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君
徐小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他和俞敏洪、王强一起被誉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2010年,他离开新东方,创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
徐小平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徐超,小的叫徐赶。两个孩子虽是亲兄弟,但性格差异很大:大儿子学习好,性格内向、敏感;小儿子成绩一般,性格外向、积极乐观。两个孩子高中毕业后,分别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读书。
提及这两个孩子,徐小平说,他们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有很多波折,幸运的是,他在孩子们面临青春躁动和人生困境时,都做出了正确的引导和应对。
小儿子:数学一塌糊涂,一会儿要当摇滚歌星,一会儿迷上烹饪,一会儿爱上跳街舞
尽管小儿子徐赶的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写作也不怎么样,但徐小平并没有因此批评徐赶,反而尽量寻找徐赶的优点予以夸奖。即便如此,徐赶还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缺乏自信,甚至一度萎靡不振,连走路都低着头。
直到徐赶快上初中时,情况才有了转机。
那时,徐赶突然爱上了音乐,梦想成为摇滚歌星,其爆发出的音乐热情让徐小平暗暗吃惊。看到儿子这么喜欢音乐,每天练琴、唱歌,他心里很高兴,一有空就陪着儿子练琴、唱歌。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徐小平发现徐赶虽然热爱音乐,但是天赋不高,没有成为巨星的可能。他没有因此就打击儿子,依然为儿子请老师,风雨无阻地送儿子上音乐课。
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徐赶勤学苦练,弹琴、唱歌水平提高很快,并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渐渐小有名气。这给徐赶带来了自信——他终于一扫往日萎靡,走路抬头挺胸,做事积极主动。
只是,他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徐赶上初中后又迷上了烹饪,并在学校的选修课上报了烹饪课。
徐小平得知后颇为震惊,同时又略感不悦:震惊是因为徐赶作为男孩子居然会喜欢烹饪;不悦是因为中国家长多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将来能大展宏图、创建伟业,可自己的儿子居然喜欢在厨房操持锅碗瓢勺,这将来能有什么大出息呢?
徐小平心里掀起波澜,可明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只是用惊诧的口气问徐赶:“你要做厨师?”徐赶不解:“是啊,难道你不喜欢我学这个?我喜欢做厨师呢!”
儿子的坦然,让徐小平一时语塞。他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儿子对烹饪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虽然家里一直有保姆照顾一日三餐,但徐赶并不因此就远离厨房,反而一放学就往厨房钻,饶有兴趣地给保姆打下手。一天,保姆家里有事请假,徐赶居然一个人给全家做了六菜一汤,且色香味俱全。
想到此,徐小平隐藏起不快,装出热情的样子:“我记得你做的菜色香味俱全。太好了,我支持你发展自己的爱好。”之后,两人说起了别的,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晚上临睡时,徐小平有了空闲,想起自己得知儿子想学烹饪时的第一反应,不禁有些惭愧:喜欢烹饪,是儿子的选择,我不该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孩子的爱好是正当的,只是不符合我望子成龙的要求而已。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以后他要是和同学们一起出去野炊,会厨艺的他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想到此,徐小平释然了。
一天,徐赶告诉徐小平,自己要去学街舞。徐小平知道儿子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马上动起了脑筋。当年暑假,他以旅游为名,带儿子参观了美国的一些大学,并为儿子指出这些大学的出色之处。
果然,徐赶又爱上了这些美丽的校园,说以后一定要上大学。
徐小平欣慰地笑了——目的达到了。如果他疾言厉色地反对儿子跳街舞,以儿子的性格,肯定会逆反,说不定连学都不上了。毕竟,在家庭教育中,强权命令永远是下策,而春风化雨才是上策。
大儿子:学习很好,可思虑过重,敏感细腻,少年就识愁滋味
徐超学习成绩不错,但性格内向,也让徐小平很操心。
徐超在美国读中学时,一天徐小平在国内专门算好时差,兴冲冲地给他打问候电话,并期待话筒那边也传来同样兴奋的声音。出乎意料的是,徐超情緒低迷,声音听起来甚至有些悲哀。徐小平的心顿时揪紧了:“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徐超说:“没什么,爸爸,我不想说。”
徐小平沉默了几秒:“哦,不想说就不说吧。爸爸只希望你记住,所有不好的感觉以及遇到的麻烦,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他没有追问儿子为何这么难过,简单劝慰几句之后便挂了电话: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这么难过,无非是考试考砸了、球赛打败了、被喜欢的女孩拒绝了……这些事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和空气一样普通,只是儿子太年轻,还不知道这一点。
考虑到徐超内向、敏感的性格,徐小平思虑再三,还是想帮助大儿子尽快消化掉负面情绪。于是,他打开电脑,给徐超写了一封电子邮件:
亲爱的儿子:
生活充满了兴奋与低迷,只是有些人一生都在低迷,而有些人不过是偶尔不开心。但不管怎样,我希望此刻的你,读到我这封信时,情绪已经好转了。
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首经典老歌《助你越过忧伤之水》。
这是一首大名鼎鼎的歌唱友谊的歌曲。它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为它把人类对友谊和关爱的渴望与真情写到了极致。我把它发给你,是想让你知道,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你永远有父亲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一天后,徐小平再次给徐超打去电话,他的情绪已经恢复了正常。说了一些家常话后,徐超突然郑重地说:“爸爸,我听了那首歌,谢谢您!”
徐小平心头一暖。从儿子的致谢中,他看到了儿子的成长。同时,他不禁也有些得意——这次,我又做对了!
徐小平说,自己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他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做选择的正确方法,然后自己做出对的选择。
如今,两个孩子做事有底线有原则,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从事着各自喜欢的工作。更让徐小平感到高兴的是,无论前面是什么,他们都拥有自信的底气和克服困难的勇气。