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讨论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而课堂讨论要真正达到有效,必然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课堂讨论政治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全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交流,使认识由肤浅逐步深化,从错误转向正确。政治课开展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那么,如何组织好政治课课堂讨论,提高课堂实效呢,笔者认为必须抓好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一、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明确分工,以便学生各司其职。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如果教师在讨论前,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分工,没有对讨论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很笼统地讲一句:“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至于怎样讨论,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则学生往往会不得要领,不知所措,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提出问题,引起讨论
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讨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能引起讨论的问题,应符合下列要求:
1.问题要有针对性,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讨论问题要有针对性,能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触摸到。例如,在讲“沉迷于网络游戏”危害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图片展,然后开展“青少年怎样正确上网”的讨论,使学生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要正确利用网络、绿色上网”的道理。
2.问题要有适度性,能引起中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隐私权”概念时,单单讲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有“隐私权”的前提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公民享有“隐私权”前提是不危害社会。
3.问题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学生的个体活动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差异,注意有层次,最好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情况下,动员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确定。
三、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1.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给其充足的思考时间,促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不断地挖掘潜力,去思考、去比较、去评判,真正在讨论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如果课堂上只是象征性地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自由练说,短短几分钟便勒令暂停,要求回答问题,此时,别说思考讨论问题了,恐怕学生都没思考好。
2.必须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中,必须对学生的个体活动过程充分暴露,充分展示学生个体活动的发散性思维,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体情察意,深化讨论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以学论教”的讨论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1.精心预设。学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讨论常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它只是一种预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从自己的实践中慢慢品味“导”与“学”的处理技巧,这样才能实现“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讨论教学课堂。
2.见机而作。在课堂教学双边讨论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讨论有效生成。例如:在“中学生如何交往”的教学中,笔者就先结合一些典型事例材料组织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怎样摆脱交往中的“两难处境”,其内容如下:我想向小强借一本很好看的书(在本地书店买不到),但小强向我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帮他作弊。我很想看这本书但又不想帮他作弊,这时我又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而且想出了很多好点子。比如: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先告诉他作弊是不对的,还要列举一些作弊的坏处,再帮他复习,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不用作弊了。这样既可以保持同学间的友谊,又可以借到我想看的书,还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
笔者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想法,表扬了这些同学。学生的讨论内容超出了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但又源于课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学习,评价讨论
1.课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训练所作出的评价。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赖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这样便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不能揪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尖刻批评,利用评价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应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允许他们犯错误。
2.评价要让学生参与。在讨论过程中,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这就要求答题声音响亮,其他同学注意听,对他人的发言作出评价,针对他人的错误之处进行反驳,这些也是积极性充分调动后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3.点评要及时到位。对于各小组在课堂交流环节中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并作及時到位的评价。不要用“正确”、“对”或“不正确”、“不全面”、“错误”等简单、粗线条的词汇给予评判,而是要出于善意,抱着欣赏的态度发现其发言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作出充分的、认可式的评价。如,有一次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有一位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组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共有三点:一是……二是……三是……”层次非常清晰。在其发言结束后,笔者马上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发言,层次非常清晰,他把同学们的认识归纳为三点,罗列出来,让我们一‘听了然,这种答题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点评不仅是对发言同学的褒奖,对全班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法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展开热烈的讨论,不但能使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方.讨论式教学法:一种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2]杨光伟,向兴兵.浅谈讨论式教学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03).
[3]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