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正茂
一、金融为何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金融本身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基本特点是“以钱生钱”),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个平台。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能够引导社会上庞大、分散和无序的资本自动流向那些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从而产出最大的生产力。
(二)中国当前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依然是我们“世界工厂”的地位
这个名词明确告诉我们,无论是经济的增长率还是劳动力的就业率都仰仗于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而金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第一,活跃的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巨大的融资平台,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使企业获得长期资本,确保企业的生产动力。第二,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交易公司股票或债券等虚拟资本,作为发行主体的企业能够筹集到常规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充足资本,并带动技术、劳力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配置,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的置换、分割、减持、购并等虚拟资本的运作,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三,分散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产权制度多元化重组等与虚拟资本相关的运作,控股企业的资金会更加雄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伴随着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不断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实现金融业长远发展的保证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金融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其长远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从银行和证券业的角度来看,我国银行的盈利模式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商业银行贷款主要还是面向实体经济中的众多企业。因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的盈利状况决定了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决定着银行的利润。股票和证券市场更是直接产生于企业的融资行为,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和社会货币的信用状况。宏观经济形势好,实体经济越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较高,货币信用状况就比较宽松,利率水平也会比较低, 证券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红火;反之,证券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低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金融是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二、当前我国金融不能充分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因
(一)资本总是逐利的,对于金融业来说,不必通过巨大的劳动就能获得超额利润是最大的追求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从而不受金融业的重视。在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业越来越显示出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金融精英们通过创造金融衍生产品等各种投机行为,获取了天价的利润,同时又完全割断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联系。金融投机就像吸血行为一样将资金带离实体经济,当大部分资源都流向虚拟经济时能够用于实体经济的资源自然就相应减少,实体经济就失去了循环发展的动力。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金融业过度逐利的反例,值得各国政府警觉。
(二)当前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分配错位的问题
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炒”,还有众多垄断性的国企财大气粗;另一方面却是众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嗷嗷待哺,温州金融危机倒下的众多企业就是鲜明的例证。这个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中国畸形的金融体系。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金融业也不可例外带着转轨的特征,一种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混合的特征。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国有经济输血的功能,又处在行业的垄断地位,行政力量取代市场成为资本的主导,利率的非市场化确保国企以极低的利率从银行取得贷款和银行获取暴利;另一方面却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不得不承担比民间高利贷还要高的利率。例证就是2011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5%,而1—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当中就有高达3%的利差。而这个利差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给银行较高的利差,银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在资金紧张情况下,银行议价能力提高,资金市场进入卖方市场,为获得有限的信贷资金,中小企业还必须被迫接受利率高达30%-50%的上浮幅度。尽管如此,银行信贷资金仍然主要流向了政府投资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贷大户、贷垄断”现象突出,中小企业借贷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三)金融业之所以不能充分服务实体经济,最根本的源头还在于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的落后性,金融行政垄断力量强大,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金融垄断最大问题便是银行业的垄断,而银行的垄断实际便是行政权力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国有控股的银行资产占国内90% 以上的份额,存款、贷款比重分别在80%和70% 以上,企业获得资金必须从这些国有银行借贷。联系上面论点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金融业为何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了。如果说银行业的垄断还只能说是抽象行政垄断,那么证监会、银监会就是赤裸裸的具体行政垄断。证监会发审委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就是最大的行政垄断,发审委如何审查那些动辄部级的超级国企,只能利用其手中的权力来阻止中小企业上市,使众多效率低下的国企用天价股圈走股民的血汗钱。目前中国的G D P和就业当中有2/3以上是由民营和外资企业贡献的,国有企业仅贡献了不足1/3,众多中小企业因为IPO审批制度失去了从证券市场上融资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证监会的行政垄断对于实体经济根本就是百害而无一利。这个根源性的问题不解决,金融便不能充分服务于实体经济了。
三、金融业改革措施
(一)金融业改革最根本在于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依靠体制内外金融制度的调整
1.体制内金融制度的调整。第一,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我国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仅有3家,远远不能满足众多行业的融资需求。应当根据新的经济形势,设立新的政策性银行。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快自己的市场化步伐,完善银行监管法规,通过组织体系重构,内部管理强化,使国有商业银行追赶市场经济的步伐。第三,取消发审委,取消IPO审批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2.体制外金融制度的改革。第一,应该建立民间资本的内生金融机制。放开民营银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第二,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建立与完善我国国有融资体制外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制度, 适当降低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大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积极支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城乡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空缺。三是引进外资银行及兴办中外合资银行,增加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第三,扩大上市公司规模,扩大企业证券市场的规模。
(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减少管制存贷款利率在金融市场上的比例
将利率决定权下放给银行,银行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优化服务和信贷结构,根据企业的信用和发展状况,评价风险结构,通过不同的风险定价体系,向企业发放不同利率的贷款。
(三)民间融资已成燎原之势
央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已超过2.4万亿元,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5%以上。以温州为例,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在这种情况下“堵不如疏”,国家应当承认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民间融资透明化,同时进行适度的监管,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减低民间借贷潜藏的信用风险,确保资本充分服务于实体经济。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以实体经济为根本,金融业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来,中国经济也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