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澜 领导力专家,《管理十律》、《领导力沉思录》等书作者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学者乔安娜·马丁,很久以前写过一篇《解构组织禁忌》。她把后现代的文本解构的方法引入组织研究,就某位跨国公司CEO的一小段论坛发言,洋洋洒洒地写了篇论文。她说:“被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开发出来的解构,可以定义为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揭示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方式阐释的策略。”尤其重要的是,解构可以暴露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假设。
正好我读到拥有300多万微博粉丝的徐小平发的一条微博。用某媒体的话来说,徐小平是中国最著名的天使投资人之一,被无数年轻创业者追捧为“心灵导师”。该媒体在报道中还引用了徐小平这条微博,作为他“给热血创业青年带来些许温暖”的例子之一。
徐小平的这条微博是这样的:“一个顺丰快递员给我送东西,我跟他聊了几句,得知他是河北人,高中毕业。看着他年轻而不自信的面孔,我告诉他,美国联邦快递有位高级副总裁Hamdi Osman,从打扫快递车开始干,做过快递员,最后成为高级副总裁,你也可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到发展机会和人生前景,社会就更有希望!”
我觉得,这条微博正是解构练习的好样本,可以“揭示一个文本可以有多种方式阐释”。这也可以说是我跟半师半友的徐小平的思想对话——有这样的讨论和对话,“社会就更有希望”。因为篇幅的原因,我直接跳到解构的最后一步——重构。
重构一:“一个顺丰快递员给我送东西,我跟他聊了几句,得知他是河北人,今年55岁。看着他年老而不自信的面孔,我告诉他,美国联邦快递有位高级副总裁Hamdi Osman,从打扫快递车开始干,做过快递员,最后成为高级副总裁,你也可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到发展机会和人生前景,社会就更有希望!”
仅仅对原文作两处小改动,把快递员变为一个中老年人,重构后的文本就不太对劲了。在现实中,徐小平不太可能这样去做这样的鼓励,因为这对于一个55岁的快递员是渺茫的。但是,你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到发展机会和人生前景”吗?潜伏在原微博中的一个假设就这样暴露出来,就是把“发展机会和人生前景”等同于当上副总裁。这个假设跟徐小平所希望的每个人都有前景是矛盾的。
重构二:“一个顺丰快递员给我送东西,我跟他聊了几句,他说理想是成为副总裁。看着他年轻而自信的面孔,我告诉他,美国联邦快递有10万名员工,而从快递员最后成为高级副总裁的,只有一位Hamdi Osman!——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社会就更有希望!”
解构还要留意原文本没有说什么。这个重构说出了原微博中没有说的部分——没有当上副总裁的大多数人。这个重构除了再次揭示原微博把成功等于高职位(以及与之相随的地位、权力、金钱)的假设之外,还揭示了原微博的另一个假设: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这也是一个脆弱的假设,尽管没有拥有假设一那么强的价值观上的误导性。当上副总裁,不仅对于55岁的快递员是渺茫的,对于18岁的快递员也是小概率事件。
重构三:“在美国,一个联邦快递员给我送东西,我跟他聊了几句,得知他是新泽西人,高中毕业。看着他年轻而不自信的面孔,我告诉他,中国顺丰快递有位快递员,最后成为高级副总裁,你也可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到发展机会和人生前景,社会就更有希望!”
徐小平面对一个中国快递员,举了个美国例子。其实,顺丰快递的老板王卫自己就是一线快递员出身。从一线员工到副总裁的中国例子也很多,比如牛根生在伊利就是这样。可以说,“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也是原微博的一个假设。重构三比原微博更让人觉得别扭,就是因为这个被广为接受的假设被颠倒了过来。重构三和原微博同样别扭的是:没有举离对方更近、更容易认同的例子。
我们还可以从快递员的角度重构。注意,在原微博中只有徐小平说话,快递员没有说话——风险投资家和快递员,谁更有话语权?如果我们把话语权还给快递员,他会说什么呢?(此处略去这些重构,可参见我的个人网站)
现实中的这个快递员,有可能真的被徐小平励志了,但是从此追求一种单一维度的成功观。也可能,这个快递员听了徐小平的励志例子后更加不自信了:“那是在美国啊,我可是生活在‘我爸是李刚的中国”!也可能,这件事对这个快递员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他没有在意徐小平夹着英文的中文。还可能,他的不自信根本就是徐小平的错误的推测。不管怎样,这条微博中的意识形态假设,是否在不经意中影响到了我们这些看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