素对教研的效果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作用。本文主要谈四类人群,即领导、组织者、指导者、一线教师,在体育教研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的人群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也确实存在多种现象及问题,为了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教研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对“人为因素与体育教研”展开讨论。

一、领导与体育教研

这里所谈的领导,一般是指学校校长或主管教学或体育工作的副校长。实际上,学校一切活动开展的好坏,首先与领导的意识、决策、扶持力度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并非所有学校的领导都全力以赴支持体育教师的教研工作。

1.现象

目前,从领导层面来看,若从重视与不重视、知道如何重视与不知道如何重视来归纳的话,会有以下四种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体育教研工作是否重视,从理论上归纳应该有四类情况:其一,重视且知道如何重视;其二,重视但不知道如何重视;其三,知道如何重视但不重视;其四,不重视也不知道如何重视。当然,现实中一线教师都很期待第一种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完全如此。这四种情况都有所呈现,有的学校的一线教师很是幸运,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体育教研工作的开展,而且还懂得该如何重视这项活动,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研的现象也会很明显。而有的学校领导也想重视,但却没有有效的措施与方式,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当然,一线教师最不愿遇到的情况就是领导不重视,无论领导是否知道重视的方法,但只要领导不重视,都无济于事。这样的学校,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当然,也不免会有不以领导重视程度为转移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所开展的教研工作或许是完全出于兴趣、进取心和责任感。

2.问题

以上四种现象有好有差,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领导的意识问题;二是领导的决策问题。在现实中,凡是不重视一线教师的体育教研工作的领导,大多在对体育的认识上或主观意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进一步说或许就是未能“一碗水端平”,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领导存在主观意识偏差的根源之一:教师自身的问题。但是,要想改变这种意识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至于领导的决策,实际上与意识也有必然的关联性,意识强了,很大程度上会决策正确;意识不强、领导不作为,错误决策也就会自然存在。如上级主管部门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的时候,有的领导从主观意识上或许也很想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搞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但一想到经费问题、误课问题等就会不派或少派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这种矛盾的决策就会对教师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方略

当出现学校领导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尤其是对体育教研工作不予支持或重视的时候,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做如下尝试:一是自我强化。只有教师能够有很大的发展,让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领导对体育教研工作重视的力度才会随之加大。当然,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技能,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如战胜自我,有些老师平时比较懒散,缺乏进取心和求知欲,工作热情不高,要想改变体育在学校的地位,需要教师倍加努力,力争将其成为不可或缺得课程。二是汇报沟通。学校领导有时候并不完全了解体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不完全了解体育教师所想所为,对于有着一定想法的体育教师,需要在适时的场合主动向学校领导汇报思想和发展设想。当你站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领导往往容易倾听,进而就会逐渐关注起来。如中央七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学校体育发展要求,学校领导未必都能认真研读这些文件,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根本就没有浏览过这类文件,自然就难以晓得为什么要重视体育、为什么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发展了。

二、组织者与体育教研

开展体育教研活动,组织者的组织能力和水平对该项工作开展的优劣也至关重要。有能力、水平高的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速度就会很快;相反,就会不太理想。就体育教研的组织者而言,有的是教研员,有的是体育组组长等,但无论谁组织一线教师开展教研工作,都需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1.现象

目前,组织体育教研工作并非都十分理想,从理论上分析存在若干现象,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不难看出,由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无思路与方法交叉组合成四种现象。现象一,工作积极主动且有思路有方法。这样的组织者思路会非常明确,根据一线教师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该如何开展教研活动了如指掌,且方法有效,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收获也会颇丰。现象二,工作积极但思路与方法都有所欠缺。这样的组织者往往热情很高,也很负责任,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有效的组织方法,教研的效果也会不甚明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现象三,有思路有方法但工作消极被动。这种情况开展的教研工作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与组织者的态度有直接的关联。现象四,工作消极被动且思路不清方法不明。这是最糟糕的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一线教师遇到这样的组织者都会感到很无语,因为这样的组织工作长此以往的话,给一线教师带来的教研效果很大程度上是既浪费了时间又会逐渐降低参与的热情。

2.问题

组织者的体育教研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组织者的态度问题;二是组织者的能力问题。实际上态度问题往往源于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缺乏责任心的组织者很难有出色的组织工作,会出现应付差事现象,往往不能从体育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角度出发组织工作,这样的组织会收效甚微。就能力而言,因有些组织者的能力有限,所以制定出了效果不明显的体育教研方案,如组织看课评课缺乏要求、没有方向、组织无序化等,一线教师的注意力自然就会在看课过程中不够集中,导致看不出真问题等。有些因能力有限,缺乏系统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结束,教学问题依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方略

体育教研需要组织,且需要有效的组织,一旦出现组织工作不能井然有序、达不到理想效果情况的时候,从组织者的角度,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该如何转变态度?该如何提高能力?组织者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如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组织者学习和请教,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的方式掌握组织方法等。当然,组织者的组织素养的提升是转变态度的理想方式。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体育教研工作,是一种体力与脑力的综合较量,工作比较繁琐,难免会因操劳过度而身心疲惫,但是,当所付出的带来一定收获的时候,如看到一线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紧锁的眉头展开了,也就是说真正的为一线教师的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起到了排忧解难的作用的时候,组织者自然就会萌生一种欣慰之感。当然,这需要组织者克服自我,积累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久而久之,不但组织者的热情会逐渐高涨起来、能力逐步加大和有亲和力,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调动起来。

三、指导者与体育教研

一线教师的体育教研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指导者不但可以是理论专家,也可以是教研员或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但现实中指导者的指导并非都十分对路,也会存在多种现象。

1.现象

指导者的指导工作效果的好坏,与指导者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从理论与实践的强弱来分析指导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现象,如图3所示。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体育教研指导者而言,会有四种情况存在:一是理论与实践都强;二是理论强但实践弱;三是实践强但理论弱;四是理论与实践都弱。这四种现象中,最理想的当然是第一种,是教研活动中尤其是在组织培训中最需要的指导者,也可以称为“双强”指导者,一线教师对这样的指导者往往比较青睐,因为这样的指导者最能贴近教学实际,分析问题也非常到位,解决策略也会很有针对性,这类指导者往往源于既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特级教师或长期钻研业务的教研员。难怪有人说,真正的专家来自于一线。对于理论强实践弱者和实践强理论弱者,可以将其称为“瘸腿”现象,这类指导者并非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如果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者,其理论与实践往往难于真正地拉起手来,也就是说,其研究的理论或其阐述的理论观点不能真正的服务于实践,或叫做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一线教师会感到“不解渴”,仍会有一些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相反,实践强而理论弱者,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指导效果,如有效指导者尽管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擅长归纳整理,难以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缺乏必要的理论积淀,自然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指导效果。对于理论与实践都弱的,可以称之为“双盲”现象,这种指导,其效果等于既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难以想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教师接受完指导以后,依然会感到一头雾水。当然,能够称其为指导者的,第四种现象出现的机率非常小。

2.问题

体育教研指导者的指导工作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体育教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发现、分析、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如何做好体育教学的科研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最希望得到的指导是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解决教学与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需要得到“双强”者的指导,但是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理论研究者都存在潜心做研究而疏于下基层,不下基层就难以研究出贴近一线的实用性理论,结果导致一些人难免逃脱纸上谈兵。而有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者,又苦于教学工作繁重、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潜心做研究的毅志就会淡薄,结果也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3.方略

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难以达到理想的体育教研指导效果,基于此,就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走到操场上,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实践现象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理论才是更有根基的理论,所发出的言论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而对于一心只忙于教学工作的指导者来说,在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要善于对经验进行梳理,甚至是教学中的种种教训也值得归纳。除此之外,还需要忙里偷闲转换工作方式,或上网参加论坛,或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或阅读相关专业著作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只有真正发现和做到了缺什么补什么,才能提高指导水平,达到理想的教研指导效果。如培训中当一线教师听到专家所讲的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时,就会不停地发出赞赏的掌声满载而归。

四、一线教师与体育教研

一线教师既是体育教研的主体,又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无论是自我教研也好,还是参与他人组织的教研也好,一线教师最能深刻感受教研效果的好坏,当然,一线教师的体育教研工作也存在若干现象。

1.现象

一线教师的体育教研,有的很积极主动且掌握了一定的教研方法,有的教研却消极被动且缺乏有效的方法,当然,这与一线教师的兴趣爱好与责任感都成正比。基于以上情况,对若干现象进行归纳,如图4所示。

图4显示,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存在四种现象:即会教研又愿意教研、愿意教研但不会教研、会教研但不愿教研、既不会教研又不愿参与教研。其中,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第一种情况,会教研又愿意教研的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收获最大,成长最快。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并非如此,大多在教研活动中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尤其是那些缺乏有效的教研方法者更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研经验。

2.问题

以上四种现象,所反映出的一是态度问题,一是方法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的态度,即便是掌握了教研的方法也派不上用场,因此,态度决定一切,教研态度决定着教研效果。反之,仅仅有好的态度,还不能确保教研的有效性,要想达到理想的教研效果,一线教师还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当然,方法的获取并非看一看就能掌握的,需要反复的实践和运用。

3.方略

一线教师要想提高体育教研的有效性,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大的收益,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把握教研的各种时机;另一方面就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尤其是对问题的分析要深刻独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要敢于批判,在教研活动中尽量避免人云亦云,还要能够对别人的观点大胆提出质疑,通过辩论不但能够加深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的剖析,更能在该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甚至在参加培训过程中,也提倡质疑性的听讲,即便是专家讲课也要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对在培训中未明白的理论问题更应该大胆提出并摸清其来龙去脉,切忌全盘吸收性的听讲。否则的话很容易丧失自我的思想和学术观点,基于此,一线教师端正态度、掌握方法是实现成功教研的关键所在。

当然,教研方式有很多,如看课评课、网络学习、反思、做课题、培训等,一线教师在有积极的教研心态的前提下,掌握各种形式的教研方法才能确保收获最大化。

五、结束语

体育教研是一线教师提高体育教学技能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但教研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多种人为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会带来一些影响,从领导、组织者到指导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自己的教研态度与有效方法的掌握,都不容忽视,只有各种人为因素都能发挥其积极正向的影响力时,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研。

猜你喜欢
人为因素指导者组织者
表达感谢的方式与时机对高职学生朋辈群体指导互助效果的影响研究①
——基于目标理论
表达感谢的方式与时机对高职学生朋辈群体指导互助效果的影响研究
导演
善倾听会提问
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最节电的人
发掘有效的指导体系
我军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周逸群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