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承优秀蜀文化与助推党报传播力的辩证统一

2012-04-29 00:44张德
文史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川剧副刊党报

张德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新闻宣传求新厌旧。一袭旧一逐新,这组表面对立的矛盾,实则辩证统一。传承优秀蜀文化与助推党报传播力,二者犹如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

理清这个哲学关系,把二者辩证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将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有助于党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文化特色,增强舆论宣传引导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有效传播力;有助于我们党的宣传事业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

一、党报的属性和职责决定其必然成为传承优秀蜀文化的重要载体

1.党报是传承优秀蜀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党报的属性和职责所决定的

党的机关报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它是党的喉舌,肩负着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的神圣使命。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关于宣传诉求,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有过系列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曾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包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2]胡锦涛同志也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3]。

在媒体日渐发达的新形势下,城市党报在日常新闻传播、各种专刊专栏,尤其是作为思想性和文艺性高度结合的宣传阵地副刊上,以其时效快、影响大等特点,对传播弘扬优秀蜀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党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发展蜀文化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4]党报更是必须坚决有效抵制“三俗”,对传统文化有扬有弃。城市党报传承与发展优秀蜀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等等。城市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其建构与传播的重点是蜀中政治文化;而作为大众传媒,党报在传承发展地方文化上要充分体现大众性。

蜀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今天蜀文化资源的主要源泉。向读者普及蜀文化的相关知识,及时报道关于继承和弘扬蜀文化优秀传统的各个动态,引导传承,是城市党报的必然选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优秀蜀文化提升党报传播力

1.优秀蜀文化彰显城市党报个性特征

应该说,地方文化构成了城市党报的个性,是城市党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存在一定地域环境中的人们,其心理特征、文化性格或多或少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本地老百姓在文化心理与生活经验上与本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是生存环境提供给城市党报的最优厚的条件。城市党报只有着力体现地方文化,努力反映城市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使新闻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人文韵味,才能使城市党报的新闻作品与本地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赢得读者,使城市党报得以生存和发展。城市党报也只有着力体现地方文化,才能在众多媒体中体现自己的“个性”,体现“生存的理由”,拓展生存的空间,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诚如金华日报社总编辑所言,地市报媒的新闻,首先应当考虑本地读者的口味,符合本地的地情,满足本地读者的需求。这是中国地市报媒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5]

2.用优秀蜀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党报文化品位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传承,就如同一个肢体健全的人失去了灵魂和记忆。城市党报副刊应该承担起弘扬地域文化、保留地方历史文脉、传承地方文化记忆的重任。党报副刊集思想性、文化性于一体,承载和传递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品牌,就是一个精神航标。在我国当今的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党报副刊,如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烟台日报《半岛》副刊、四川日报的《天府周末》副刊、成都日报的《天下成都》等,都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报纸文化品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忠实读者群。在许多读者心目中,这些副刊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主刊和报纸本身,成为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一个联系桥梁和纽带,无形中增添着报纸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更提升了城市党报的文化品位。

高雅的文化品位、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新型城市党报副刊的生命源泉。成都日报《天下成都》副刊经过10年发展,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坚持地域性的原则,立足四川,传承文脉,弘扬优秀蜀文化。目前开辟的“金沙讲坛”报纸版、“读城记”、“寻秘记”、“人文地理”、“天下成都之人物”、“天下成都之笔荟”等栏目,既注重新的蜀地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塑造,更注重对传统蜀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在该报组织的读者调查中,读者称赞该副刊“富有地方特色且具有史料性、知识性”。

2011年以来,《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连续刊载对文化名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易均室、徐无闻、谢无量(后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的深度报道,介绍乡先贤的品格和学术成就,激励后辈。《成都日报》很有影响力的“晚晴”专刊,曾约请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近百位馆员题写刊头。这些川内著名老画家、书法家、金石家、艺术家挥毫着墨,在党报上留下了墨宝真迹。文化名家、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人品声望,有效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

3.以多元的方式传播优秀蜀文化,增强城市党报的贴近性

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构成了各个地域文化区的异趣之美。文化的求异,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起点,也是地域文化研究得以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浓郁的蜀文化是成都平原的特色。近年来,对成都灯会、成都花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新津龙舟会和郫县赛歌会、新都桂花会等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动态,作为当地党报的《成都日报》,都不遗余力地保证版面,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报道;并且能打破传统的单一报道方式,除了活动本身的现场报道外,还特别注重对新闻外延的拓展,做好交通、气象、餐饮等服务信息的提供,最大化地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到党报很贴心。

随着时代的变化,川剧越来越远离年轻群体,其传承发展在过去多呈现一种静态。近年来,《成都日报》在文娱新闻版面做了大型专题策划“看川剧 找门道”,将系列报道与川剧《红梅记》上演的动态新闻紧密结合,以新闻的形式,生动具象地介绍了川剧的神奇和精彩,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兼具。这一吸引众多中青年读者的形式,重新掀起一股街谈巷议的川剧热,人们开始对本土川剧艺术家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之后,《成都日报》又推出“川剧丑角寻找下一个周企何”系列报道,探讨川剧出现断层,如何发现培养传人的问题。目前,成都还自发组建了川剧粉丝QQ群,时常开展活动。2012年6月1日,为了进一步扩大川剧文化在青年中的影响,《成都日报》刊发消息,报道成都首届“川剧十大新粉丝”评选开始。

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灿烂蜀文化,在当今瞬间传播时代,如何绽放出新的光芒?养在深闺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新的时代成为口口相传的文化精品?《成都日报》在对2011年成都市重点扶持的文艺项目——弦乐四重奏大戏《金沙找魂》的宣传报道中,圆满回答了这些问题。用著名旅美青年作曲家胡晓鸥的话说:金沙对成都来说是一种符号,而弦乐四重奏的表达形式可以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金沙文化的博大精深;报纸的介入,助推了文化的传播。

4.“蜀文化味”极致发挥标题点睛作用,增强城市党报吸引力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读者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读者是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6]一个“文化味”十足的新闻标题,可以简捷明快地表达出中心思想,让人一目了然,便于领会其新闻内涵和报道意图,从而增强宣传效果。《成都日报》有一个标题曾经获得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新闻事实是当天在成都举行的中日围棋大赛的决赛中,日本棋手大竹英雄负于中国棋手常昊,比赛结束,大竹潸然泪下。编辑将这重要的赛事报道作为当天体育版的头条,精心制作了标题“常使英雄泪满襟(主题)”。标题巧借棋手常昊的姓和大竹英雄的名,作题的思路来源于缅怀赞颂诸葛亮的杜甫《蜀相》诗中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谈及标题制作的体会时,每每感叹受益于博大精深的蜀文化。

“晓霁又见西岭雪 繁华深处是田园”是2011年6月1日《成都日报》一版的看点新闻主图的标题,当天曾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报道的是一夜喜雨后的清晨,在成都市中心可以清晰地看见西边的西岭雪山,这是成都市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空气得以净化的结果。编辑巧用司马光的写景小诗《晓霁》和杜甫《绝句》中所表述的意境制作标题,诗意盎然,回味悠长。

5.蜀文化元素使报道更具深度,增强城市党报史料价值

蜀文化范畴的新闻报道,一般归属于文化新闻报道,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文学、艺术以及相关的精神产品的发生、发展、变化。因而,一篇高质量的文化新闻,除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新闻性外,还应该发掘出新闻内在的文化底蕴、精神实质、思想内涵以及赋予新闻本色的当代色彩。这便是文化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独特之处。

蜀文化元素的充分运用,体现在记者采写的谋划和对新闻背景材料的占有上。将背景资料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不仅可以消除文化新闻报道的突兀感,可以使报道更加鲜活;同时由于背景所具有的历史性,加之文化本身的积累过程,还可以使新闻报道显现出历史感和当代感并行的效果来。

2011年10月10日前后,《成都日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对那一段时期的纪念活动新闻,均在要闻版予以隆重刊载。同时,特刊版“保路运动1911进行时”、“辛亥保路风云人物”也给与密切配合,特约知名的保路运动研究专家撰写稿件,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将读者带入轰轰烈烈的历史环境之中,使百年前的保路运动重新鲜活了起来。

2011年11月21日,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全集出版的日子。李劼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都日报》在报道新闻的同时,策划了专栏“李劼人再发现”,有一组文章着重表现李劼人在文化地理学上的意义,介绍了李劼人在文学创作以外,于文化翻译上的成就,以及他在实业兴国和民族工业发展上的实践成绩。

2012年4月16日,《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集纳整理了目前成都地区的100余家博物馆资料,介绍馆藏、特点并制作了详尽的区位交通示意图。读者反馈:这期党报副刊图文并茂,妙趣横生,集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还具有收藏价值。

三、正确处理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蜀文化的关系

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地方文化的传承是地方文化创新的前提,是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离开对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所谓的地方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地方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的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说,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增强地方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也才能使地方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7]

因此,四川地区的城市党报在传承和发展蜀文化的传播活动中,要着力推进蜀文化创新,使蜀文化不断进步。应在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要整合、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他地域的文化精髓与本地文化融会贯通,实现“他为我所用”。总之,要使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地方文化既具有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因子,又富有区域特色,推动形成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地方文化,使其更好地满足地方民众文化需求,促进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唯有如此,才能使党报真正肩负起职责和使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发挥好喉舌和桥梁的作用。

注释: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7页,第75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参见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8、279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参见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

[5]参见陈东:《地市报媒新闻时空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参见林奇:《创意性新闻标题制作六招》,《中国记者》2012年第6期。

[7]参见郑敏:《立足地域特色 做好文化新闻》,《新闻战线》2012年第6期。

作者:成都日报社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川剧副刊党报
神奇的川剧变脸
川剧版画传四方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