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渤海新区在环渤海区域中的独特区位,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河北东出西联的龙头、亚欧大陆桥新的桥头堡。要实现这一远景目标,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但渤海新区正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不强、创新氛围不浓、人才基础薄弱,对新区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较弱。为此,本文从渤海新区的区位和区情出发,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打造新区人才集聚优势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渤海新区;人才集聚;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85-02
1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SWOT分析
1.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1.1.1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为渤海新区实现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各国(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为渤海新区推进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群化提供了机遇。产业集聚为人才集聚创造了良好的载体条件。
(2)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河北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渤海新区经济增长极战略部署的提出,为渤海新区实现人才集聚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此宏观背景下,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在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机制,放宽选人视野,立足京津冀、面向全中国、着眼海内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新区开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沧州也适时提出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打造“人才特区”,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专件,为新区集聚人才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
1.1.2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
(1)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使渤海新区产业发展障碍重重,人才集聚步履维艰。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风云动荡,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内人民币汇率上升,股市、房市波动,经济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渤海新区相关产业、相关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产业发展的后继乏力导致人才集聚的后继乏人。
(2)沿海地区之间人才的激烈争夺,使渤海新区实现快速人才集聚困难重重。近代以来,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聚集的前沿。从长三角、珠三角到环渤海,渤海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刚刚起步,无论从整体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与沿海发达省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对紧缺人才的吸引方面,还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渤海新区人才集聚面临着沉重的外部竞争压力。
1.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1.2.1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人才集聚潜力巨大。渤海新区环京津、环渤海,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突出,可吸引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要素和人才向渤海新区集聚,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2)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才集聚基础雄厚。自成立以来,渤海新区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746亿元,其中港口建设投资18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62亿元,产业投资900亿元。2011年,渤海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2亿元,同比增长18%,比2006年增长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同比增长32%,比2006年增长5倍;完成全部财政收入70.6亿元,同比增长34.6%,比2006年增长6倍。经济总量的提升为人才的基本需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载体作用不断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初显。随着石油化工、煤化工、合成材料、冶金、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以及中捷产业园、南大港产业园、临港化工园、保税区等“十大园区”建设的推进,各类产业人才也逐渐向园区流动,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1.2.2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劣势
(1)支柱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人才集聚能力不强。当前在渤海新区,除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外,工业中其他行业的比重均未超过5%。有些产业虽有可能发展成主导产业并有一定特色,但整体规模小;有的产业仅一两个企业,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比较缓慢,竞争能力较弱。产业发展的弱势导致人才集聚的弱势。
(2)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不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差。一是渤海新区远离沧州市区,城市配套功能不完善。拟新建的城区还不具备城市功能作用,综合服务能力偏弱。二是目前黄骅市作为渤海新区的独一无二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都比较小,服务业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对人才的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综上所述,渤海新区作为我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创造性地实现人才集聚。
2 促进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几点思路
2.1 重构观念,实现人才自发集聚
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是整体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不可回避的先导性问题。应从宏观的文化走向、具体的人才观念内涵到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全新的、全面的和全方位的调整建设,以此来形成足以扭转传统人才文化观念的强势。一要构筑新的文化走向。破除旧的文化平衡,鼓励创造,张扬自我,打造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强者文化。二要刷新人才观念体系。建立系统化的科学人才观,在要素摆位上,把高层次人才资源作为人才资源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做产出效益最大的资本,把其放在社会组织的核心地位,正确认识和运营。三要建构人才价值交换的理念。使人才本体和用人主体确立高层次人才高价格资本的理性认识,形成人才价值与价格等价交换。四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对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滋养性作用。变“人才的行政管理”为“人才的学术关怀”,营造一个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文化环境。
2.2 搭建平台,加速人才有效集聚
着力打造政(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四位一体”的综合人才发展平台。
2.2.1 政府主导为基础一是政府办市场服务人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为新区及周边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人事代理、跨区域劳务输出与输入、人才猎头、劳务派遣、举办人才招聘会、人才培训和国际人才交流等服务。二是政府建公寓安定人才。结合公租房建设,可启动“人才家园工程”,着手建设专家公寓,供所引进的各类人才使用。如不在专家公寓住宿,可给予其相同面积的住房补贴。三是政府造智谷吸引人才。以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单位,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同时,联合省内外大学创建“渤海产业研究院”,着力打造“渤海智谷”。四是政府多渠道培训人才。由政府出资,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研修班。同时,积极办好周末大讲堂。以“十二五”规划、沿海开发战略等为内容,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新区授课,对机关干部、各类人才进行系统培训。
2.2.2 依托企业抓延伸一是为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提供创新创业配套服务。要求入区企业必须按要求配套建设一定面积的实验室、科技研发配套设施,并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确保创新创业人才拎包即可入住,入企即可创业。二是立足实际引高校。为建设人才、智力、高新技术和文化信息要素的聚集区,突出层次性和专业性,新区要积极推进高校入驻新区,对接主导产业,建立实训基地和产业协作联盟。三是引进机构搞研发。为更好地发挥科研院所的辐射提升作用,新区要在土地、补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加速科技人才集聚,为新区发展注入活力。
2.3 优化环境,保障人才持续聚集
为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必须下大力度在引才环境上寻求突破。一是优化人才生活环境。立足打造新城、港城及园区的“双城多点”服务环境,积极推进服务保障人才工作生活的配套环境建设,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建设“人才特区”,吸引各类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新区飞”。二是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专件,积极打造新区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政策洼地。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登记备案考核和奖惩机制、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设立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并逐年递增10%,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创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奖励。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成立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人才需求调研、预测分析、人才需求计划编制、供需信息发布等工作,及时通报人才工作情况。成立新区人才评价认定和遴选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统一评价认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项目资格,并确定享受的相关待遇。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股权激励政策,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入股相关产业。
3 结 论
打造渤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河北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彰显沿海开发优势的重要举措,亟须沿海产业的推动和高端人才的引领。沧州渤海新区在处于相对发展劣势的现实面前,必须解放思想,错位思考,以项目吸引人才,以文化感动人才,以环境留住人才,打造引才引智、用才留才的比较优势。
[作者简介]周爱军(1977—),男,汉族,河北抚宁人,中级职称。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