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当厘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2012-04-29 16:34:39马秀华王从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职业化高校辅导员

马秀华 王从烈

摘 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近年学界热议的话题。但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高校辅导员成为职业的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实等问题的认识上存有某些混乱与偏差,应予厘清。为此,提出了以长效机制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职业依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13-04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含义的认识问题

1.学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观点的梳理及其简评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于2012年7月11日检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共检索到912篇文献。其中从2001年至本检索日止为911篇,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主要发生在最近十年;从2005年至本检索日止为906篇,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热潮主要集中发生在2005年以后。学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观点不尽相同,不一而足,现梳理并简评如下:

职业论。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种长期的、专门从事的、被社会认可的职业,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并在辅导员职业的准入、选拔、培训、评价、激励上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1],“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指从事高等学校的政治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2],“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是指辅导员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使辅导员工作成为某些人一种长期的、专门从事的职业。并以此项工作的薪金作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3]。职业论的观点显然把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等同于高校辅导员职业了,这毕竟是两个有联系但更有区别的概念,这种认识明显地犯了概念性错误,也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职业论说法不应继续流传,否则会产生更多的认识上的误导。

标志论。如“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的”[4]。标志论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不够深入。因为职业形成的关键在于社会分工和社会需要,并不在于具有专门的机构等。

过程论。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实现将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部分人的长期稳定工作的过程”[5]、“职业化是指某项工作作为人们长期稳定主要生活来源方式过程。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从事高等学校的政治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长期的、专门职业”[6]“辅导员的职业化过程,从哲学上讲,是一个质量互变过程,是指辅导员这个岗位从高校教师中分离出来而单独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的过程,辅导员有了区别于专业课教师的独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有了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7]。过程论的几种表达与解读是很有见地的,职业化确实是一个过程,但毕竟没有明确指出职业化过程发生的原因及职业化的根本标准,更没有关照历史与现实明确地告诉人们高校辅导员职业是否已经形成或何时形成,这一过程要多久等。

角色论。如“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明晰的角色定位”[8]。角色论的界定确实比较通俗,但过于浅显和表面化,毕竟职业化的过程本身是相当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定位就能搞定的。

方向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是迄今为止教育主管部门所发布的官方文件最权威的涉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字眼的提法。因其着眼于“方向发展”,故曰“方向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一文件的发布,诱发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热。这从2012年7月11日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检索情况中可以得到印证。当然,方向论的表述并没有去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因此留下来许多讨论的空间。同时,从该规定的语境出发,可以强烈地体会到该说法强调的是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与前途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本义

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本义,就不能不对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化做一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对“职业”的解释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汉语大词典》对职业的解释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职业”的解释:“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9]。

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社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10]。

所谓职业化就是“使成为职业”、“使变成职业”。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本义应该是指“使高校辅导员成为职业”、“使高校辅导员变成职业”。此语的背景显然是针对辅导员还不是一种职业而言的。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语言背景含义是:把还不是一种职业的高校辅导员变成一种职业。这当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本义。

二、高校辅导员成为职业的依据认识问题

那么,高校辅导员是否已变成为一种职业呢?是什么时候成为了一种职业呢?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职业呢?这就涉及高校辅导员成为职业化的依据认识问题。

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看,有社会需求的产生就有满足这种社会需求的可能与必要。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社会需要分工协作,从而导致了行业、职业的出现,形成了不同的行业与职业。高校辅导员之所以成为一种职业,从根本上讲也是社会需求与社会分工导致的。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人质疑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种职业,当然也没有几个人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为什么今天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却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问题呢?直观地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对学生管理岗位及其人员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包括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岗位。为满足对学生管理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职业随之应运而生,所以高校辅导员成为职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过去,高校辅导员还被称为政治辅导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的是集中与集权的社会背景,一定意义上满足了社会的政治需求。当然,社会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把过去称呼的“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这一变化既表明了对高校辅导员政治色彩的淡化,也是对社会分工与职业社会化的认可,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进一步细化分工与岗位预留了空间,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也符合社会职业发展的一般逻辑。这里有必要提及美国的辅导员制度以资佐证。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已由当初的心理辅导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涯发展拓展。美国的辅导员细分为全职的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辅导员以及兼职的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辅导员等,成为学校的一项育人工作[11]。这说明辅导员职业化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社会需求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当然,这是从归根结底意义上来说的(至于中美两国辅导员职业的差异问题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国家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制定工作标准即国家职业标准,也即对职业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及检查方法和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一般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岗位(个人)工作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我国有关部门在编制国家职业标准时本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总原则,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国家标准成为以职业必备能力为基础的,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职业标准,以全面满足企业生产、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就业的需要。在国际上,职业分类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第二,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第三,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第3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其代表的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四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我国劳动法对职业分类也有原则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中央、国务院50多个部门以及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业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历时4年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已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其中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明确把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即“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担任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得到了国家劳动职业主管部门明确的权威肯定与确认。

当然,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确定了下来,并不表明高校辅导员职业是这个时候才形成的。事实上,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在我国的来已久。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可以追溯到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当时的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学校对学员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辅导员工作不断受到重视和加强。1951年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要求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1952年9月2日,在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规定了政治辅导员的人数比例、挑选条件以及主要任务。196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指示中规定:“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1965年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的规定。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中规定:聘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列入教师编制。这是政治辅导员第一次被正式认同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职业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培养与保障措施等[12]。在上述规定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把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予以认定的前提。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由来已久,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还在“化”的过程中。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实认识问题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为什么成为了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呢?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从业人数与规模不断扩大,且多为高学历的年轻人,使得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权益、利益、发展机遇、前途命运。毕竟职业关系到职业人的基本生存与养家糊口。因而,这一职业群体会越来越积极地的表现与释放其话语权,以获得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至于炙手可热。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热的深层动因。有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69198人,与2005年年底相比增加了20506人[13]。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比2006年增长33%。除此之外,高校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从年龄看,专职辅导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中21岁至40岁占总数的85%。从学历构成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2%[14]。

高校辅导员当下所从事的现实具体工作繁杂、琐碎、量大,往往令高校辅导员无奈与尴尬,因而希望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话题的探讨,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加以明细。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讨论热度升温的一个现实考量。高校辅导员当下从事具体工作的写照是:辅导员是“万金油”[15]、“全能手”[16]、“打杂工”[17]、“生活保姆”、“宿舍管理员”、“联络员”[18]、“办事员”、“勤杂工”、“消防队”[19]、“种田忙,收成荒”、 “早出晚归,忙到天黑”。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已从当初的“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健康保健、就业指导等多方面事务[20]。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完成常规工作外,还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安全教育、危机处理、心理咨询、宿舍管理、健康服务、学费催缴、助学贷款、学业指导、社团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21]。上海某高校领导就曾列举了辅导员工作的108项内容[22]。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此大量、繁杂、琐碎的工作已让部分辅导员焦头烂额、疲于奔命。更何况还要处理突发事件(疾病、打架斗殴、火灾、失窃、猝死等等),说身心俱疲并不为过。因此,确有必要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话题的探讨,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加以明细。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实际上受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需要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话题的探讨,引起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重视的加强。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讨论热度不减的一个体制原因。从不少高校体制内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起草文件时重要,工作起来次要,考虑发展时不要[23]、“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24]、“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忙起来忽视”、“遇到重大事件就觉得重要,事情过后就觉得可有可无”[25]、“党务重视,行政忽视;专职重视,专业轻视”的状态,这既有背于党和政府教育方针,也令从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辅导员们心有不安。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需要从体制上给予根本的重视。其解决的路径建议如下:一是高校辅导员岗位设置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可参照国外分别设立思想政治辅导岗位、心理健康辅导岗位、就业辅导岗位、生活辅导岗位,并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范围等;二是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对辅导员职业确立职级制,把高校辅导员职业由低至高设立了1至4级岗位,对应于高校教师职称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享受同等待遇[26]。从而实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全员育人”的大学教育理念。否则,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热议仍将持续。

参考文献

[1] 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热点问题综述[J].江苏高教,2009(04):113-115.

[2] 杨玲玲,丁振国.论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J].中国地质教育,2006(1):61-64.

[3][16]冯健秋,曹 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中华现代教育,2009(43):.

[4] 赵厚均,李 政,刘一飞.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新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5:30-33.

[5][17][23] 邵从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探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38aa348c850ad02de804128.html

[6] 罗炎成.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发展思路[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1.

[7] 张文强.职业发展阶梯:辅导员职业化之设计与展望[N].河南教育,2008-05-09(46).

[8][24] 黄淑婷.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8):113-114.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75.

[10]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6.

[11] 晏 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4.

[12] 刘 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4):112-114.

[13][22] 周 凯,樊未晨.高校辅导员探讨职业化发展[N].中国青年报,2008-03-07.

[14] 原春琳.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呈年轻化趋势[N].中国青年报,2009-05-19.

[15][26] 谢根华,张森年,陈 校,吴晓媛,于喜敏.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研究[EB/OL].http://www.shupl.edu.cn/c/portal/layout?

[18][21] 钱敏芳,王红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http://gonghui.shmtu.edu.cn/article.aspx?id=4140

[19] 孟凡婷.高校辅导员基建队伍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8(13):5-6.

[20] 李绍明.浅谈我国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条件[J].网络科技时代,2007(2):72-73.

[25] 徐家林.辅导员职业化:制度安排和价值审视[N].河南教育,2008-05-09.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职业化高校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5:02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6:47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