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微博 向网络暴力说“不”

2012-04-29 00:44张维晨
大众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受调查者舒淇攻击性

张维晨

新闻事件:

日前,舒淇因大尺度旧照片被“重提”遭到一些网友恶意攻击。她从3月26日起删空了自己的微博,直到变成“0微博”与“0关注”,以示抗议网上暴力。此事引起网友的热议,更有香港媒体拍到舒淇公园落泪的照片。3月27日,舒淇在其官方网站撰文向粉丝汇报自己的状况。舒淇表示“相互的指责谩骂只会对彼此增加负面能量”,她“感恩伤害过她的人”,并表示过去的那些“不是她的伤疤,而是她一路走来的故事”。

心理解读:

每一天都有千万甚至上亿条微博被贴到网上,我们浏览、转发、评论,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你是否会想到,也许你的一次不经意的“转发”就会对另一个人产生伤害?你是否会意识到,随意评论几个字就可能使你和“网络暴力”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样的伤害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一次的受害者是舒淇,下一次又会是谁?

网络暴力,简单说就是在网络上有意发表具有攻击性的、侮辱性的恶意言论,并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遣词造句、表达观点时网民们比在现实中更少斟酌。一方面,人们认为即使在网上说几句不文明的语言也不会被抓住,因此可以“很安全”地攻击他人、发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言语对象“有形的”反馈,人们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伤害到了他人,所以也不会产生共情、无法感同身受;“转发”功能更是将这种“无意识”的伤害无限扩大。另外,人们可能会认为“其他人也是这么做的”、“其他人这么做也没问题”,这种从众心态也会促使人们做出用言语伤害他人的行为。

文字如兵器,网络暴力的杀伤力一点也不比现实中的暴力行为低。和现实暴力一样,网络暴力也会对当事人造成长期的心理伤害,具体表现为长时间的伤心、抑郁、逃避、焦虑、愤怒、恐惧、羞愧、绝望、挫败感强、自我评价低、对他人不信任、人际关系冷漠等负面情绪,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受害者甚至会想要自杀。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很可能高于现实暴力。这是因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看不见受害者,所以他也看不见受害者的痛苦,这种“隐形受害者”的感觉仿佛受害者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这就使得施暴者更容易使用攻击性语言、并且倾向于使用比面对受害者时更狠毒的词句。回到本次事件,我们希望舒淇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朋友的支持,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其实,不只是“树大招风”的名人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根据国外一项2009年对1247名14-24岁年轻人的调查,50%的受调查者表示曾经经历过至少一次某种程度的网络暴力,76%的受调查者表示网络暴力对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会造成严重的困扰。网络暴力对于青少年的伤害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004年一项对国外1500名6-8年级孩子的调查显示:42%的孩子曾经遭受过网络暴力,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遭受过两次及以上。是时候向网络暴力说不了,这需要你我一起努力。(本资料由“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提供)

猜你喜欢
受调查者舒淇攻击性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舒淇的空窗期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
47.18%受调查者表示不休带薪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